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

2014-12-08 02:49李玲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成人

李玲

摘要:在语言习得中包含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本文所说的第一语言指的是母语或本族语,第二语言指的是学习者在获得母语后学习的另一种语言。二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在这些差异中得到启示,提出几点更好的推进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差异

一、 引言

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说,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艰苦、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轻松愉快而又简短的过程”,而且“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所掌握的仅仅是最简单的生活口语,语法现象和习惯用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语汇也是很贫乏的”。(胡明扬 1993)但是,每个国家的每个生理正常的儿童虽然成长环境不同、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几乎都能在学龄前的四五年时间里,通过自然习得较为熟练的掌握第一语言(母语)的口语。而智力、认知能力发展成熟,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却很难完全成功地掌握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复杂且收效甚微。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语言学家都对这一既定的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我们从二者的差异入手来分析这种现象。

二、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很多外国成年人都感觉学习汉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中国儿童自然习得母语却很顺利。本文从以下几点探讨造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儿童是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自然习得母语,没有语法结构等语言输入对其造成束缚,语言输入量也不是很大,因此心理压力较小。而且当儿童进行语言输出时,如果正确便会得到父母的表扬,说错也不会有过多的批评,所以儿童对于自己运用母语是否得当并不十分在意。而第二语言习得就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我国的外语教学都是从学音标开始,接着输入大量的词汇以及语法知识,而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这些语言规则之后就要接受语言输出的考验,这无疑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小的负担。出现错误时教师会给予一定的改正,有时候会增加学习者的压力以及对语言输出的恐惧。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测验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会给学习者带来消极、厌烦的情绪,而这势必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不同

儿童与成人学习语言的动力并不一样。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机。如果儿童不会说出“饭”、“饿”就无法满足他生存的需要。儿童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心促使他想要了解他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学习母语就有一种持久的动力,不需要外力的敦促就可以成功掌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儿童与成人习得语言都是为了进行交际。但是,如果纯粹地把儿童学习母语当作为了交际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因为母语是汉语的儿童不必把每个词语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都掌握得那么清楚就可以正常与人交流,因为交际过程中对句法成分并不介意。因此,儿童学习母语的动力并不完全来自社会交际,而是一种人类情感上的必需。

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动力来自很多方面。如果学习者想要融入到目的语环境中,那么对于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就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不能流利地用目的语进行交谈会影响到生存。出于这个目的的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动力比较强烈,而受其他目的影响的学习者已经有了母

语满足他的生存需要,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是受到其意志的支配的。大部分的成年人在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就难以取得进步,语言中的某一部分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而这一状态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学习者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减弱,付出的努力也随之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真正能够像母语者一样交际的情况还很少。因此,使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保持坚定的动力是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

(三)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学习环境和语言输入方式的不同是造成儿童与成年人语言习得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儿童在家庭、社会甚至父母这些天然的环境中学习母语,为他掌握母语提供了非常丰富有利的条件。儿童根据交际需要由远及近、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中吸收他能吸收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很彻底的“沉浸法”。(刘珣 2000)儿童每天都在母语环境中生活,除了睡觉外都在接触母语,这样长时间的语言输入量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做到的。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的母语也有一定的缺陷。儿童所接触到的语言大部分是针对他说的话,大人们为了使孩子听懂,就会把语言简化、通俗化,往往缺乏条理,在语法结构上并不严谨,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

而成人是在课堂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的。学习一门外语都要先从语音开始,接着学习词汇、语法知识,而每节课的课时都是有限的,整个学期的课时也比不上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接触母语的时间长度,此外,每个人在课堂中的掌握程度又不一样,因而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相对缓慢,学习的成果也大不一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课堂学习的好处。一方面,课堂教学都是在系统的有条理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效率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专业的纠正和解答,这一点比儿童在家庭环境学习的语言规范很多。二者最为重要的差异在于,儿童是在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加强母语的运用,是切切实实的参与到交际过程中的,他在学到地道的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言交际能力。而成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无法真实的融入到目的语社会里,课堂只能提供一些模拟的练习,缺乏真实的语境使得成人习得的第二语言不能有效的提高交际能力。为此我们研究了第二语言是韩语的学习者,他们在课堂环境中学习韩语,对于韩语及韩国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语音知识时学习效果不错,能够掌握简单的习惯用语。第二学期进一步学习韩语语法的成果明显不如第一学期,韩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这使得他们在说话前要用母语想一遍才能勉强用韩语表达。课堂上的分组练习也比较有限,缺乏韩语交际环境使得他们在这一阶段无法取得较大的进步。这充分说明了学习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三、 研究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二者的差异可以看出,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更为艰难,因此我们可以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借鉴一些有效的办法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一)在语境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综上所述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语境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实践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让留学生融入目的语社会中才是最好的办法。我曾教过一个非洲留学生,在学习“就”和“才”的用法时,他表现得十分困惑,让我举一些例子给他提供一个语境来理解。我举了“她十点钟就到教室了”和“她十点钟才到教室” 这两个句子,二者都表示时间,但是意思却大不相同。“就”表示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先于预期的时间,而“才”表示后于。而且“就”不能单用必须和“了”放在一起,而“才”只能单用。我这样给留学生解释之后他很快就明白了。汉语副词的用法比较复杂,要结合语境来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此外,汉语里一词多义的用法也很多,往往比较抽象,只有把词放到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区分出具体的含义。

