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很被动,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果也不好,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很被动,究其原因是由于缺少预习,有些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是因为其思想错误问题,认为预习不重要,嫌费时费力,上课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了。或者是预习了,但方法不得当,从而效果甚微。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步骤
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提前预习,太耽误时间了。他们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调节、目标、指导。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准备过程,这个过程的准备情况,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果;准备充分有效,学习效果就好;准备不足或不到位,则学习效果不佳或达不到目的,所以预习很重要。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授新课之前预先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听课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预习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又能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而预习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一系列步骤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学生过分信赖教师的弊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预习是各门课程学习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新教材所设计的语言情景不仅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反映时代的日新月异和不断更新发展的科技。另外,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学生仅仅通过课上短短的45分钟学习,要学习难度相当大。为了用好教材,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预习。但是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而忽视了课前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预习可以使学生先初步熟悉教材,发现难点和疑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为下一步听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还发现课前开展合作预习,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预习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与资源共享。
二、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费时多,难度大,因而不愿意花时间预习,畏难而退,总是依赖老师,不愿动脑,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时间一长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当然刚开始预习难度大,把握目标方向不一定准,耗费时间多,但是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预习方法,一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以后更进一步地学习要知道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主要讲的是什么,不预习是无法知道的,所以我们要提前预习。如果不预习,课堂学习就无目标。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从另一方面说,可做到心中有数,重点、难点突出;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相联系、衔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思维和注意力分配合理,把能力投放到课文的目标上,不会出现由于不预习而导致心情慌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课堂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学习、掌握、理解、分析、应用;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要想有效、合理地分配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思维,节省能力,就要预习。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及自身特点调节听课节奏,使思维一张一弛,既抓住了课堂学习的关键部分,又节省了精力和神力。问题解决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课后负担也就减轻了。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如何引领学生做到正确预习呢?许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但由于书本安排的步骤相对较清晰,学生即使不预习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也较轻松。但是教师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把指导预习作为数学教學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点预习方法,规范预习要求,从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1.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每一节课都有其目标,预习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目标,明确这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可先看一下待预习的单元的大标题和这一课的内容,如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不太牢固,预习时重点圈出来,为课堂学习提供向导。
2.要抓住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应该抓住重点,通过所给的教学内容归纳出该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内容与所学过的内容有没有联系,若有,有什么联系,如何联系。如果弄不明白,则用笔标出来,在课堂上看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课上听课的重点。只有预习分析,才能抓住课上听的重点,才能不会浪费精力,做到课上听讲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把在课后注释中没有涉及而自己又没有把握的问题作为疑点、难点。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最后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在学生具有一定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解决一部分难点问题,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他各组提问,这样学生能有效互动起来。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听课效果大大增强。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各出一份试卷,进行互检互测,最后再由教师将这些试题汇编成单元复习的资料。
总之,抓预习与不抓预习,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他们在自主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