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探析①

2014-12-06 11:22黄海圣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2期
关键词:学时课外身体素质

黄海圣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020)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指出,保证学生每天有1h锻炼时间;高等院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的管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中纳入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为每周至少3次。通过2007年到2012年以来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公布的部分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确实带来了一定变化,但整体水平仍值得担忧,大学阶段里学生体质变化状况明显较差,反映形态、机能指标、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各项指标都低于2005年平均水平。每个事物的改变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只有深入的研究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改变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良状况。

1 身体素质与体质的相互关系诠释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同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有关。

体质指的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以遗传性、获得性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包括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及形态结构等综合的且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后天的营养,特别是科学地体育锻炼,可以使各个方面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2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2.1 生理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各自明显的年龄特征。大学阶段(19~22周岁)是身体素质增长与衰退的关键转折点。若坚持长期的科学体育锻炼,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将得到良好的改善;反之,将会不断减弱;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只有坚持长期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

2.2 心理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心理状态趋于深沉稳定,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且可以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而不愿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更不愿付出努力。若能培养和发展1~2项大学生感兴趣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从运动这个外部因素改变他们的锻炼意识,调动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将会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形成良好地影响。

2.3 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食品摄入量加大,造成大学生超重、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日常生活中抽烟、手机控、通宵上网等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关注不足,缺乏通过科学地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的意识,忽略了体育锻炼,透支了身体健康。

3 学校因素在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的影响

3.1 课程设置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学生毕业且获得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修满学校规定学分且能达到基本要求。所开设课程大多是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传统项目,与两文件所要求的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存在很大差距。选修课是为了三四年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所设立的,因而不具有强制性,且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一般每周有2学时的体育课,而学生的实际练习密度是50%,也就是1学时。那么对于平时不锻炼的学生,受器材、场地、课外活动非强制等因素的影响,每周的实际锻炼时间为1学时。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学生自身没有调节,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在大学阶段出现大幅下滑,从而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

3.2 教师与教学因素的影响

各个普通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无论是职称,还是考核都与科研分不开。而体育课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每一个体育项目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只有切实的体验才能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技能。再加上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师不仅满工作量而且需要超工作量的工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另外,没有周密的设计和认真的组织课堂教学,因而无法确保学生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所需的运动负荷。而锻炼效果的决定因素就是负荷,不具有负荷就无法超量恢复,身体素质也就无法提高。

3.3 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就是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校园体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组织形式,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也要求,高等院校需要加强体育课程的管理,在日常的教学计划中纳入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为每周至少3次。但实际上大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具体原因有两个:(1)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无法统一的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即使在日常的教学计划中纳入了课外体育活动,受器材、场地和时间等的影响也无法满足体育活动的需要。另外,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的指导也会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2)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团、网吧等业余活动或者是考取英语四六级等各种证书上,导致没有时间去锻炼。且很多大学生即使有运动的时间却没有运动的意识。由调查知,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仅有30%,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65%,没有参加体育活动习惯的大学生占5%,这也是制约和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4 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

普通高等学校在中共中央教育部对高校体育工作要求、教学水平评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后,明显的改善了各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各地高校也不断的修建新体育场馆,但是体育场馆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费、维修费及水电费,而一些高校的经费有限、资金压力大,无法负担大量的维修费,只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在课余时间、周末有偿的开放体育设施,从而减少运营的费用,达到以馆养馆。可是没有专业的运营与管理团队,往往是杯水车薪。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少良好的设施保障,就无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也是制约和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因素之一。

4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问题将是一个经常研讨的话题,但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能为大家剖析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的改善呈献微薄的力量。只有让大学生体质加强,体质、心智、素质各个方面才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学校才会更加进步,社会才会更加进步,国家才会更加进步。

[1]李小伟,张东.2010国体质监测结果:大学生体质下降中小学生好转[EB/OL].(2011-09—09)[2011-09-25]中国广播网.

[2]崔桂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134-135.

[3]陈燕.高校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作用的调研[J].快乐阅读,2011(23):13,29-30.

[4]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张丽.论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36):189-191.

猜你喜欢
学时课外身体素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锻炼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
构建初级中学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