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吴 明
(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
健美运动以身体演练为核心,通过各种徒手和器械练习来锻炼体魄,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形体,在此基础上,通过肌体训练而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协调身心,呈现出鲜明的身体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健美运动深受大学生喜爱。但由于健美锻炼成效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普通高校健美选项课中,亦一直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健美课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课混同。健美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系统化的体育教学设计包含建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分类教学内容,具体化学习条件,选择方法和媒体以及评价与反馈等方面[1]。本文选择其中的几个核心环节,在梳理健美项目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健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设计教学过程,启发教学思路,希冀以此推动健美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健美课程教学效果。
体育运动项目,皆有人的参与,皆有身体的参与。健美,恰将运动的核心回归到身体上,它关注和展示每一块肌肉,重视每一根神经支配下肌肉的隆起与放松,既强调意念,也重视念动一致。如果我们是从体育的“目的论”,而不是“手段论”来思考,如果我们承认体育就在于身体的自我满足,在于身体的自由舒展,在于身体的愉悦体验,而不在于运动知识的积累、运动技能的提升、身体负荷的加重以及竞技成绩的跃迁[2],那么健美运动,更是将这种满足、舒展和体验发挥到了极致。健美体现的是“健”与“美”,注重“体型匀称发展”和“获得富有美感的体型”,是健与美的结合,而非重健轻美。健美强调的是整体和协调,是协调、匀称、有度、饱满有弹性,而非单纯能否举起更大的重量。健而不美,不是健美追求的目标。
身体的美感体验和展示极为重要,是智慧身体的展现,是审美意蕴的诠释,是骨架与肌肉比例和谐的象征。不仅如此,健美对于练习者而言,通过对肌体的训练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参与者得以重新审视和关注自己的身体,重新唤醒对“身体乃万物之尺度”的认知。
相比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健美运动呈现出“审美、智慧、和谐”三位一体的身体文化特色[3],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完整的人”的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那么,呈现出鲜明身体文化特色的健美运动,其专项课教学应当呈现出何种样态的教学目标取向呢?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以技术演练和提高为主要目标,而对项目文化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关注明显不够,加之国内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专项课教材体系的衔接矛盾,一度造成同一运动项目在不同的学层阶段教学内容大量重复,阶段性特色缺失,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和学生一度沉迷于技术和技能演练,而对项目历史、文化氛围知之甚少。对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改变以往过于关注运动技术本身的现实情况,取而代之以通过身体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强调健美运动的项目文化熏陶,提高学生对健美运动以及人体的理解,丰富身体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健美评价和身体美学的理解,使学生在如何评判身体美、如何完善体型的练习中得到提高。当然,练习是基础,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理解正确的动作要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这绝非最终目的,而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加强了对项目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身体观。这种身体观,有别于单纯的数字达标和体能训练,主要以培育身体感知,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在教学理念上增强体质和提高审美体验并重。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动作演练磨练意志、提高自信,意识到健而美的身体是基础和根本,为后续练习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健美项目学练效果影响因素多、成效周期长,锻炼效果除了与技术动作的掌握,锻炼计划的科学与否有关之外,还和饮食营养和休息密切相关。通常,健美课程包括三大部分教学内容:其一,各部位锻炼方法,包括胸部和背部锻炼法、颈部和肩部锻炼法、臂部锻炼法、腰腹锻炼法、腿部和臀部锻炼法。其二,训练法则,如渐进超负荷法则、孤立法则、优先法则、金字塔法则等。其三,饮食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的选择与摄入问题等[5]。其中,各部位锻炼方法是“骨骼”,是健美训练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训练法则是“筋肉”,将单个独立的“骨骼”连接成整体,饮食营养是“血液”,起到后备保障的作用。此外,还有各种拓展的训练动作组合、锻炼安全常识、比赛欣赏,甚至高级阶段的补剂使用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健美课的教学内容杂、信息容量大、加之成效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如果仅仅关注部位的基本训练方法(技术),则由于个体间的先天性差异和健美锻炼目标取向差异,即便是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项课学习,其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效显现。在传统的“三位一体”化的健美课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大都围绕练习方法而进行课堂讲授,辅之以学生自主练习,教学手段单一,虽然强调了动作技术学习,但由于忽视身心体验,弱化了身心的完整性和身体的认知性,也一度造成健美课混同于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课,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特色缺失。
