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邵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竞技体育和个别项目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传统研究还局限于“被组织”的思维模式之中,强调竞技体育系统的外部推动力,对竞技体育系统内在动力的探索不足,由此使我国竞技体育并没有建立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唯有在“自组织”思维下,在研究心向和研究技术路线两个层面取得突破,深入探究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在活力,才是找到竞技体育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自组织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一问题之所以能够吸引学者的持续关注,与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两难境地不无关系。一方面,建国60余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置疑之声从未间断过,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学者基于对发达国家体育运作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认识以及对体育内涵理解的不断加深,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核心——“举国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与体育强国的成功运作机制相比,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还强烈依赖于国家财政的巨额投资,还没有健康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与科学的战略布局,还没有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内、外要素相互关联、互为推进,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和谐统一的、科学合理的长效健康发展模式。而上述这样的局面,也导致了我国学者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持续关注。笔者力图在全面梳理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领域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研究内容,探究出其研究不足,并立足于“自组织理论”,找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未来更为合理的方向。
1.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复杂大系统的终极目标所在。建国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这一成绩的取得,却主要依赖于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举国体制”,正是因为这一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已成为中国竞技体育标签的运行体制,能够统一动员和调配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全国力量,才使我国在经济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竞技体育能够得到优先资助,获得超越的发展权,从而获得了与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并不完全相符的竞技体育巨大成就。
然而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的角度看来,这一机制无疑是畸形的。就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来,他们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无不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力量、企业、职业俱乐部和个人家庭的联合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竞技体育在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健康有序地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单一依赖于国家行政力量,缺乏必要的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能力,是一个明显的“被组织”系统,其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宏观发展理论角度看来,在我国的经济基础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后,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也必然实现由举国体制向市场机制的转轨,国家的资金投入和行政干预必然会逐步减弱,“社会”和“市场”才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立足于这一现实,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充分吸收“举国体制”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够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自组织”活力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具有不言而喻的深远理论意义。
1.2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上的缺陷也为体育事业带来现实上的尴尬: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政府为竞技体育投入巨资,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就体育系统内部来说,竞技体育占据绝大部分体育经费,体育资源配置失衡,国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并不协调;而对普通百姓而言,除了奥运金牌带来的自尊心、自豪感等主体感受之外,他们日常健身锻炼的场所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体育逐渐沦落为“少数超级强健的人比赛,多数人亚健康的人观看”的“伪体育”状态。
早在2004年的有关报道就已经提到,俄国每枚金牌的成本差不多是2 500万人民币,而中国则是7亿人民币。中国夺得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为俄国的28倍”[1]。虽然这一数据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商榷和考评,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高额政府投入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竞技体育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截然不同。如美国竞技体育的投资大都来自于捐赠、赞助、特许使用费、商业经营等渠道,美国政府并不出钱,这一点从美国奥委会的官方网站(http://www.teamusa.org/)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其2013年财务报表显示[2],截至2013年12月31日,美国奥委会的收入共为168 902 000美元,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各方面:各种捐助(Contribution)53 363 000美元,各种电视转播收益(Broadcasting rights and related interest income)3 623 000美元,奥委会商标许可(USOC marks rights income)89 977 000美元,许可证使用(Licensing royalty income)4 255 000美元,奥委会基金收入(Gra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lympic Endowment)9 310 000美元,投资收入(Investment income)1 464 000美元,其他(Others)11 724 000美元,美国奥委会并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2013年,美国奥委会的财政支出情况是:运动员和会员服务(Member support)72 504 000美元,残奥花费(U.S. Paralympics)20 760 000美元,其他支出如各奥运训练中心(Olympic training centers)28 667 000美元,兴奋剂检测(Drug control)4 461 000美元,运动医疗(Sports medicine)4 011 000美元,体育科学研究(Sports science)1 169 000美元及国际大赛(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3 030 000美元等,共计支出154 155 000美元,良好的运作使美国奥委会在2010年中,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并在年末仍有盈余,这显然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所不能企及的高度。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加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立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仅是解决体育事业现实问题的必然途径,也是从竞技体育主管部门到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2.1 对竞技体育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
