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
摘 要: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數量庞大,但人才供需双方市场反馈的信息并不理想,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院校培养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钩、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造成的。高职教育必须紧随国家形式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才能赢得先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实践能力;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领域都求贤若渴,亟待新鲜血液的补充。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仅2013年就有700万之多,理应填补了行业缺口需求。可是从人才供需双方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却并不乐观。一方面,用人单位经常抱怨招人难,用起来顺心顺手的人才不好找,招聘过来的应届毕业生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岗前培训和适应期才能进入情况。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经常是在各种招聘会上四处碰壁,抱怨不已。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为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才设定框架过多的因素,也有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眼光过高的心理作祟。更重要的原因是院校培养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钩、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造成的。
一、要紧随国家经济形势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的发展作用,远远超过了资本和自然资源,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活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经济转型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在学校的专业设置规划上作细致调整。比如,当下的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如果还是仅仅按照普通高校的传统型理论性授课方式设置专业,就丧失了高职院校灵活办学的鲜明特点。
高职教育普遍具有行业性、区域性的特征,其基本的专业设置方针应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既为面向某一特定行业培养专业人才,面向区域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特定人才。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以基础知识教学为基础,客观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分析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行业对应用人才的实际需求,既要保证学生接受扎实的基础知识教育,又及时反映经济发展带来的细化市场分类的社会需求。
二、要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强化实践能力
教育部《关于高职学校设置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 50%左右,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 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从中不难看出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作为已经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要充分认清自身的教育职能,着重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不断调整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改变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强理论知识与和实际应用的联系,避免对普通高校基础理论知识的“拿来主义”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其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构架完整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和模拟任职锻炼,潜移默化的将学生带入到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闭合回路。最后,要把认证考试融入到教育环节中,紧跟社会上对具备各类资质人才的强烈需求,把各专业的相关认证考试内容规划到课程设置中,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水平考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同时还能通过证书的“敲门砖”极大的促进学生就业率。
三、要紧密校企合作关系达成供需平衡
衡量一个高职院校是否成功是由其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需求度来决定的,而衡量一个人才是否可用的标准是由企业既用人单位来决定的。可以说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最终服务对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教育应最大程度上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办学是互利双赢的重要手段。合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企业参与高职课程设置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队人才的定位和需求有最客观的发言权,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素质有直接的要求,联合企业参与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规划对教学是极大的促进。二是由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加强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把教育活动向生产一线拓展延伸,主动将教育扎根于企业之中,借助于企业的平台优势资源,把教学、试验、实习前端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工作经验,也让企业对人才选拔有一个最直接的方式。三是由企业从生产一线挑选高素质工作人员担任“教师”,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上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企业生活、了解企业文化,提高技术规范水平、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兰明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 焦留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本科生“分类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