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彪
如何实现多重对话,正确解读文本呢?教师要从多个视角出发,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编者的编排意图,在多元价值取向中找到文本的核心所在,进而设计出符合文本要求的“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理解课文内容,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陶冶。
一、以读者视角与文本对话,整体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教师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整体感知,读进去、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如阅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如果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就是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因此,在阅读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只是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表层,而要加强整体阅读,把局部、细节与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从而体会到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以作者视角与文本对话,智慧阅读,突出文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操,可以是一种理解或理念;也可以是一种直白,是一首婉曲;也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或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自己有限的心得或是济世博大的胸怀……“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质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是一篇富有趣味的诚信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鸟为了实现自己一年前的承诺,不惜艰辛地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树,要唱歌给它听。作者在故事中将动植物间的友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读课文,充分感知动植物间的“友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作者的视角正确解读文本,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主题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把握文本主题解读的底线,突出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以教者视角与文本对话,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主体特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于一体,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好文章。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秧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示了“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意义,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充满光彩,充满活力。文本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残而不废,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修,笔耕不辍,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和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的名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正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句,相机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及她的名言,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对“生命”这一厚重的话题有新的感悟,使学生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产生个性化的思考,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四、以学生视角与文本对话,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一位教师教学《将相和》一课的结尾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能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一下将相二人吗?”(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生1:假如我是赵王,我肯定会这样说:“我赵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到两位百里挑一的贤才,他们能处处为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赵国有望了!”
生2:赵国的百姓听说了“将相和”的故事后,纷纷夸奖道:“我们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位深明大义的父母官,我们老百姓今后就能过太平日子喽!”
生3:我猜想此时的秦王一定很羡慕赵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这样两位以大局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真是如虎添翼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延伸和创造性的想象说话训练,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人物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演绎出一节高效的精彩课堂。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