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在开发的新程序试图能做到对人体进行15 秒的面部扫描,能够检测出因心房颤动导致血流不均匀而产生肤色的细微变化,帮助医生确认病人是否患有心率不齐。这项新技术意味着在没有心电图机的情况下也能对房颤病人进行诊断,它是由罗切斯特大学牙医学院和Xerox 公司联合开发的。
美国航空航天局近日发布了一张全新的木卫二“欧罗巴”的照片。新照片是目前为止图像分辨率最高的木卫二照片,它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了“伽利略”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的大量照片合成的。“欧罗巴”近乎白色的星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脉络。根据基础理论,科学家认为有水潜伏在木卫二表面以下。
近日,俄罗斯航天部门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联盟-FG”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联盟TMA-15M”送往国际空间站。此次前往国际空间站驻站的3 位宇航员将在太空工作169 天,完成上百项科学实验并迎接多艘货运飞船。乘飞船一同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还有首台太空咖啡机“ISSpresso”。
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感染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衣原体感染过程中,观察到重要的内源性保护因子蛋白质p53 的分解,使得受感染细胞启动“自杀”程序无法进行。在很多种癌症中,p53 的保护功能都遭到了损害。这一新发现进一步证明衣原体感染和某些癌症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了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已经非常明确,而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无疑和不断增长的。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大气和海洋已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过去80 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快舟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入轨。该卫星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初步具备了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激光与现代社会密不可分,但对大型装备而言,激光能量易损、效率不高却是一个大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数学方法来优化电能传递模式,让激光的效率获得数倍的提升。借助该技术有望生产出灵敏度更高、耗电更少的激光器。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在我国首次解决了碲锌镉晶体从原料合成到生成技术以及工艺流程等多项难题,开发出高性能的碲锌镉晶体及高效率、低成本单晶制备技术和关键设备。使用该成果,只需接受辐射剂量的三分之一就可得到同等清晰度的成像。除了医学成像,该成果还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工业、农业等诸多领域。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启用了其开放数据网站(http://opendata.cern.ch),首次将包括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真实碰撞实验数据在内的一批高级别数据及相关软件免费开放给公众。这些数据除了对研究界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外,预计还将被广泛用于教育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菲莱”号(Philae)着陆器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表面上检测到有机分子。含碳有机分子是地球生命的基础,这个发现可以为人类了解地球形成早期的化学成分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