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4-12-08 07:47张雨婷陈丽楠
考试周刊 2014年8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张雨婷 陈丽楠

摘 要: 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和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落后和不足,分析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信息时代,伴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称,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我国互联网将长期保持网络舆论磁场世界第一的地位。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1]。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对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和现象在互联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群体性社会心理的反应,是网络言论和行为交互作用的产物[2][3]。

网络舆情形成快、影响大,对现实中实效性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逐渐显现,成了思政工作者日益重视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形成和主要特点

舆情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刺激—反应”[4]的过程。网络社会中,偶然性事件激化了网络中原有的认同意见,网络受众原本压抑的情绪和意见转化为网上的种种言论,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行为、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并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使政府和社会公众无法忽视这种认同意见的集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意见,此时网络舆情生成了。

作为传统舆情在网络平台的延伸,网络舆情有如下基本属性:第一,网络舆情的产生必须有主题的存在,这个主题在网络上经过关注和讨论后成为焦点,针对网络焦点所发表的各种看法集合最后形成网络舆情。第二,网络舆情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意见,而是大量的个人意见经过网络空间发布和讨论之后,得出的网络受众意见的总和,这样的总和才能被称为舆情,这点跟传统的社会舆情一致。第三,网络舆情是动态的,可随着新的情况、新的事件、新的人物出现而不断变化发展。换言之,网络舆情是一个网络受众关心的“议题”,它经历了由来、酝酿、逐渐发展壮大、达到顶峰、消退等过程,中间的环节可能还有多次起伏[5],这就是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过程。

二、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络舆情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困难增多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从公开化逐渐成隐蔽化,而且借助的途径五花八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交往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但是不可否认,高端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发布权力现阶段大部分还是被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宣传经济、政治、商业和文化信息[6]。

2.网络舆情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失效加速

网络舆情的迅速性、隐蔽性和爆发性,使其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的人数猛增。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接触的主要媒体是互联网,部分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媒体几乎只剩下网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优势在宣传和社会实践中,然而,网络的发展使不少学生在虚拟社区的活跃程度远远大于在实际生活中。足不出户的人群逐渐增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大大减少,不少大学生,一年到头跟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交流明显减少,有些跟同学交流的颇缺乏。这些情况都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原有的教育手段加速失效的重要原因。对现阶段而言,从事网络舆情干预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大少于现实需求,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思想觉悟高而坚定的工作者往往对于新事物力不从心,不能满足新兴发展的网络舆情发展需要。

3.网络舆情的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公共关系形象管理难度加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包括在国家党政机关专业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沾边的相关人员,但其客观上却被人们当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舆情迅速发展,党政官员和执法机关受到的輿论监督加大。一定程度上,网络的偏差性导致网络舆情缺乏理性和现实性,部分网民在网上的发言缺乏理性,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公共形象管理。

三、网络舆情逐渐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正如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样,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双方面的。胡锦涛曾经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7]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网络舆情形成快、影响大,回避、封堵这些生硬的应对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应该变堵为导。专业的网络舆情干预者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研究,对网络中的情感、态度进行把握分析,预测可能潜在的问题。在网络舆情形成初期,及时发布正面意见,科学性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分析,对网民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但在引导与控制过程中,不能压制网络受众的个性,不能影响其参与网络讨论的积极性,要赋予网民足够的信任和责任。这些措施是网络舆情由弊转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种新的教育方法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从2010年起,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开设机构微博,2011年,政务微博的发展“提速”,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在微博使用能力和技巧上有了长足进步。本来微博属于网友个人发布信息和意见的“自媒体”,政府和领导干部把它变成了“网上机关报”,一种与民众互动的“公媒体”,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了互联网中。2011年,互联网上两场声势浩大的“微公益”活动,均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一是“随手拍解救儿童”活动。二是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网络公益项目,该项目现已为百所小学两万名孩子提供了午餐。事实说明,通过网络舆情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及时有效地实现与群众互动,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指导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应用网络舆情,通过大型活动宣传和优秀草根宣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引导和鼓励网络媒体积极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阵地。无论是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主题报道,还是“最美婆婆”、“最美妈妈”等草根事件舆情的积极反应,政府通过主流网络媒体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权威声音,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因此,网络媒体在引领社会新风、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迅猛发展的网络舆情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已经成了学者官员的共识。有人说: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网络媒体始终只是技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关键在于人。时代发展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较好地迎合时代要求。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促使更多的思政工作者从网下工作兼顾到互联网载体。国家应通过法律、道德等手段,促使网络媒体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减少商业炒作和私人作秀,培养网络舆情意见领袖,从而给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网络舆情[EB/OL].百度百科,2014-07-31.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3]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80.

[5]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84.

[6]高宏存.网络文化建设的舆论引导[EB/OL].中国文明网,2012-01-31.

[7]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2008-6-2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