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
摘 要:以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关注旅游摄影,体现了摄影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文化意义。以符号视角切入旅游摄影有益于研究其超越本身的文化表征结构。依据符号结构的二元论,通过对摄影活动及照片的符号表征,领悟其作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纪念品、旅游体验叙事和旅游仪式的符号意义,展现一个充满喻意,具有时空维度的旅游摄影符号文化世界。
关键词:旅游摄影;照片;符号;文化表征;
正如茱莉亚·玛格丽塔·卡梅伦所述,“我渴望捕捉我眼前所有的美,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每个人都渴望捕捉眼前的所有美,1939年摄影技术的发明使此梦想得以实现。摄影伴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行为,特别是在以追求精神需求为目的旅游中,它的地位和作用越加凸显。“在皇宫花园的庄严背景的驱使下,日本人对快照的着迷上升至无以复加的狂热地步。从快门持续咔嚓响判断,不仅在场每个人,而且每一叶青草,都一定被全面的背记录在胶卷上了”。从摘自1977年5月3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中看到,摄影与一种最典型的现代活动——旅游,并肩发展。作为玩乐,旅行而不带相机,似乎是一桩极不自然的事。相机已成为人们旅游出行前的必备品。斯潘恩认为摄影与旅游活动构成了一个整体,是旅游行为、活动和过程的有机部分(Osborne,2000)。特别在数码摄影技术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大众化发展使得旅游与摄影两者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使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和记忆他们的经历,旅游者把他们认为有意义、有意思的事件和事物用相机记录下来。照片可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人们去旅行,计划有实施,也玩得开心。在拍摄过程中旅游者通过镜头去认识和理解眼前的形象,与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多维的交流,于是旅游中的摄影便有了其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超越摄影本身而拥有了更多的符号象征性。旅游与摄影的结合构筑了摄影在旅游情境下的文化表征,衍生出了一个充满喻意,具有时空维度的特殊符号(sign)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着“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符号。
一、摄影图片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表征
皮尔斯认为指索符号是符号的一种分类,这种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因果或邻近性的联系,指索符号能够指示或索引符号对象的存在。(peirce,1934)旅游摄影是通过图像进行表达的,图片的图像符号意义毋庸置疑。在旅游活动中当你对准感兴趣的旅游景观按下快门后,景物便留下来。照片中的图像(image)与景物之间便产生一种关系,图像是对实际景物的解读与再现,这个图像符号说明在某个旅游情景中存在“这样”的形象,特别当这些图像符号作为旅游商家、中介机构、媒体的宣传品时,图像将旅游情景中的景物按照一定方式检索并呈现出来,当旅游者接收到了如图片广告、明信片、旅游宣传手册等一系列的旅游信息时,这些图像产生吸引作用,于是旅游者按照照片的指示,向“那里”进发。
二、照片作为旅游纪念品的文化表征
《简明牛津词典》认为符号是指某物通过与另一事物有类似的品质或在事实或思维上有联系,被人们普遍认作另一事物理所当然的典型或代表物体,或使人们联想起另一物体。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符号可以是其所处语境中的物体、行为、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Victor Turner, 1970)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符号不仅仅只是物和物之间的表征,也可以是以上提到的任意元素与元素之间的表征。摄影的主要功能是将当时的旅游情景留存下来,旅游者通过重复观看当时的现场拍照获得人们对旅游情境中那个景物或景点的记忆,这些照片被长久的保留下来,留在旅游者的“影集”和“相册”里,作为纪念。照片证实了自己当时正处于旅游情景中,作为“到此一游”的物证,创造出的一种“物质符号”(kinen),它表征了当时在旅游中“客我”的状态及与各种事物之间发生的关系,每每翻看都会想起当时,当事,于是照片成为了留给自己的纪念品,在这种情况之下,它成为了自我交流的道具,它让旅游者确定并认同了旅游情景中的“客我”的社会身份,成为自我内在表达的符号。当旅游者将照片带回到住地作为一种“馈赠品”(omiyage),在他者面前进行展示时,这是对旅游者自我的呈现,在这种情况下,照片作为旅游者炫耀,或与外在社会交流的道具,旨在向他们传递信息和意义,旅游摄影在此意义上构建了自我外在表达的意义。正如科斯塔(Costa)所说:“旅游者展示纪念品,是其进行自我呈现表演时的一部分,在此表演过程中,他把自我向他者呈现出来。旅游者自我呈现时,旨在表现自己既是一个世界旅行者,又是一个欣赏传统和真实的人。”因此自我的对外交流与对内交流同时进行,旅游摄影作为旅游纪念品既是旅游者自我外在化的符号,也是自我内在化的符号。
