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可单独病发或伴随心血管病一起病发。具有发病快、时间短、死亡率高的特点, 也是导致猝死或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及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力和生活质量[1], 本文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探讨其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观察,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诊治的89例心律失常患者, 男49例, 女40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8.5±9.2)岁。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并筛选出心律失常且血脂正常的患者, 将8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 并对比其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基础性的治疗, 饮食上均需清淡并给与患者服用安慰剂, 每晚1次, 1片/次, 4周为1个疗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片进行治疗[2], 10 mg/片, 1片/次。对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性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模拟片进行治疗, 10 mg/片, 1片/次片, 两组患者都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口服, 6个月为1个疗程,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中的回访, 时间为每2周1次, 并记录患者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情况, 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复发及猝死的例数。
1.3.2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和脱脂转化酶(LPA)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在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情况 采用阿托伐他汀模拟片治疗的43例对照组患者中, 有10例(23.26%)出现室性心律失常、14例(32.56%)出现房颤、17例(39.53%)出现心力衰竭、7例(16.28%)出现心肌梗死复发、9例(20.93%)猝死。
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的46例患者中, 有7例(15.22%)出现室性心律失常、6例(13.04%)出现房颤、13例(28.26%)出现心力衰竭、3例(6.52%)出现心肌梗死复发、1例(2.17%)猝死。两组患者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对比如下 对照组治疗前TC值为(4.3±0.5), 治疗后为(4.2±0.4);LDL-C值治疗前为(2.2±0.5), 治疗后为(2.2±0.4);TG值治疗前为(1.2±0.4), 治疗后为(1.1±0.3);LPA值治疗前为(289.8±174.5), 治疗后为(287.2±91.2)。
治疗组治疗前TC值为(4.6±0.5), 治疗后为(4.1±0.4);LDL-C值治疗前为(2.5±0.4), 治疗后为(2.1±0.3);TG值治疗前为(1.1±0.6), 治疗后为(1.0±0.3);LPA值治疗前为(276.0±180.5), 治疗后为(148.0±71.2)。两组患者在本组血脂水平前后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脂对比中, 治疗组经治疗后的血脂值明显比对照组的要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 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心室复极、降低心脏猝死率[3]、降低血脂值、抗炎及改善心脏功能等特点, 不仅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还减少了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此次研究结果为临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张晓红.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0(8):35-38.
[2]秦玉祥.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0(8):43.
[3]黄熙涯, 沈波.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当代医学, 2011(2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