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萍
摘要:语言是体现不同文化的载体,也是对于文化的直接展现。在翻译活动中,如何将英汉语之间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文化词语翻译成地道的、能使译入语读者清晰明了的文字,成了译者和英语语言学习者的一大学习重点。本文试从汉语成语、歇后语和英语习语三个方面举例说明该翻译技巧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翻译
一、简介
翻译应当是原文的语言再现,换句话说,是将原文文字所绘制的语言效果和艺术表达力等量地转换的译入语的佳作,而非仅局限于词句间的生硬转换。作为一名英语语言学习者,尤其是译者而言,后者是翻译练习的“必经之路”,是一定会经历过的痛苦磨练过程。能够影响译者的理解力和翻译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对最具有代表性。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社会文化背景所脱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文化差异,各地的习语、俗语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些语言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倘若对于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恐怕也无法达到一个满意的翻译效果。
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问题分析
在影响翻译的各个要素之中,文化的因素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发展文化,各个国家的文化也就随之变化不同。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的适应性相应的便成为了翻译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处理文化间的语言问题方面上不可马虎,倘若盲目的追求译者自身母语语言的连贯性和理所当然的通顺感,很可能会造成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错误。并且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时对于主语和宾语的侧重点也是因文化而异的。在不同语言的不同词汇选择中选择出一个更为适合当前文化与语境的词汇是译者所追求,也是读者所期望的,因此本文从俗语、谚语等文化用词中选取几例,对于翻译时所应注意的文化问题加以分析。
2.1.1 汉语俗语习语的翻译
中国的成语是经过百年来长时间锤炼压缩而成的精妙短语,用四六个汉字便能表达出深刻思想、精辟内容,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句。成语不管适用于古代中国,在现如今,人们依旧乐于并追求成语的使用和研究。由于文化的特定原因,有些汉语成语是无法单凭几个词语翻译成英文的,因此笔者特找出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做出解释与分析。
(1)守口如瓶
瓶子,就物体本身的含义,即为“用于盛液体的、腹大口小的容器”。在成语“守口如瓶”中,“瓶子”即意为保守秘密的行为,或指某人能够像小口的瓶子一样守住秘密。倘若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英语语言学习者是秉承着这样一个心态进行翻译的,那这个成语将会被翻译成类似于“to keep ones mouth as a bottle”或者是“to guard ones mouth as a flask”之类的直译翻译方式。倘若不事先介绍好关于该成语的文化典故,或者字面意思,对于来说,这样的句子是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无法理解。选取一种相对英语语言使用者更能够理解的方式,或者采用他们使用的习语,即“to be as close as an oyster”,能够更好地达到对等的效果。
(2)太阳打西边出来
无论是全球的哪一个角落,太阳永远都是东升西落的。因此汉语俗语“太阳打西边出来”的意思是指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竟然发生了,也可表达说话人心中的惊讶与诧异。然而英语语言当中,人们不会将“the sun will rise from the west”作为一个表示内心惊讶与诧异的习语,更不会拿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会发生。如:
e.g. A: “I will finish them this week”
B: “Yes, and pigs might fly.”
在这段对话中,A在许诺自己本周内一定能完成任务,而B的回答虽然是yes,但是后面加了一句话,倘若直译过来是“是的,(我这周能完成这些任务),并且猪会飞”,但在该语境中,汉语相应的理解便是“你能完成这些活儿的话,那么太阳就打西边出来了”。从这段对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有时既然无法将源文字所描绘的场景直接用译入语转换出去,那么就可以采用一种折中的翻译方式,将源语言的俗语转换至译入语当中,并且采用译入语更常用的表达形式进行表达,既能做到源语言的输出,又能使译入语的使用者受到一个良好的输入。
2.1.2 歇后语中的翻译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引子短小精悍,通过引入一些中国几千年来的神话故事,来引出对于后半句的猜想,或者领会本句要表达的本意。歇后语的使用和理解,必须要完全植根于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若想脱离文化而单从字面上去成功理解每一句歇后语,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样的,当我们在翻译活动中,若想将中国的歇后语翻译成英语,仅仅靠字面上的翻译也是远远不能够达到翻译双方都能满意的效果的。
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对于吕洞宾姓甚名谁,性格如何完全不知道,所以当翻译这句歇后语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将其翻译为“when a dog bites Lv Dongbin, it never knows how kind Lv is.”,外国人也绝对不可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会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应当采用一种意译法,即本句翻译的内容并不需要将歇后语中的人名地名精确地进行翻译,而是用解释说明的方法,让听者能够以自己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来接受和理解,即翻译为“the goodness of a person is no way to the ungrateful”。这样一来,句子的意思便能得到很好的表达。
再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翻译,很多人会将这句话翻译为“we cannot touch a three-meter-tall monks head”,然而这句话倘若采用上述字面翻译的方法,便失掉了它的原意,即“无法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一头雾水”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应将该句翻译成“someones mind is in a mess”,才能够很好地把“摸不着头脑”翻译出来。
诸如此类的汉语歇后语还有很多,如“孙猴子变戏法——无中生有”等等,我们不能够将“孙悟空”或者“孙猴子”这个形象翻译出来,而是要靠着意译的方法,令译入语的读者明白该句歇后语的意思,倘若单纯的从字面意思翻译,那永远达不到翻译的效果。
2.1.3 英语俗语的翻译
对于英语俗语的翻译,同汉语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才能很好地解释和翻译这些俗语。如在西方文化当中,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西方人从小就会接触并且无形之中深入记忆的,因此该类俗语倘若直接翻译成中文,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我们势必一种理解上的阻碍,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由于西方俗语造成的对人们理解不便的现象。
如,在很多文章当中,我们都会看到“the trojen horse”这样一句话,直接翻译过来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然而如果我们对于希腊神话完全不了解,很多人会很相当然的仅仅理解为一匹马而已,只有理解了该俗语的典故,才能知道“the trojen horse”的意思是“内藏的奸细,引入的祸端”的意思。
再如“Adams apple”,在中文的解释当中,有很多人将此理解为伊甸园中亚当的苹果,因此理解为其他的并不符合该句原意的意思,然而倘若真正的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便知“Adams apple”的意思是男性的喉结,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衍生意思。
诸如此类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翻译上的大相径庭的现象还有很多,语言翻译者和学习者应当在翻译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故事内涵,并且主动避免由于不同文化的现象的发生。
三、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在中西方的交流当中不胜枚举,然而如何试图去避免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仍旧需要语言学习者不断地去学习和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通透表达会使我们的翻译效果取得一个良好的反馈,对于该语言的文化的透彻了解更能够令读译者双方达到一个读译满意的双边效果。总的来说,只有当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到文化内涵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达到一个既忠于原文,又适用于译文的翻译层次,才能够做到更好地对等。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贾文波. 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