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学储宝—体育教师获得认同感的不二法门

2014-12-06 22:05武云飞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221116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笔者体育

武云飞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221116)

积学储宝—体育教师获得认同感的不二法门

武云飞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221116)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体育教师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在学校里,有些教师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就是看着学生玩,什么人都能教体育课,这些偏见日积月累,加上“高考指挥棒”也没有在体育这一学科上“点”一下,使得体育课和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体育教师、体育课不被认同,受社会政治、经济、公民素养及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这些负面因素由来已久,可谓积重难返,但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单靠某个教师个体无法扭转现状,但每个个体都应当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我做起、勇于担当,个体素质提升了,整体形象改变了,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了,才能真正掌握体育教育的话语权,才能赢得体育教育、体育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认同感。

一、何为认同

“认同”是一个复合名词,其意义是由“认”和“同”复合而成。一般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评估,也是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在现代汉语中认同一词有两种涵义,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也有赞同、同意的因素。这个词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却很惭愧,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在学校教育中一同起步,却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在新中国学校教育发展几十年的历史中,在其他学科中,有的顶着“主科”光环“雷打不动”,有的曾被认为是“副科”现在也加入了高考科目之列,只有体育学科举步维艰,甚至现在要讨论该如何获得“认同”,这实在是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汗颜。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追求认同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无处不在,关系到教师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定位和价值分类。

二、为何认同

从公平教育的角度讲,课程应无主副位置之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普遍把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视为主科,体育课往往被认为是学习之余的“放松”,采取什么形式不重要,什么人带着也不重要,甚至在学习紧张时,这种“放松”本身也不重要了。实际上体育学科“育体育人”的价值和形式是任何学科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这从一定层面上表明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就拿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了强健的体魄,一切就只能等于零。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家长、学生对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的片面认知,追求分数,不知“分值”的种种弊病,导致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已成为国家、民族的一块“心病”。

目前,国家层面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社会、家长、学生的认识也逐步增强。在这个节点上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出击,以自己高度的自觉和专业的素质迅速赢得社会、家长、学生及教育体制内其他学科、教师的认同,从而实现教育的“德、智、体”有机融合,实现育人的理想目标。这一目标,对体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什么更为重要”,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盼。但“事”总要落到具体人身上去做的,体育教师责无旁贷,体育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只要坚持信念、坚守岗位、刻苦钻研、不断提升,就能为改变大环境出力、出策、出彩。要想如此,就得一课课、一天天、一年年,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打磨、创造,把不断进步作为终生的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不被认同的帽子想戴也戴不上,只有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老形象才能彻底改变,充满正气、朝气、人气、才气的体育教师队伍才会更有战斗力。

三、何以认同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提升自身素质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业务素质,二是提升人文素养,这两个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一种方式,那就是阅读。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动手”、“动腿”能力不用说,但“动嘴”、“动笔”的能力确是麻绳系豆腐——提不起来,不善总结、不善表达,如何以“理”服人?回顾自身的发展历程,笔者同样经历了这些困惑、焦虑、迷茫的阶段,但笔者选择了阅读、实践、反思、概括、提升,探索出了知识—智慧—能力—方法—效果的认同发展途径,发展了自我,实现了突破。现将自己的做法和感悟与同仁分享。笔者的阅读提升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奠定“良知”阶段