谢琼桓先生较早地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的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整体、协调的发展观,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环境、人和资源的协调发展。“这就为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给那些任意占用、毁坏体育场地,只顾建设高楼大厦不留体育活动空间,只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等现象,发出有力的警告”。[3]
张春华[4]的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世界乃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战线也不例外”。并从社会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出发,详细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
张翠苹等[5]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指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并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兴奋剂问题、不加控制的商业化、彻底的职业化、政治干预及竞技体育本身的不民主以及竞技体育腐败等,而人文主义的回归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肖林鹏[6]以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研究主题,指出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也是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竞技体育系统内、外因素的协调发展是重要保证。
张在宁[7]立足于“代价论”,指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观既是人类体育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更是一种价值的逼迫。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然是价值与代价之间的某种博弈均衡。
徐向军等[8]从项目布局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依靠结构合理、均衡发展的项目体系来支撑。在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中,调整结构,均衡发展,提高效益是实现体育强国梦想的基石。优势项目的快速发展是保证,繁荣的经济,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基础,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优化机制,做好战略调整与布局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何强[9]立足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新的诠释。研究指出,“包容性增长”即为坚持良性、有序竞争的前提下,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不同层次的和谐统一。目前,影响竞技体育“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竞技体育片面的“赶超”理念,一贯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片面的“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思路是对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与结果的异化。
不难看出,虽然上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不同,也存有一定的分歧,但却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正确道路选择。这些研究也为我们探寻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必要的前期研究基础。
2.2 对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研究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看待竞技体育,并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的形成,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步关注的中心。
徐开春等人[10]的研究指出,从外在因素的角度看来,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单一的管理体制、匮乏的人才、失衡和训练体系等,而就内在因素来说,不良的体育环境、较少的经济投入、缺失的体育法规与道德、较少的体育人口、不发达的体育科学技术以及政治因素等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李飞等[11]研究了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指出项目结构与布局不平衡、体育科研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管理队伍、经费短缺与人才资源不足等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虞重干、刘志民等[12]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领域作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他们于2001年开始,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指出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教练员的培养模式、传统体育管理思想和竞技体育的现行体制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力量,并建立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5大类评价指标。
张继忠[13-15]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他的工作主要包括对中国奥运战略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的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及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等,通过系列研究,他认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类因子、科教类因子、管理类因子、条件类因子和环境类因子,并基于此提出了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加大冷门项目的扶持力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建立科研一体化训练中心等一系列措施。
其他此领域的研究还包括魏冰等[16]对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原因及对策的分析等。
2.3 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够将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分门别类,按相应的层次进行梳理,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给出衡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不过由于此项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前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刘志民、虞重干等[12,17]于2001年和2002年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确定了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120项原始评价指标,利用专家问卷等方法,从中筛选出41项较为关键的影响指标,初步形成了以“体育经济发展指标”“体育社会发展指标”“体育环境发展指标”“体育资源发展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涵盖41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夏崇德等[18]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有所突破,他们重新梳理并确定了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包括支撑类指标、现状类指标、趋势类指标以及协调类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从这4个一级指标出发,他给出了包括12个子系统和64项评价具体指标在内的完备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推进了这一领域的进展。
赵民等[19]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研究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并在社会评价领域给出了7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邓万金等[20]以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该指标体系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并形成了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完整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按照动力类、支撑类和环境类因子来整理各类影响因子的研究思路,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4 对区域竞技体育和个别项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除前述各领域的研究外,还有学者立足于部分地区和部分项目,进行了该层面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王保成等[21]研究了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分析北京市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形势、人力资源基础、体育产业资源和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出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应该实现从“金牌”的单极政治目标向满足社会需求等的多极目标战略转变;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主要包括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等。
