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刚 吴宇薇 徐辉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我国民办高校蓬勃发展,在寻求稳定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能依据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形成富有个性的、系统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身体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在高校校园里的传播与流通,由师生员工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成果。
民办院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是民办院校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学校所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与众不同的个性校园体育文化[1]。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规模发展、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三个阶段。在我国民办院校正朝着膨胀发展的今年,特色发展更应该成为民办院校的最终追求、特色发展更应该是高校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校园体育文化的提出与设计,一方面要基于学校的发展实际,应该是本学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概括;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提出与设计又要高于现实,具有远瞻性和预见性,这样才能对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构建既要依赖于课内体育教学,同样应该包括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包括相关的体育拓展、竞赛、体育社团等活动。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形成,进而形成体系、模式。
体育文化的内容领域涉及物质环境,包括场馆、器材、体育师资等,我们称其为体育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同时也涉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制度等精神领域,我们通常又称其为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基础。只有坚持软硬协调发展的原则,不偏不倚才能真正的形成模式化、体系化的校园体育文化。
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普及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是校园体育发展的大众化路线,大众化是校园体育发展的最强生命力。与此同时,竞技性体育运动的引入,又是发展学生潜力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又必须肩负着竞技体育的使命。
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没有学生参与的体育文化就是空谈。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要想保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主导的发展原则。
民办高校成立时间晚,缺少国家和企业支持,办学资金有限,较大的限制了其在办学规模和场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考虑民办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物质文化的定位。民办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特色应该是合理的规模发展,即确保实际需求的前提下,不求“大”但求“巧”,合理规划场地、合理设计场地使用的时间安排、设施齐全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2]。
民办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应该通过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相辅相成,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体育精神文化的特色应该定位于:基于物质环境上的丰富,体育活动的开展,包括特长体育教师的导师魅力班、体育特长生和积极分子所创设的体育活动社团、校级特色体育节的开展等,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的提升,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民办高校在物质环境、人员配置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公立高校与众不同的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特色的定位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民主的产生并形成以服务师生为目标的规章制度,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实际和特色优势,建立个性鲜明的民办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民办院校物质环境的布置、规划和管理,相对来说要灵活机动一些。民办高校场馆、器材等物质环境建设通常具有既实用,又美观和谐的特点,个性特色鲜明。因此,民办院校具有重新规划场馆运营和使用的权利和灵活性,有效地整合这些物质资源能够成为民办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具体包括合理规划课程表和空间设计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引进同类院校的合作经营模式以实现场馆资源的有效配置等。
自从李娜赢得2011年澳网亚军之后,中国热爱和参与网球的人数明显增多,激发了学生从事网球锻炼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常常引领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常常成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柱,与时俱进的引入实时的流行因素,让其健康的植入,适时地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是民办高校比较容易实现的精神文化氛围特色。
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活动的有效实施是校园体育文化有机整合的枢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形成系列的管理机制,是形成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当然对于活动的组织不能草率,活动的设计要细致合理、实施不能虎头蛇尾,对活动要及时的总结,积累活动经验和管理经验。
课内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关键角色是教师,教师的体育素质对于体育课堂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帮助教师完善知识能力结构,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办院校的特点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学生的自主性更强,积极性也更高。因此,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通过改善课外活动的管理方式、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对于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有助于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运动热情,形成良好体育氛围。
加大力度改革校运动会,由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比赛变为以趣味游戏、体能拓展和集体合作相结合的体育活动,由追求胜负变为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运动会。运动会的意义不在于竞赛本身,而是引发学生对于体育关注的热度和激情,感受体育本身的魅力,这才是运动竞技类活动的根本目的。
专业运动队的组建是创立民办高校体育特色的必经之路。学校运动队常年的训练,对学校师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对学校体育运动氛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
体育社团的多样是民办高校的特色之一,体育社团组建和完善的程度是民办院校办学的主要外显性标志。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以及社团的管理,是民办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运行模式。
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快捷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式。艺术节的内容包括体育活动展示、体育竞赛、体育讲坛、体育拍卖会、校园吉尼斯等活动。体育文化艺术节以育人和健身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活动组织和开展离不开媒体的有效宣传,媒体的传播能够促进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宣传的平台应该是多元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即校园广播、网络和电视台三位一体,报纸、海报、横幅并驾齐驱,从而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推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马万凤,徐金华,夏小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508.
[2]熊毅.论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86.
[3]单宝海.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体育文化风格的定位与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