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2014-12-09 17:0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4年4期
关键词:油气能源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吴新雄



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吴新雄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切实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求真务实,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领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供应能力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能源消费增长较快,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4.6亿吨标煤增长到2013年的37.5亿吨标煤,年均增长7.6%。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10%,能源消费约占世界的20%,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不但远高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未来一个时期能源需求还会增长。如果延续目前这种粗放用能方式和用能效率,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放开手脚使用能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为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坚持节能优先战略,以提高能源效率为主线,切实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化工比重大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70%,其中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石化、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50%。必须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现有产能能效要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

三是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

四是加强建筑和交通节能。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加强建筑用能规划,尽快推行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改造。实施绿色交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汽车和船舶产业化步伐,提高车用燃油经济性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和水运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

五是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集中与分散供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城乡供能设施,推进城乡用能方式转变,提高城乡用能水平和效率。制订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发展热电联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热电冷联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开展节能全民行动,强化全民节能意识,形成节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从总量看,能源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013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34亿吨标煤,比2000年增加20.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36.8亿吨,原油2.09亿吨,天然气117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12.47亿千瓦。人民群众用能条件明显改善,人均用能2.76吨标煤,人均电力装机0.92千瓦,人均用电3611千瓦时,基本实现生活用电全覆盖,人均用油0.36吨,人均用天然气121.8立方米,全国用气人口达到2.1亿。从结构看,能源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70%以下。清洁能源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常规水电装机2.6亿千瓦、风电装机7500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479万千瓦;投运核电机组17台,装机容量1461万千瓦,在建机组31台,装机容量3385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仍然偏高,特别是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5.8个百分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粗放使用,带来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排放,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并带来土地占压、沉陷及地下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化石能源开发转化消耗大量水资源,但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多位于水资源短缺地区。随着能源布局结构的调整,能源开发重心加速西移,如处理不当,化石能源生产开发与水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将更加凸显。

此外,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持续攀升,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目前,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维持在2亿吨左右,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只能满足新增需求的1/3。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尽管资源丰富,但若不采取重大措施,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总体看,国内油气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增长,油气供应缺口较大,油气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我们要坚持立足国内战略,将国内供应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发挥国内能源资源、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同时,坚持绿色低碳战略,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煤炭。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要清洁高效发展煤电。转变煤炭使用方式,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新建燃煤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煤,污染物排放基本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水平,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煤,污染物排放基本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水平。要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依据区域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煤矿环保和安全准入标准,推广充填、保水等绿色开采技术,重点建设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采用最先进节能节水环保发电技术,重点建设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要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加大煤炭洗选比重,鼓励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煤炭开发、加工转化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进口煤炭质量监管,禁止进口高灰分、高硫分的劣质煤炭。大幅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洁净煤和型煤。

二是增强国内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处于中早期,非常规油气勘探刚刚起步,开发潜力巨大。要创新勘探体制机制。放开资源勘探市场,积极推进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加大油气勘查开发力度,大幅提高储采比,为石油稳产、天然气倍增奠定基础。要稳步提高陆上原油产量。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加大低品位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千万吨级大型油田。要重点突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页岩气开采技术攻关和工业示范,加快煤层气、页岩油、油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可燃冰的资源勘查评价和试采,使非常规油气成为国内新增油气供应的重要来源。要加快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按照以近养远、远近结合,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的方针,加强渤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气勘探开发,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气产量。

这看似种种的矛盾归根结底是闰土思想里扎根着等级的观念,血液里流淌着高低的等级不平的河流,这就像一堵“厚障壁”,横亘在原本手足情深的兄弟之间,就像一道高高的“围墙”,把闰土封闭在里面,而“我”却在围墙的外面。

三是加强石油替代和储备应急能力建设。能源安全的重点是油气安全,石油替代是提高石油自给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要稳妥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坚持“清洁高效、量水而行、科学布局、突出示范、自主创新”的原则,稳妥推进煤制油、煤制气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掌握核心技术,严格控制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形成适度规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要积极发展交通燃油替代。加强先进生物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超前部署微藻制油技术研发和示范。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船舶、天然气汽车和船舶,扩大交通燃油替代规模。要加强储备应急能力建设。扩大油气储备规模,加快石油储备基地和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提高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支持企业在缺煤地区和煤炭集散地建设中转储运设施,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提高国内能源供给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开发水电。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电站。要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集中送出与就地消纳相结合,在资源丰富地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和光伏基地,在其他地区加快风能分散开发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要安全发展核电。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核电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国内自主技术工程验证,重点建设好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核电“走出去”。

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地支撑了能源产业持续较快发展。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大型水电筑坝和70万千瓦水轮机组设计制造、特高压输电、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油气开发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装备自主化能力稳步提高,3000米深水油气钻井平台投产应用,年产千万吨煤炭综采成套设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3兆瓦风电机组等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16万吨煤炭间接液化、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生产线建成投运,新建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接近80%。但总体来看,我国能源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基础薄弱,部分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不能完全适应能源节约、清洁、安全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追赶与跨越并重,加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升级版,建设能源科技强国,努力使我国能源科技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一是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和重点。抓住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战略方向,围绕保障安全、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等长期目标,确立非常规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9个重点创新领域,明确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先进核电、光伏等20个重点创新方向,相应开展重大示范工程。

二是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设立国家海洋能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技术攻关,力争页岩气、深海油气、可燃冰、新一代核电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依托重大工程带动自主创新。依托海洋油气、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核电、大型液化天然气、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等重大能源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能源装备国产化,支持先进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去”,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工业体系。

四是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国家能源科技创新及能源装备自主化发展战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综合能源科技研发中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能源科技攻关工程,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今后一段时期,能源行业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改革方向,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能源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深入推行政企分开,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是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逐步实现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明确电网和油气管网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导向、可靠灵活的电力和油气输送网络。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构建竞争性电力交易市场。

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要求,2013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已累计取消和下放23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更多精力加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订和实施。强化能源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国际,统筹两个大局,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亲力亲为推动经济外交,特别是能源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能源系统认真落实高访成果,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初步建成五大境外油气基地。建成中俄、中哈原油管道、中亚A、B线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初步形成了西北、东北、西南及海上四大战略进口通道。主动建立双边能源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能源国际组织和多边能源机制,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状况较好,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国际环境较为缓和条件之上的。必须看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在能源国际合作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页岩气革命后,美国能源自给能力明显提升,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影响。世界上其他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将使我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面临激烈竞争。国际油气价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虽是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要买家,但议价能力弱,长期大量进口油气面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我们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国家外交成果,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重要双多边机制为平台,大力推进能源国际合作,加强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和战略通道建设,增强海外能源供应能力,增强全球话语权,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一是增强海外能源供应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合作战略,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

二是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巩固已有合作成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延伸能源上下游项目合作,全面提升能源合作水平,带动装备制造、建造施工、服务贸易产业发展。

三是切实保障能源进口通道安全。巩固和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战略进口通道,积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相关能源通道建设,提升陆上通道进口油气比重。

四是努力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及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油气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我家换了绿色能源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