郭明方等[22]对湖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实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从而给出了湖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战略调整、整合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同群扩散、有重点地强化体能主导类项群等。
厉丽玉[23]对浙江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浙江省竞技体育实力在全国区域性竞技体育实力体系中的排名,研究了浙江省二、三线竞技队伍的人才输送情况,给出了浙江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措施,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基础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强化中小学基层训练、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以及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等众多思路。
张海莉等[24]研究了澳门地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构想,这是为数不多地对港澳台地区竞技体育进行的研究。研究分析了影响澳门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给出了澳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以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和发展高水平竞赛表演为主体,以发展运动产品会展和体育博彩业为辅助,推动澳门竞技体育向层次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要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少而精,少而强的精英化体育道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打造高水平精英项目,带动澳门竞技体育的发展。该研究立足于澳门这一具有明显区别与内地省份特色的地区竞技体育进行研究,填补了此类研究的空白。
对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各个层次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如赵国华等[25]对宁波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刘秀峰等[26]对新疆自治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王永盛等[27]对山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李军等[28]对贵州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
除了对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的研究外,还有部分学者以某些项目为切入点,从该项目特点出发,探讨了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包括兰彤[29]对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研究、周贤江[30]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进行的研究、张胜利[31]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徐佶[32]对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等。这些研究虽然仅仅从局部出发,但有些观点和思路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到,目前国内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众多,且研究范围广泛,从宏观的整体研究,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再到区域竞技体育及个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几乎涉及到了竞技体育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进一步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缺陷,传统研究仍存有盲区。其中最为主要也是最为迫切需要取得突破的关键环节在于:
3.1 研究心向的转移
分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传统研究仍然局限在“被组织”的视野中,仍然把国家和政府的推动力当成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传统研究的核心思想仍在于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竞技体育能够在事先预定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从大系统发展理论的角度看来,这显然并不符合竞技体育这一复杂大系统的本质发展规律。“被组织”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的发展与演化是由系统外部力量所推动的,其发展的前景与方向取决于外部环境对这一系统的输入强度与力度。对这一类系统的调控,就是首先要利用专家力量,确定系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然后利用外部的强制力量,确保系统在这一事先预定道路上的准确运行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竞技体育显然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内在的“活力”是其本然属性。这种活力奠基于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保障人员、管理体制等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上。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繁杂,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有可能由于这些联结关系而在系统内部进行传递和相干放大,引起其他要素变化并可能引起系统整体的巨大改变。对这样的复杂系统而言,单纯以“被组织”的研究思路,寄希望于政府投入、相关部门管理这些外在控制方法,显然既不能找到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无法促进这一系统真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传统研究所坚持的“被组织”理念,不仅有悖于竞技体育系统作为复杂大系统的本质规律,有悖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更有可能将竞技体育引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被组织”理念要求我们找到控制竞技体育系统的完美方法,实现对竞技体育目标的准确预测,但在现实中我们必然发现,再完美的方法也无法控制竞技体育按我们的设想发展,因此,为实现人们预定的目标,就必须寻找更为有力的控制方法。由此步步深入,恶性循环形成:一方面,竞技体育被完全地人为控制起来,它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其自我的“主体性”和“适应性”越来越少,而一旦离开了外在力量的投入,竞技体育系统就会停步不前甚至会因为脆弱的“依赖机制”而转眼崩溃。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投入必须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必须越来越多,两者都因此而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在“被组织”的思维模式下,我们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越深入,就会带来越为强制的外在控制手段,竞技体育也就会越强地体现出对政府投资、国家管理的依赖性,实际上离我国竞技体育的真正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会越远。
因此,要想真正找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被组织”研究心向,转而探寻系统自我适应、自我演进的能力,即“自组织”能力。“自组织”是完全不同于“被组织”的系统发展观,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复杂大系统研究理论体系,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和混沌理论等在内。虽然这些理论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将复杂系统发展的动力赋予了系统内在的“自组织动力”,外在的控制力、推动力不再是复杂系统发展的核心力量。自组织理论深刻改变着人们对复杂系统的看法,引起了复杂系统研究范式的转折——从关注系统外部推动力转移到关注系统内在“自我活力”,从关注系统外部力量的强弱转移到关注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从强调对系统的控制转移到强调对系统自组织能力的引导。
