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昌浩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01132)
女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探讨①
向昌浩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01132)
如今社会中活跃的群体已不再只限于男性,女性也开始争取能够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机会。有些女性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不仅已经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甚至在社会群体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和优化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态,专家团体也就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够间接作用于女大学生的心理,每天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够让人充满活力,开阔心胸,拥有愉悦的心情,就算遇到一些烦恼和挫折,也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和克服。该文就关于体育运动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女大学生 体育运动 身心健康 探讨研究
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大多数都为处于青春期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还比较的稚嫩,处于尚待发育的阶段。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进行独立的生活,为三年后面对社会上的机遇与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校中学习到的技能只是一种得以在社会中存活的手段,想要让大学生在未来能拥有美好幸福而又充实的生活,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出拥有新思想的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的形成在一定遗传基因的基础之上,还会由后天所处环境的影响进行二次塑造。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上重要的群体,像朝阳一样活力四射,温暖人心。但女大学生们每天都在成长,心理上每天都会发生某些细小的改变。在不断的接受新的挑战,尝试着不同的新鲜事物的过程之中,心理也逐渐的趋于成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些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自身无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有些家境困难的女大学生会受到家庭方面带来的压力;有些有梦想,有追求的学生会在勇敢追求的旅途中遇到挫折,在摔倒后产生负面的情绪而消极;更多的学生是因为就业时面临困难,感到前方没有亮灯指明方向。一系列的困扰和阻碍让众多的女大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我国的社会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更为注重女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和取得的一系列的荣誉,较少的关注孩子真正喜爱什么,兴趣点在哪里。有能力的家长更是早早的为孩子铺平了未来成长的道路,减少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却让孩子对生活没有了热情,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空虚,很难有满足感。人们对孩子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家长自身锻炼的意识也不够。一半以上的家庭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抱支持的态度,甚至会认为那些都是些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是不务正业,这种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程形成排斥的心态。而事实上,那些缺乏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在往后的成长中会缺少一些坚强的品质,自信心一般较弱,意志力差。家长需要端正好对待体育的态度,从而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心态[1]。
近年,部分高校相继增加了体育选修课的内容,体育课堂上也添加了许多团体活动来增进师生、同学间的交流,更好的通过体育运动的锻炼来纠正一些学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特征。相对而言,老师们发现喜欢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女大学生要比较少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拥有更强的自尊心,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从而不断的努力争取,会更加珍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所换来的成果。专家的调查也表明她们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所获得的幸福感指数也会很高。学校通过经常组织团体活动、开展合作性的运动比赛来倡导学生积极的融入体育运动,从而让学生的心理更为阳光,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也更多,有困难的时候会互帮互助,增加友谊,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减少女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当她们走出校园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大集体中去。老师也针对性格相对内向的女大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让她们面对群体的时候不会有胆怯的表情。做事更为干练,不会在平常生活中为了小事情而犹豫不决,能够勇敢的面对问题。改变面对问题时躲闪的态度,排除一系列的交流障碍。增强心理上的自信心和对待学业的进取心,改变看待事物的态度,由悲观的一面转向积极的一面。从自暴自弃的习惯中走出来,做事情能够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再会半途而废,畏难而退,心灵不再脆弱。学校的老师也要时常让学了解社会的现象和新闻,让学生形成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关注社会问题,拥有较强的荣誉感来更好的胜任社会主人翁的角色。当学生开始积极关心社会问题时,会由内心处产生一种适应社会的渴求,从而能够积极的去建立人际关系,心态会跟着变得积极,排除负面的思想,从而会更加的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外貌形象[2]。老师引导学生将自我定位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会促进学生想要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想法,会去积极的体验和培养一下社会的生存能力。教师将教学计划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到体育教学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团体的意识,积极的展现自我的风采,关注他人所面临的困难,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从而让学生的人格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展现。老师要设定情景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满意感。通过课外体育运动中灌输的互帮互助的精神思想,增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之情,从而在学生小组之间形成较强的团体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学生领会到体育精神。让学生有一种社会的担当感和国家集体的荣誉感。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女大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要积极倡导女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我团体意识,自我认同感,能够较为主动的参加活动,承担义务,提升美好的情绪,强化团体概念,从而在无形之中健全人格,调整心态,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3]。
体育锻炼对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像长跑运动等,如果能够坚持锻炼,对女大学生的心里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无形之中也能够顽强学生的意志力。从运动的表象中可以带动到生活中,通过体育运动形成的品质会直接折射到生活中,将自身的关注从缺陷出到自尊的增强。同时也增强自身对于气候变换的抵抗力。一项实验得出了一组结论:女性对身体状况的满意度低于男性,会因自身某处别人不以为然的缺陷儿降低自尊心,从而形成灰色的心理阴影,对自身没有安全感,甚至会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健壮体能能够促进外向性格的形成,拥有稳定的情绪,自信心也不断的增强,自我认同感也极具上升。体育锻炼是有效解决忧虑、紧张、焦躁的有效途径,不会经常性的出现过度兴奋、过度抑郁的状况。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科学实验证明:人处于运动状态时,神经系统会连接人的经络与肌肉,在其中进行信号的传递。学校也增多了适合女生的运动项目,像健美操、瑜伽、踏板车、武术、形体练习等。让女大学生们能够在体育课上充分的放松心情、集体娱乐,陶冶情操,开心的放声大笑,从而还可以多认识新的朋友,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的充实自我的朋友圈[4]。
现代社会中的女强人所占据的比例日剧上升的现象,证明我国高校在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很有成效。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机能的发展,能够将内心里所充斥的伤心、不快和坏情绪加以排除。所以,年轻人在不断追求目标实现的同时不能忘记关心自己身体的健康问题。新世纪的开创与发展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去承担,所以年轻人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身心,及时排除不良的思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越多,心理承受的能力、缓解人际紧张关系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会越强,负面情绪和焦虑感也会日渐减少。大学教育体系也将体育作为需要考核的课程之一,有效的将体育文化与知识进行融合,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薛端萍,胡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益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5):46-49.
[2]时倩.舞蹈啦啦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6):3066-3067,3070.
[3]李作平.健美操运动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以甘肃政法学院学生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107-110.
[4]王晓宇,管丽坤.健美操选修课的开展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时空,2014(9):150.
G807.4
A
2095-2813(2014)12(b)-0186-02
向昌浩(1976,8—),男,土家族,湖南省古丈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