正如我们所知,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完成的,人们的交际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信息也只有凭借语境才能确定:帮助听话者听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排除歧义、帮助听话者确定具体的含义等。只有了解了语境意义说话才能有理有据、恰到好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重视汉语的结构框架,更要重视汉语的交际功能,语音、词汇、语法及汉字的教学都要充分体现这个理念。在教授给学习者基本的汉语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的提高学习者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情景对话等方式来创造语境,教学形式的多样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趣味性,让学习汉语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事情,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双方的积极互动才能形成一个生动的真实的语言习得环境。

(二)鼓励学生积极地“生成”语言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会像儿童那样大胆的进行语言交际,害怕出错的心理是他们不敢张口说话的主要原因。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些规律性的错误即偏误。比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用过去时态表达时常常忘记加“d”。学习者对这种规律性的错误往往没有察觉,下次可能还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纠正。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纠正的错误里得到的语言输入并不相同。外向型的自信的学习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犯错误并不会影响他们继续交际的动力。而内向型的抑制心较强的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强烈一些,可能不愿意老师当面指出他的错误,这就会延误纠正偏误的最佳时机。过高的自我保护心理显然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这就需要学习者和老师共同努力来克服这座大山。

首先,教师在刚开始上课之前应该主动了解该班每个学生的性格、国别、性别,兴趣爱好。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并不是件难事,因为每个班级的人数都不是太多,这是小班教学的好处。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引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给不怕犯错的学生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培养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更多的鼓励,让他最大限度地“生成”语言,在课堂上给他更多语言输出的机会,采取更委婉的方式纠正错误。在课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于他容易出错的地方做出足够的估计,并想出应对错误的有效办法。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有实践目的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校风景较好的地方聊天,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走出课堂的束缚,让学生更自由地“生成”语言从而进行语言输出。这比课堂教学更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课外活动提供的是一个自然习得的机会,在这个环境里羞于开口的学生都会相对减少对于语言输出的排斥,比在课堂中更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让学生之间形成竞争,激发他们的潜力,获胜者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变得更加自信。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像课堂考试不及格那样沮丧、失去信心。

(三)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相应的文化教学

学习汉语的学习者一般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外国留学生和汉语老师的相处就形成了一种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势必带来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原则。外国人不喜欢谈论隐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避开涉及年龄等隐私的话题。又比如汉语里有很多惯用语,例如:走后门,指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个人目的。而不了解文化背景的学生就会望文生义,误解其意思。汉语是一种表意丰富的语言,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给学生适当的展现特定文化中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和社会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从文化入手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可以用游戏、唱歌、跳舞、表演等令人愉悦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与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相对比,增进彼此对对方国家的了解。

同时还要把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社会文化反映了该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只有了解中国社会的整体情况才能更好的运用汉语,才能了解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老师应该注重称呼语、问候和道别语、夸奖和辞让等方面的语用文化。这些是留学生最先遇到的障碍,掌握了这些语用规则有助于留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挥汉语教学的优势,使语言与文化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用中国文化巨大的魅力使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四、 结语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需求、目的的不同,二者是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而且儿童和成人这两个主体的心理特点不同也是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所在。虽然儿童和成人都有习得语言的能力,但是两种习得语言的效果却不一样。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更为困难,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者要具备把学到的语言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在训练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特长,让学习者真正掌握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使他们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习,《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1993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母语成人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成人不自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Un rite de passage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