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看来,竞技体育系统“自组织发展”的内涵,就是将关注的目光从寻找更加科学的控制策略和管理方法转移到深入认识竞技体育系统的内部要素之间的正向、反向及相互反馈的复杂关系,探索奠基于这些关系之上的自组织动力,引导其自组织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种不间断的趋势,它必须奠基于源源不断的动力之上。而只有建立起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内在机制”,竞技体育系统才能体现出来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创生、自我演化的自我能力。而竞技体育系统“自组织发展”研究的核心要素,就是深入探索其形成自组织的条件、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自组织演进的路径、自组织演进的组织方式以及其自组织演化的前景。
3.2 研究技术路线的转折更新
从前述综述可以看到,目前的传统研究或是集中于对理论的阐述,影响因素的分析,或是集中于对竞技体育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大多数研究均是浅尝辄止,并没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此外,传统研究往往“扎堆”出现,如在2000—2004年的5年间,对竞技体育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关系的理论研究数量最多,达到200余篇,此后这一主题的研究就逐渐减少。短期内出现如此多的同类研究,而这些研究又要突出自我的“新意和特色”,因此导致研究各自为战,理论平台、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不一,甚至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现象。因此,虽然研究众多,但低水平重复过剩,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体育发展”之上生硬加上“可持续”3个字而已,无法形成合力,也没有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产出一个成熟的、被大家所认可的成熟研究技术路线。这就直接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度、研究速度和研究深度,导致在此领域至今也没有形成得到公认的研究成果。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相当简单:传统研究并没有真正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逻辑和技术路线展开。换言之,体育研究领域还没有建立起探索复杂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成功范式。
从目前国内外对复杂大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模式的成功研究经验来看,探索竞技体育这样的复杂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研究范式应该是:
4.1 系统分析
充分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在探明竞技体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到竞技体育系统内部,详尽梳理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起竞技体育系统的层次结构,以确定竞技体育系统在现实中的运行结构。之后,还要借助于系统方法,分析现行结构的缺陷,从逻辑上建立起更为合理的概念模型,以为探寻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这一部分研究的关键在于:以系统论的思路,明确系统的内外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型。
能够实现以上思路的系统分析方法很多,如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方法。它是针对于“硬系统”(即系统任务比较明确,系统结构清晰,可以充分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设计、开发的系统,如一辆汽车)而提出来的,用于解决那些因为系统内部要素众多、关系复杂而不能用自然科学方法处理的巨系统(如社会系统)问题。它的七个步骤:无结构问题情境→表达问题情境(描述当前系统)→根定义→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与现实系统比较→可行的改善方案→改善行动[33],正是完成竞技体育此类复杂系统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
4.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以系统方法为基础,全面建立起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坚持以“驱动力”作为指标遴选的基本原则,那些与竞技体育“自我活力”相距较远的指标,如人均图书数、人均电视数、万人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数、环保占GDP比重等[17],虽然也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从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来,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此应该被摈弃在外,而唯有那些能够反映内外驱动力的指标体系,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第一步工作的更为细致化处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系统的整体层次结构。竞技体育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包括利用AHP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建立起来的评估方法体系,以实现对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进程的表征和评估。
4.3 系统仿真、决策与反馈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建立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仿真模型,以计算机软件(如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计算机仿真,并通过参数(即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调整,探讨不同情况下系统的未来发展状态,从对比分析中找到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将成为国家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重要支持。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W.Forrester创建的系统动力学,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工具。基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信息反馈关系,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起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可以对系统的长期未来演化行为和前景进行仿真与模拟,从而“预知”系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由此找到系统的科学发展道路。由于这种仿真过程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能够避免各种现实危害,因此又被称为“战略实验室”,是探索竞技体育这类复杂大系统未来发展前景的科学方法。
系统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和计算机系统仿真3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系统分析是前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是基础,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则是核心。唯有坚持这样的研究范式,才能够真正深入到竞技体育系统的内部,并借助和利用竞技体育系统要素间丰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激发其内在的“固有活力”,促进其依靠自身的动力而非外在的力量不断自我适应、自我创造、自我演化,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国内外对复杂巨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功研究,莫不是从这3个方面出发,这已被证明为是研究复杂大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最为科学有效的技术路线。
然而目前依照此范式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还不多见,除笔者在这一领域做出的研究外[34-36],其他类似研究还没有见到,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更多更为深入的努力。
竞技体育系统无疑是复杂的巨系统,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必须按照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进行。虽然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迭次构成热点,但显然在研究指导思想和研究技术路线上还存在明显缺失。唯有在“自组织”思维下,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折,才是促进竞技体育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林思云.奥运金牌已经变成汲取国家金钱财富的陷阱[EB/OA].http://www.aisixiang.com/data/3888.html.
