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秩序

2014-12-09 00:51:08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现代国际关系 2014年7期
关键词:国家主义世界主义世界秩序

蔡 拓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迄今为止,在国际关系的认知与研究中,国际秩序仍被理解为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与互动中所形成的特定的规范、制度、格局与体系。因此,英国学派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在《无政府社会》一书中对国际秩序作出的界定与解说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国际秩序是追求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的主要目标的行为格局。这些目标包括:维持国家体系和国际社会本身的生存,维护国家的独立或外部主权、和平,以及信守承诺、限制暴力等。而维系国际秩序的手段则包括均势、外交、战争、国际法以及大国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布尔不仅从现象、内容、手段上描述了国际秩序,还着重指出了国际秩序不同于体系、格局的特殊之处,那就是秩序的目的性与价值性,即追求什么目标,信奉什么价值。换言之,秩序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体现出价值与伦理偏好。因此,研究国际秩序要关注和挖掘其价值、理念的追求与定位。这正是研究国际秩序的理论维度。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至今主导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国际秩序概念是赤裸裸的国家中心主义。这是因为,国际关系行为体是国家,国际关系本质上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社会本质上是国家行为体的集合,是国家间互动的场域,而国家间互动的动力与目标是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相应的,所运用的手段也都是以防范为基调,以均势为特征的传统外交与军事手段。因此,不妨说,国际秩序的经典概念和主流认知,其理论、理念、价值的轴心是国家主义。这种理念与价值指导了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其历史的脉络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即便是当代国际秩序,也远未从根本上、总体上摆脱国家主义的束缚。

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伴随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增多和严峻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扩展与深入,以全球主义为轴心的新国际秩序观开始产生,赋予国际秩序以全球主义的解释与内涵。

全球主义的国际秩序观强调如下几点。首先,国际秩序的价值基点是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与利益,也就是说,人类的整体性、共存性和利益的共同性是建立和维护国际秩序的伦理支撑和价值依托,由此导致对威胁当代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应对,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回应,以及对全球正义、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它们成为构建国际秩序的目标,体现国际秩序的价值选项。其次,国际秩序的主体在现象上呈现出多元化,即破除了国家的唯一性,认为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公民社会乃至个人都是国际关系的行为者,参与国际事务和构建国际秩序。但在这种多元化表象背后,更看重的是上述主体所凝聚成的类指向,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主体——类主体的意义。再次,国际秩序的实现途径与手段是通过对话与合作达成日益增多的共识,以提供更多公共物品,推进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达到国际秩序的有序、公正和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立足于上述三点来认知国际秩序,那么显然,再称之为我们所习惯的国家之间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形成的“国际秩序”已名不符实,新的替代性称谓可以是“世界秩序”,也可以是“全球秩序”。事实上,标示国际秩序的这两种新称谓(或新的概念)都出现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但大都不甚清晰,其描述与诠释具有模糊性。比如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能明确地确立和认知全球主义价值追求,没有认识到“世界秩序”或“全球秩序”的核心是倡导全球性,即当代人类社会活动超越现代性、民族性、国家性、区域性,以人类为主体,以全球为舞台,以人类共同利益与价值为依归,体现出人类作为一个主体所具有的整体性、共同性、公共性新质与特征。正是这种全球性的内在要求,规约着当代人类超越传统的国际秩序,走向“世界秩序”或“全球秩序”。因此,尽管用“世界秩序”、“全球秩序”取代“国际秩序”是全球主义视野下国际秩序观的一种明显趋势,但对于这种替代与转换的历史性内涵和学理深度还远未认识清楚,这正是当下国际关系学界应予以高度重视,也是国际秩序研究的重大课题。

全球主义的国际秩序观,既有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依据,又有源远流长的世界主义思潮作支撑。从现实角度看,全球化、全球问题、全球治理这一时代大背景,决定了超国家现象、事务、关系与日俱增。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猖獗、毒品和艾滋病扩散、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严峻、人权维护、全球公域管理,凡此种种,都凸显着当代人类在整体上所面临的公共性问题,绝非哪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应对。总之,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全球相互依存,已经开始把全球现象、全球问题、全球关系、全球价值等新元素融入世界历史,人类已不可能再局限于领土国家之内应对生存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认清并逐步认同这一大趋势,是构建“世界秩序”或“全球秩序”的历史前提。从理论渊源看,全球主义来自世界主义传统,古希腊的世界公民主张,中国的天下观、大同思想是古典世界主义的体现;康德关于建立共和制、实现永久和平的主张则是近代世界主义的代表;而当代著名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家,像哈贝马斯、罗尔斯、吉登斯、贝克、赫尔德,以及被称为人类良心的罗马俱乐部更是对世界主义表示青睐,他们的观点反映着当代世界主义。因此,发扬世界主义传统,挖掘世界主义宝藏,尤其是着力于全球化时代全球主义观点和主张的研究,是理解和深化“世界秩序”或“全球秩序”的不二选择。

全球主义的国际秩序观立足于历史和学理维度来阐释对当代国际秩序的认识以及未来走向。它强调人类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发生的质的变化,即全球性的出现,从而与国家性主导的国家主义区别开来。尽管近十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国家主义回潮,因而在国际秩序的建构中也出现强势的国家利益至上,国家本位凸显现象,但人类紧密相互依存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反思国家主义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传统国际秩序,具有十分重大而急迫的意义。它关系到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转型,关系到人类的价值选择与未来命运。

当然,必须同时强调,承认全球主义的新质与价值导向绝不意味着否认和回避国家的现实作用。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发挥着特殊作用。因此,在现实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方面,在推进国际秩序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的特殊性,并有效维护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要求。这正是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国家主义。显然,在审视、思考和建构新国际秩序时,也应遵循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国家主义。

猜你喜欢
国家主义世界主义世界秩序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行政法论丛(2018年1期)2018-05-21 00:41:44
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未来传播(2018年6期)2018-01-23 18:44:36
边疆治理现代转型: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
学理论·下(2017年4期)2017-05-13 16:32:33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论何新新国家主义的内涵
魅力中国(2016年23期)2016-01-16 09:42:05
世界秩序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2-25 11:15:56
金砖国家对西方意味着什么
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
多节点世界秩序中的中国未来
王道思想与世界秩序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