笔者所认定的良知,即良心加求知,良心是底线和根基,通常说的是我从哪里来的“根”和“本”的综合体;求知是健全人生发展的不竭源泉。这不仅是笔者一生的认识,更是一生恪守、厚积、提升到的认知,并作为终身的座右铭和发展方针。《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般总解释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笔者认为这个理解有偏差,这个“习”应该解释为“实践、实习”,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能用到自己学习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1972年笔者初中毕业,一心想继续求学,但笔者家是村里的外来户,举目无亲,那珍贵的名额怎么也轮不到笔者,只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参加劳动,挖河、抬筐、拣粪……第56天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乡武装部通知笔者到茅村高中报到,然后参加集训,代表徐州地区参加江苏省中学生排球比赛。喜从天降!这是笔者与排球结下的第一次情缘。1974年高中毕业后,还是一心想求学,但笔者又面临着回家种田的命运,还好县体委聘笔者在茅村小学做县小学的排球教练,一个月18块钱,9块钱给生产队,能记一个劳力的工分,9块钱留给自己花。笔者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反复阅读、琢磨、践行有关少儿的管理训练书刊与方法,经过一年多时间训练的小学队就得了江苏省小学生排球比赛冠军,这个临时的工作让笔者很有成就感。1976年,排球又一次改变了笔者的命运,笔者因经常代表区、县排球队参加省、市比赛,夺得过许多好名次,且在学校、生产队表现优秀,被推荐上了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笔者就在心底许下诺言:这一生就交给排球,交给体育事业,怎么干都不过分。因为排球和体育给笔者带来的人生转变实在是太关键了。为此,笔者几十年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曾有人说笔者工作时“拼命、神经、恶魔、工作狂……”。笔者常和同行们说:“我们大多数都是农家子弟,不能断根忘本,要良知常唤,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用行动成果兑现诺言与良知”,如今笔者可以骄傲地说,我和我的同行们确实都做到了。

(二)“求贤若渴”阶段

改革开放后1979年的春天,笔者来到棠张中学任体育教师、教研组长,兼任徐州地区、铜山县中小学生女子排球队教练。当时棠张中学虽然是徐州地区排球训练基地,但也不过是两根铁棍、一幅破网和一筐橡胶排球,且没有好的队员。笔者该从哪里突破?该向何方奋斗?当时的笔者就像一个口渴的人,迫切需要找到知识之“井”。笔者买来专业的书籍学习业务,订阅图书报刊了解资讯,甚至逢集时候的说书场也着实让笔者获得了不少知识。只要是能对笔者有启发的,所有的书籍、报刊包括闲谈中的琐闻轶事,都是笔者求知若渴的“目标”。对于一块只有轮廓的田径场地怎么用、怎么规划,笔者反复阅读有关田径场地建设、使用的书籍,多次规划、设想,设计了标准的400米半圆式土田径场地,并把各种距离跑的起点、终点,200米以上起跑的让道差(即前伸数)都计算了出来,做成标志,同时把跳高、跳远、投掷的场地也合理设计好、画好、建好,还把规格、规则、计算方法、原理、作用、要求在理论课上说清、上明,至今好多50多岁的学生见到笔者还亲切得很,是笔者给那个年代“孤陋寡闻”的农村学生画出了、诠释了一个像样的田径场。

土场地搞好了,总不能节节课都是跑、跳、掷吧!基于此,笔者又去找一些专业书刊阅读,把体育游戏摘选归纳成100多种后,再分类、分年级使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初做教师时不会做计划、备课,找不准教材的重难点,笔者继续去找书,阅读整理了大批优秀计划、教案、教材中的重难点范例,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及相同年级相同教材都一一对应好(因学生基础不一样,所处的难易度、进度不一样),教学效果甚佳,曾多次获县评优课一等奖,并将许多摘抄、剪贴与时俱进地精选、淘汰、保留至今。

做徐州地区中小学生排球教练可不简单,必须要拿名次获奖的。笔者的队员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选拔,普遍身材比较矮小,条件就是这样,怎么出成绩?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笔者思考、试用、总结、提升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方法,确立了在发球、一传、配合及下三路上下功夫(下三路指接发球、防守、接吊球)的训练思路,记得当时阅读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文献有日本大松博文(号称魔鬼教练)的《发球、接发球与战术》,世界著名二传手日本猫田的《二传技术运用》、《少年敏感期运动训练》及《运动创伤防治》等,使得徐州地区的女子排球稳居全省前六名,期间也夺得过两次冠军(那时全省7个地区、7个市,加上火车头体协,共15家单位)。1985年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以“武云飞和他的小排球队员”为题,报道笔者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同时,笔者带的体育生训练也出了成绩,1982年棠张中学体育本科考上9人。在当时县体育教研会上,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了笔者读书、思考、应用的成功经验。这一阶段追求认同的标志是从学、干、反思中多出成绩,让领导、学校、家长、学生都认为笔者勤奋好学,是个好教师、好教练,也就满足了。

