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014-12-07 08:13潘长城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期
关键词:事故理论生产

潘长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70)

事故致因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潘长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70)

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首先介绍了事故致因理论模型的种类和各自特点,并结合事故致因理论与海因里希法则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认为企业奖惩机制的不完善和对人的不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忽视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有效措施,为如何正确、合理的解决安全生产事故提供参考。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生产海因里希法则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人们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如何即能高速高效的生产,又能从本质上保障工作人员的人生财产安全,是现阶段安全管理人员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利用安全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分析和探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国内学者中,研究利用某个事故致因理论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文献较多,而将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总结比较的较少,笔者再参考相关的文献的前提下,分析整理出各事故致因理论的作用及特点,提出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设性措施,以期为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2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1]。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3 主要的事故模型及其特点

在事故致因理论的3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及模型。如按照事故致因理论分有: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人失误理论和轨迹交叉理论等。按照事故模型分有:事故频发倾向模型,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威格里斯沃思模型,瑟利模型和劳伦斯模型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阶段的的事故致因理论模型都体现了其背景时代的特点,并随着科学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事故产生机理的认识也逐渐全面和深入[2]。如从最起初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就单一的认为,具有事故倾向的企业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到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提出,伤亡事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连串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到劳伦斯模型认为,对因扰动导致的变化的处理是否到位,与最终导致的事故密切相关。再到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按照人与物两个轨迹独立地运行,而是与人与物两条轨迹的交互作用有关。

4 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措施

笔者在前文中简要介绍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的分类和特点,现就结合海因里希法则和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其是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并且更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的观点)谈谈能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为冰山法则,因为其提出了1:29:300的事故统计比例,也有人称之为“1:29:300法则”。海因里希法则对于现代安全生产的意义在于让企业或者管理者重视起在“冰山”下隐藏的“300”多个险兆事件(即事故发生了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而这“300”多个险兆事件往往被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另外根据杜邦公司的调查与研究,在这“300”多个险兆事件下还隐藏着“30000”起不安全的行为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海因里希法则示意图

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造成这“冰山”下隐藏的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及险兆事件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企业管理的机制问题。而企业管理机制中最为不可忽视的莫过于奖惩机制。同样,根据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观点,企业的管理缺陷如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因素,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产生的直接原因等都是企业安全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综上,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重视奖惩机制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应当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改善工作环境,让企业员工能够在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工作。再次,对于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或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都应当有所记录,并追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适时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最后,要将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理念和文化贯穿于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企业员工自觉加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去。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事故致因理论的种类和模型,找出了可以合理、有效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法。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事故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生产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将是接下来的研究工作的重点。

[1] 罗春红,谢贤平.事故致因理论的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5):111-115.

[2] 吴瑞雄.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初探[J].建筑安全,1997,12(1):27.

[3]钟茂华,魏玉东,范维澄等.事故致因理论综述[J].火灾科学,1999,8(3):37-42.

潘长城,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事故理论生产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中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小恍惚 大事故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