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
在新课改理念的统领下,“读问讲练”成为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的因素,它们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将整个教学变成遥相呼应、相互促进的整体。在应用“读问讲练”教学法的课堂上,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积极探究,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凸显。
一、读得有味
教师“通读、精读、导读”与学生“预读、诵读、熟读”相结合。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读教材、教辅和相关资源,从中精选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有益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在课前做好对学生的导读。而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读,内化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通过课后对重点知识的熟读全而掌握知识点。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章、节、段、句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知识脉络。
中考历史试卷包含大量的图文资料,材料解析题占了半壁江山。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解析资料的能力。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找一些有趣味、有内涵、有深意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在上课时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例如,在教学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时,我找到了当时的宣传画、漫画,如“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稻穗上的人们”、“1958年的劳动奖章”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问得巧妙
教师要用“设问、趣问、追问”引发学生的“想问、敢问、善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深入。因此,教师要巧妙设问,使问题设计得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
“读问讲练”教学法中的“问”可以是教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还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读相应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等。
三、讲得精彩
教师侧重“讲方法、讲重点、讲难点”,学生侧重“讲疑惑、讲思路、讲收获”。
“讲”在课堂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读”、“问”时有“讲”,“练”时也少不了“讲”,但“讲”要突出一个“精”字。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可不再讲授,而对于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教师则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讲清、讲透。另外。教师的讲授要严格以学生为主体,用启发、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新知。
例如,我在讲授“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时,结合图片《历史性的握手》设计了一段尼克松与周恩来的对白。周恩来:“总统先生,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相握,25年没有往来了啊!”尼克松:“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然后我提出问题:①“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是指什么?②“25年没有往来”是指什么?③“一个时代结束了”是指什么时代?④“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又是指什么时代?这些问题设置得较有层次,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还在课后寻找资料,自己去解决一些疑问。
由此可见,历史教师在平时要多查阅资料,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将课上得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在课堂上,学生的讲也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来讲自己的疑惑和收获,以实现生生交流。
四、练得恰当
教师“练德行、练学识、练才艺”的同时,学生“练口才、练技能、练心智”。
在教法上,我们称“练”为应用。学生在“读”、“问”、“讲”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概念,教师还要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练习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当堂练课后习题,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予以纠正;二是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三是精选几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以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探究新知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已学知识。
总的说来,读问讲练,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既感到快乐又获得新知。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更加努力地探索有活力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爱上历史课,爱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