[2]United States Olympic Committee.Annual reports[EB/OA].http://www.teamusa.org/Footer/Finance,2013.
[3]谢琼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体育的现状和未来[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1):7-10.
[4]张春华.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之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1-5.
[5]张翠苹,张宏伟,张艳萍.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36-40.
[6]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7):4-6.
[7]张在宁.“代价论”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观[J].体育学刊,2003,10(5):20-22.
[8]徐向军,刘建通,席凯强.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211-214.
[9]何强.“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7):16-20.
[10]徐开春,梁金娜.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32-34.
[11]李飞,李菊.我国竞技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战略构想[J].辽宁体育科技,2006,26(3):22.
[12]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其人力资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7.
[13]张继忠.中国奥运战略的分析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13-15.
[14]张继忠,刘树真.中国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的分析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4):6-9.
[15]张继忠.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30-34.
[16]魏冰,李庶鸿,王振涛,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1):142-144.
[17]刘志民,虞重干,刘炜,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J].体育学刊,2002,9(1):15-19.
[18]夏崇德,陈颇,殷樱.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64-1570.
[19]赵民,张铁玲.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22-1324.
[20]邓万金,张雪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31-35.
[21]王保成,周志雄,王川,等.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7):9-15.
[22]郭明方,周克臣,闵新亚.湖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8-11.
[23]历丽玉.浙江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体育科学,2004,24(3):8-10.
[24]张海莉,俞继英.澳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6):92-96.
[25]赵国华,陆亨伯.宁波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56-58.
[26]刘秀峰,亚夏尔·阿不力米提,任力.新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8-10.
[27]王永盛,潘耀滨,王超,等.山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39-45.
[28]李军,刘炜.贵州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7):61-64.
[29]兰彤.中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多维度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63-66.
[30]周贤江,高治,马磊.对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的理论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87-89.
[31]张胜利,刘树军.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5,12(1):68-70.
[32]徐佶.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77-80.
[33]闫旭晖,颜泽贤.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诠释主义立场与认识论功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12):29-35.
[34]邵桂华,满江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36-43.
[35]邵桂华.全民健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32-38.
[36]满江虹,邵桂华.山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6):1-7.
责任编辑:刘红霞
A Review of Studi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SHAO Guihua
(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Jilin,China)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competitive sportmainly focus on areas belo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factors which infe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Special researches on region competitive sports.“Organization”is the label of traditional researches,and the governmentalways play the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competitive sports.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couldn’tbuild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del of competitive sports.To keep“self-organization”and deeply research the inner power on competitive sports is the rightway to find the real patter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lf-organization
G80-053
:A
:1004-0560(2014)05-0057-07
2014-08-10;
2014-09-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09CTY002);吉林省软科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0418040FG)。
邵桂华(1972—),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系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