三、旅游摄影作为旅游体验叙事的文化表征
摄影基本功能就是用照片中呈现的图像进行表达,因此照片成为旅游者通过个人视角与选择进行表达的“文本”。彭兆荣认为旅游摄影的表达方式就是 “话语叙事”(discourse narrative),因此旅游者用摄影构建了自己特定的“语境”用以对“文本”进行叙事,而照片成为了旅游情景下“话语叙事”的“文本”符号。旅游者处在不同的位置,站在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光线,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使用不同的摄影媒介(胶卷、数码),采用不同的摄影技术等都决定了他们可以在同一个“真实景物”上形成特有图像,彭兆荣把它称为“图像发明”,因为图像符号是人“制造”。“制造”的过程是“真实景物”解构成“符码”的过程,在“符码”对“文本”进行叙事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色彩、意境和情绪的各异“语言”,也构建了的旅游情景下的不同“语境”。在旅游情景的“语境”下是“看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交流,它蕴含着旅游者对旅游景物的文化理解,对旅游地文化背景的感知与认识,是文化价值与社会文化构建起了这个特殊的“语境”。
苏珊·桑塔格认为拍照是核实经验的一种方式,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旅游过程变成了累积照片的一种战略,大多数旅游者感到有必要把相机搁在他们与他们遇到的任何瞩目的东西之间,似乎只有通过相机才能够将体验过程陈述出来。她认为照片可以将任何东西与其它的东西产生联系:只需以不同的取景来拍摄要拍摄的景物就行了(Susan Sontag,1977)。摄影将旅游活动中的一切事物与要素联系在一起,在照片中不仅仅记录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类景点、还记录了旅游地及居民,或其它发生的事、行为、当地人的状态以及与旅游地的关系,一个个无限小单位的照片构成了社会现实。照片讲述的是关于旅游地各种事物和因素的关系,它象征着一种文化价值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于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多维交流。它叙述了旅游情景中的社会现实,也阐述了旅游经验的积累过程和体验过程。于是有了旅游叙事的样式:停下来拍照,然后继续走。摄影将旅游经历本身变成一种观看的方式,每拥有一次旅游体验并想陈述它时,就按下快门。拥有一次旅游体验就等同于给这次经历拍摄一张照片,参与一项旅游活动越来越等同于通过照片来观看它。
四、旅游摄影活动作为旅游仪式文化表征
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带有一个普遍性观点:现代旅游是一种现代的仪式,而旅游摄影将这一仪式进行记录,照片中展现了仪式的整个过程。依此逻辑,于是摄影成为记录旅游生活经历的一种仪式。作为仪式理论专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符号有三个特点,最简明的特点是浓缩(condensation),一个简单的形式表示许多事物和行动。前面部分论述已说明旅游摄影浓缩表达了如旅游吸引物、纪念品、经历等许多事物和行为。第二,迥然不同的各个“所指”的统一体(unification),这些迥然不同的各个所指因其共同具有的类似品质或实施上或理念中的联系相互连接。摄影主要代表旅游吸引物、旅游纪念品、旅游体验过程、旅游经历等,作为主体的“文化”贯穿于这些多样的所指中。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意义的两极性——“理念极”和“感觉极”。“理念极”能使人发现规范和价值,他们引导和控制人作为社会团体和社会范畴成员的行为。“感觉极”聚集了那些被期望激起人的欲望和情感的所指。(Victor Turner, 1970)旅游摄影多样的所指中,象征旅游吸引物、旅游纪念品和旅游体验过程等聚集了旅游者对旅游过程的体验与享受及内化的过程,这是“感觉极”特点。它还象征了旅游者“文化价值”与旅游地社会的交流,它引导和控制着旅游者群体在旅游地的行为与表现,这是“理念极”的特点。
仪式符号的社会影响在于它们的指示能力。如果他们对于行动者而言不指示任何东西,符号就是不相干的,它们也不再是符号了。而摄影就具有这样的时空转换的指示意义。照片既是一片薄薄的空间,也是时间。摄影的功能决定了其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能够凝固、凝聚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它“破坏”了时间与空间的物理维度和关系,也产生了一种对未来时空的指示性,从格拉本的旅游仪式的三个进程对旅游摄影作为仪式符号的表征进行分析。在格拉本的旅游仪式理论进程中,现代旅游活动进程分为三段
(如下图):
旅游摄影是在CD阶段发生的,CD阶段旅游者处于一种“兴奋中间”阶段和过程,它具有象征意义上的“神圣”意义,游客在这一阶段享受着“神圣时光”。旅游摄影通过照片将这一阶段的“神圣感”凝固下来,将“他时、他者、他景”凝聚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而当旅游活动结束后,带上照片回归到“苦甜交织”的EF阶段时,虽然回到了世俗,但 “现在自我”与“过去自我”有所不同,对于照片在不断重温中,人从现在的EF段拉回到了“过去”,并凝固在了过去的那个时间、空间关系中,停滞在了CD段。照片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它将时间与空间的作用加强,将当时的“神圣过程”跨过了时间隧道与现在的“世俗生活”形成对应。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发现过去 “世俗生活”的AB段与现在的“世俗生活”EF段有所不同。凝固的时空关系将旅游者带入了时空隧道,在现代、过去和未来中穿梭,照片凝固的时空还会将旅游者拉入对未来时空的向往,指示旅游者向未来的“神圣生活”迈进,将旅游者拉入了未来旅游时空情景的畅想。旅游者通过摄影进行一次多元文化的时空洗礼。