(三)“急功近利”阶段

1992年春天笔者调任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任体育教研员,虽然没有离开学校体育这个阵地,但体育工作重心逐渐从“点”到“面”,工作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反思、指导、服务成了笔者工作的主线,原来得意的那些招数好多都不灵了,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常常让笔者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例如:在拟发文件、规程、通知、写计划、作总结等,一开始一份文摘要来回修改好多次,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笔者意识到我得马上找“老师”——阅读大量的文件、书刊,通过与其他同伴的文稿进行比对、反思,重写重做,加班整改,渐渐地上了路。作为教研员最起码要会导课、评课、修订课,刚开始笔者也是感到吃力,又是经过一番的苦苦“折腾”后,才逐渐好了起来。接着又逢评职称,又是高级教师,又是特级教师,又要文章,又要课题,时不时还要外出讲课,此时只有一条道:逼迫自己阅读、反思、总结、提升、书写。这期间着实费了不少的劲,虽说当时都是硬着头皮只求过关,但这种“急功近利”也真奏效,这使笔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读书的“滋养”,尝到了甜头,笔者逐渐变得爱阅读、善阅读了,提起笔能写了,放下稿能讲了,走进操场能做了,这也算是品味阅读、勇于实践、追求认同的一个里程碑吧!

(四)“不可不读”阶段

在步步推进的阅读中,积累的逐渐多了,再加上新课改、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渐渐地笔者更加爱上了阅读,买书、订书、借书……有时买件衣服还要掂量掂量,但只要买书就毫不吝啬。这时的笔者已经认识到阅读能为自身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必然会引发有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总结与提升,阅读对从事一般行业者是个选择、兴趣与爱好的事,但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讲,就是责任和义务。一个教文化的人不注重读书学习,肚里没“货”,这个“教书匠”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吧!如果一个教师从不更新教学策略,一本书、一套话几十年不变,学生上课肯定会觉得很难“熬”。笔者每天坚持阅读、记经过反思形成自己话语权的笔记,一天没读,总觉得有件事没办完,一定得挤时间补上。星期天、节假日更是笔者阅读的好时间,办公室、沙发上、床头边处处有书,平时随身也会带着小笔记本,各处的名言警句,电视里有价值的话语、实例,与别人交谈或听到别人说的妙语佳句,笔者都会及时记录下来。长期的积淀使笔者真的感受到阅读是生活的必须。这几年来笔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访英归来撰写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一文,曾被刊登在2007年第10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卷首篇上,中国教育报也作了转载。当体育课改正处在迷茫时期时,同样《如何快速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等文章的发表,也都得到了同仁的认同。应邀在国内外有关场所开设讲座、授课达100余场次,每次讲课都给自己提出新的价值标准,一是听课者和笔者融洽的交流程度;二是有没有人争相拷贝笔者讲课的课件。长期的严格要求,笔者的讲座、授课均得到了好评。曾出访、考察、交流、讲学近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多次出色地完成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远程研修》的授课任务,并有两部专著、三部合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先生撰写的题为《一个人、一项事业、一片天地》的文章中,吴健先生对笔者和铜山区学校体育的赞誉、认同,既是鼓舞又是鞭策。应邀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4年第3期撰写的《持续高效开展阳光体育的支点在哪儿》及第6期《一校一品“品”出特色》两文,又一次次在业内引起反响,用阅读产生出的智慧,用智慧产生出的“产品”,为养育铜山父老及体育人、体育学科增了光。

