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晖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体性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指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结构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使学生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知。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随着中学教学模式从知识本位向主体本位的转变,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它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体参与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主体性教学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统称,而所有这些特性都需要通过主体参与来实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主动参与,个人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课堂正是学生进行集体学习活动的场所,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堂中促进主体参与,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主体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质量的教学既依赖于智力因素,也依赖于非智力因素,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略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利用。学生只要形成了对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三、主体参与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把教学看作是一种手段,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活跃度大大降低。为此,叶澜教授发出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活力。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四、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内容有所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具有差异性,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只有拥有了自主选择权,学生才能在繁多的学习内容中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五、主体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意志掌控整个课堂,学生很少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而在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并与他们融为一体时,学生就会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自然地形成。
六、主体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担负起了教学的一切责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学的“局外人”。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对学习没有责任感,对他人、家人、社会也缺乏责任感。而主体参与则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体的角色,认识到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
七、主体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
主体参与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首先,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愿望会得到满足,主体地位会得到真正的实现,良好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形成。其次,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会使学生形成友好开放的心态,学会宽容他人,接纳他人,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八、主体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等方面。良好的思维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归纳能力、选择与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在主体参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交流、主动反思,其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总之,主体参与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有主体性教育理念和实施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技能,并切实有效地推进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