五、结语
至此摄影在旅游情景中的文化表征得以呈现,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指引符号、旅游纪念品、旅游体验和经历及旅游仪式的符号意义将会在旅游世界中不断的丰富、发展。摄影通过文化表征从另一角度表达了什么是旅游,从某种程度上摄影成为了人们旅游之所在,摄影塑造了旅游过程,以至于整个旅程成为了我们在胶片上留下的好风景,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Susan Sontag,1977),旅游的存在也为在摄影中终结。旅游目标、照相机和胶片技术构成了旅行的真正本质,摄影与旅游已是密不可分了。
注释:
① 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8,P9.
② 转引自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2004:P175.
③ 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8,P9.
④ 转引自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2010:P27.
⑤ 彭兆荣在其著作《旅游人类学》中提到“到此一游”的情节在中国旅游中非常突出,仿佛旅游者旅游的最重要的目就是为了证明“我来过”,这种行为带有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进行理解的“自我炫耀”的某种成分。这造成了中国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蜻蜓点水”与“花钱赶景点”的“中国特色”。
⑥ 在Nelson Graburn的著作《Anthropology and the age of tourism》的第四部分中提到在日本旅游中kinen是某个重大事件的纪念物,它可以是一件礼物。如离盖印章的签证等,这是在旅游中给自己的纪念品。
⑦ Omiyage是从旅游地带回的纪念品,必须被带回家展示和送给亲朋好友。旅游纪念品的这种象征性导致一些礼物文化特别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如日本游客,在外出旅游时,必须购买纪念品。
⑧ 张晓萍.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p201-212. 马晓京.旅游象征消费对云南石林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
⑨ 维克多·特纳,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象征之林[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6,P25.
⑩ 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8,P22.
,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北京:2004,P245.
- 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8,P22.
. John Urry[M]The tourist gaz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杨慧,赵玉中,王庆玲 刘永青译, 2009:P176.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75.
[2]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John Urry著,杨慧,赵玉中,王庆玲 刘永青译.The Tourist Gaze[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3-178.
[4]Nelson Graburn著,赵红梅等译.Anthropology and the age of tourism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5-298.
[5]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象征之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
[6] 张晓萍.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211.
[7]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48-190.
[8] 谢彦君等. 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7,37-38.
[9] 张晓萍,李伟. 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0]Wang ning. 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M]. Pergamon Press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