俗话说“师傅不明弟子拙”,教研员又号称是教师的教师,体育学科的教师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建设需要引领、经营,作为教研员的笔者清楚地知道要把团队带出来,要让他们人人都超过我。经过多年思考、实践,笔者提炼出了铜山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的“五项”工程。一是“六个一”工程,即:每天读一小时书、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精读一本专业杂志、每半学期上一节公开研讨课、每学期撰写一篇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的文章、每学年编写一个校本特色的单元计划。“六个一”工程打牢了团队对学习、阅读、实践、认知与习得的坚实基础,为体育教师自身发展、创设认同铺平了道路。二是“三不怕”工程,即:体育教师不怕写、学校体育不怕看、学生体育不怕测。体育教师的长处是练,短处是写,写是学习理论、反思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观点的提炼过程,是从知识到应用的实践过程。目前,在《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上每期都有铜山体育教师的文章发表,铜山教育局教科所王勇所长在多种场合上讲“近年来铜山区体育教师在市级以上结题的课题及发表、获奖文章数仅逊于语文学科的教师”。实践表明,“三不怕”工程强化了知与行的合一、行动与效果的合一。三是“三能”工程,即:体能、技能、教能。“三能”工程诠释了“打铁需要自身硬”的箴言,丰厚了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为体育教师的发展釜底加薪,使得自我发展、团队发展、学科发展、学术发展的“四赢”局面更加丰满,也是对当今各学科不少教师职业倦怠、业务疲软的直面唤醒,充满着正能量的引领、激励和示范。教育局何勇副局长常讲“我区的体育教师能文能武,令人喜悦佩服”;校长们也反应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能坐得住了,操场上能站得稳了(教学有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校教风、行风、学风、校风的优质攀升,也有力地支撑着学校常规管理的高效性,得到了校长们的高度评价。四是要拥有“三权”,即:位置权、版面权、话语权。“三权”工程体现了位置与位置超越、提升与提升不断,体育教师在高度的认同中享受着、幸福着。教育局吴亮局长多次在《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在经常参加的大型体育活动中,给体育教师们鼓劲加油,因为他认同、喜欢这个群体,在体育教师培训班上授课也是常事,并在多种场合表扬铜山区的体育教师是一个教科研能力强,作风、行风正,能打硬仗的队伍。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棠张中学薛振利校长语:“我校体育教师的作为,已成为学校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奉献 精神、丰硕成果,让我不想重视体育、不关注他们都不行,他们是校长和学校的放心人、建议人、贴心人及形象代言人,2013年全组13位体育教师就有7人获年终优秀等次”;教育局教研室周超主任在全区体育教师培训班典礼上说:“全区的体育教师何止用‘辉煌’能形容得了,奉献、贡献最大,‘铜臭味’、私欲最小,如此等等举不胜举”。2013年笔者荣获徐州市首届十名教育骄傲人物荣誉称号;2014年体卫组荣获徐州市第二届教育骄傲人物集体荣誉称号,范德豹、王超两位体育教师获得徐州市第二届教育骄傲人物提名奖。在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铜山区四位教师的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范德豹老师荣获“全国十佳活力园丁”荣誉称号。五是要做到“三会”,即:会讲、会做(做事、做课、做人)、会写(课题、论文、总结、教学文本等)。这些提法与要求强力地推动了全区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也赢得了高中体育高考本科上线连续20年在全省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市队校办的女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在国家、省级比赛披金夺银是常事,出国交流也频创佳绩。2010年铜山县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同年又赢得省阳光体育推进会召开的机会,经验介绍、现场展示、成果推广均得到省政府、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感动了“上帝”,铜山区委、区政府拨款近2亿将全区中小学143片田径场地塑胶化,圆了铜山教育人塑胶场地的梦。体育学科、体育教师认同度蜚声省内外。这都是阅读、反思、践行成果及成果推广一体化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成就了自我,成就了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也促成了体育教师认同的最大化。

回想这几十年的学习、工作历程,也是时刻伴随着阅读、提升的过程,笔者想对广大青年体育教师们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要从提升自身做起,而阅读、践行、创造就是取胜的法宝,用阅读克服“短板”、积学储宝、完善自我,坚守善思、学以致用,并站在良知、担当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发展来辐射一片、带动一科、充盈团队、造福社会,用其看得见、摸得着的正能量和标志性成果去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认同。

武云飞,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徐州市中小学生男、女排球队总教练,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徐州市优秀专家、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学体育特级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3部,在国内外进行学科交流讲座达百余场次。指导铜山区体育教师在区级以上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达100余人次,为铜山区获得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笔者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性能相差达32%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