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4-12-09 05:05冯丽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育古诗词教学

[摘 要] 古诗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然而,小学生限于知识水平所限,很难独自领略这种美,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应注意从韵律、意境、语言、情感几个角度入手,让小学生系统地体会古诗词的优美。

[关键词] 古诗词; 教学; 美育

语文课标在教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诵读诗文,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之。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感情朗读,领略优美的韵律美

传统的教诗方法以“读”为本,借助诵读来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古诗所蕴含的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韵味和境界,从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对于低年级学生初学古诗时,应着重指导学生放声朗读。同时,注意指导语言和语速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古诗合辙压韵的音乐美。如教学《咏鹅》这首古诗时,让初入学的儿童一字一句大声朗读,学生读得响亮,读得认真,无论《鹅》诗的字句描写还是层次结构,学生都能读、易记,无须教师生硬的解释和翻译诗句,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当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概意思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轻诵低吟,仔细体味,反复品析。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指导学生轻诵低吟,边读边想,进入意境。学生在吟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教师应设法让诗句描写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和“直下”读得凝重有力,使人感觉到瀑布喷涌而出的水势之猛、流速之快、落差之大,渲染出庐山雄伟非凡的气势。

“感情是诗的灵魂”。有感情地去诵读古诗,如高山流水,节奏起伏跌宕,促使情感的潮水随着诗人的感情而奔放,真正读出古诗的情感美,并时时配乐诵读,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深深地体会诗意,与诗情产生共鸣而步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前两句应读得语速平缓,透出情感,声音以柔和为佳。“久不开”应有较长的停顿,以蓄势待发,为读好后两句做准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时应语速轻快,声音以洪亮为妙而又不失稳健。这样读,可以传出诗人的情感变化,由“扫兴”而转化为“高兴”,可谓一波三折,诗情叠起,让学生感受到“景中有情,情中有人”。

二、细细玩味,欣赏精炼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特点,适当组织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品味推敲、反复吟诵等方法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凝炼性、音乐美、色彩美等。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动之以情,感受动人的情感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动之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1、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

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如教学《枫桥夜泊》,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真切感受。读着想着,一幅带看淡淡哀愁的江南秋夜图仿佛就在眼前,低沉缓慢的声调传递看客居他乡的游子满怀的乡思愁绪,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亲情,给人以凄美的遐思。这种沁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繁冗、机械的讲解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四、启发想象,体会多彩的意境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学古诗词,应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1、画面展示意境法。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我选用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作背景音乐。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3、表演再现意境法。诗的语言及表达的意思都是比较抽象的,通过表演,把抽象的语言还原成具体的动作场面,可减缓理解的坡度,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步入诗的意境。如《赠汪伦》一诗,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想象:汪伦是怎样用脚踏地打拍子唱歌的?李白见到汪伦来送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两人如何道别?等等。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当汪伦,一个当李白,合作表演。学生经过商量、合作,不仅表现出了整首诗所描写的情节,还将踏歌的节奏美、送别时的情感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晓之以理,领悟深邃的哲理美

很多诗在形象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领悟诗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美,并按学生自己的鉴赏心理对诗歌进行再认识,再评价。脍灸人口的《悯农》,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们那纯真的思想感情,带到赤日炎炎的田间,启发他们衣食住行来之不易的道理,仿佛亲眼见到挥汗如雨的乡亲们,使他们慢慢悟出爱惜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总之,让美育融入古诗课堂,正如一池绿波荡开涟漪,不仅辅助了学生理解,提高了体会古诗文的能力,而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具备、掌握一种能力的同时,更能为内心增添一份情趣,一种热爱民族文化的好品质。

冯丽媛(1980-),女,江苏常州人,任职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北郊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能胜任低中高各年段的语文教学,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猜你喜欢
美育古诗词教学
踏青古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