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

2014-12-09 08:09陈相付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局面历史课堂教学

陈相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结尾处理得当,能将教学小课堂融入人生大课堂,将教学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

一、提纲挈领,概括总结

提纲挈领、慨括总结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结尾方法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有进一步的认识。提纲掣领、概括总结绝对不能只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是画龙点睛,提炼升华。这种结尾方式讲求语言凝练,重点突出,侧重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梳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总结。

例如,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部分知识时,我这样设计课堂结尾:今灭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了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一方面加强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历史章回小说经常采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制造悬念,这能紧紧抓住读者想知道事情进展的迫切心理,引领读者继续读下去。设置悬念这一方法也经常被历史教师拿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特点,找出两节课之间知识的联接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愿望。

例如,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部分知识时,我是这样处理课堂结尾的:香港和澳门经陆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目前,宝岛台湾还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中。海峡两岸的人民希望统一吗?海峡两岸可能统一吗?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中,两岸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三、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营造特定的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形成教学高潮。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时,我是这样安排课堂结尾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它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等人窃取,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代传承着,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全体中国人民在呐喊,在寻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肩上,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四、组织讨论,升华思维

为了更好地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在课堂的尾声,教师可针对教学中的关键之处,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学习总结”、“学习延伸”等习题,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是让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把教学引向深入的目的。

学生在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智慧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的。当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要持中立立场适当点拨,进一步启迪学生积极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时,我在课堂结尾处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对此,学生中出现了相左的意见:①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裂,是历史的倒退。②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此外,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些都是历史的进步。针对这些不同的意见,我启发学生辩证分析三国鼎立这一史实,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作出评价。这样,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基本达成共识:相对于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及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也是历史的进步。

猜你喜欢
局面历史课堂教学
打好同心牌 共筑“根魂梦” 开创港澳侨和海外统战工作新局面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四个结合”开创基层党建新局面
面对复杂局面必须找到突破点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一步一脚印 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