对一门课程而言,其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运用。既然健美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健美身体观的塑造,这就要求教师紧紧围绕“身体观塑造”这条主线,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健美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和组合,精简与健美教学不相适应的内容,删除部分技术动作复杂、难度大、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教学内容。打破原本模块化的教学内容间的壁垒,寻找相互联系,在掌握健美训练基本动作要求和进行基本动作技术学练的基础上,通过身体演练和体验,修饰体格形态、增长体力,进行肌体与精神、身体与心智的双重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构建新的健美教学过程体系。“审美、智慧、和谐”三位一体的身体文化特色,决定了健美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紧密围绕身心的情境体验展开,在肌体练习背后,挖掘出健美蕴含的精神促进和身心发展之功效。
教学设计也叫现代教学设计或教学系统设计,它首先是一种研究过程,旨在为教学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和技术,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6]。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的融会贯通。那么,如何对原有复杂、多样的健美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优化?如何完成“对身体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将原本碎片化的健美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贯通与整合,以健美身体观的塑造为目标主线,探索出一条学生认可度高,对身体练习和精神促进提升效果明显的实践之路。
健美练习中,学生对人体生理和解剖的知识所知甚少,往往对单个的练习动作较为感兴趣,也较为熟悉。但是,作为基础和铺垫,人体肌肉组织和骨架结构又是设计与完成训练动作的前提,掌握一定的生理和解剖知识,也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辨别单个运动技术合理与否,判断运动轨迹和路线的是否正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健美专项课中,针对具体部位的生理和解剖知识进行有效组织,结合动作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和运动路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中,在每次集中教授某块肌肉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技术练习前,可以将生理与解剖知识作为课程导入式内容,先对学生讲解该块肌肉组织(或者所涉及的某几块肌肉组织)的解剖结构,使学生了解所练肌肉附着在哪块骨头上、具体的名称、命名的依据、呈现的形态、以及肌肉起止点位置,其功能是伸还是屈,肌肉伸屈可以引起身体产生哪些运动位移等,然后根据这种运动位移再设计动作,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甚至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我设计符合肌肉伸屈特征的练习动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将枯燥乏味的生理解剖知识自然地导入整个新授课环节。在进行动作设计和动作选取中,应当注意和明确的是,一般动作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能最大限度地牵动肌肉收缩和舒张,然后再考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不同体位,采用不同器材来刺激肌肉。
体育教学中,常见做法是将教材或教学内容分为精学和锻炼性教材(或内容)以及粗学和介绍性教材(或内容)两部分,对精学、锻炼性教材内容采用多练、多讲的方式,对粗学和介绍性教材内容则少练、少讲。对健美运动而言,初学阶段,动作练习和体会身体运动感是重点,而进入中级阶段以后,训练方法和营养恢复的比重应明显增加。就讲授形式而言,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少讲多练是不二法则,训练法则和营养恢复如果单纯地放在理论课中讲授,则易使学生产生授课内容脱离演练实践之感,但是这种少讲不是省略不讲,而是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练习实践,针对出现的问题和症结,进行有所选择的启发式讲授,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问题和错误产生的原因所在,并体会正确和错误动作对身体练习带来的区别。健美运动中除基本技术外,不同阶段的训练法则和饮食营养对提高训练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健美课学期教学实践中,针对训练法则部分,可依据韦德法则进行有效筛选,剔除训练过程中不常见、使用效率不高的高阶训练法则,以及选课学生已经普遍知晓的初阶训练法则,将原先三十二条重新整合成十条,在新授课中进行重点介绍。并要求学生在课堂的自我练习中严格执行,组内相互监督,依次类推、循环,至学期后半段,全部熟练掌握十条整合性法则,并且默化在自己的日常训练中。
健美运动作为一项身体文化特色明显的运动项目,近年来在项目拓展上已经开发出众多兼具流行元素的时尚类健美健身课程,如团体训练、有氧舞蹈、功能性训练、无氧间歇训练、瑜伽伸展训练、意念与呼吸控制训练等,还有各式针对特定部位的集中式练习,如花样俯卧撑、核心部位稳定性练习、静力性支撑、动作组合等。将这些时尚流行元素融进健美课堂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添锻炼乐趣。甚至,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选用合适的团体练习方案,选用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已得到广泛运用的健身软件,如NTC(Nike Training Club)训练、NWT训练(Nike Women’s Training)等,对团体训练中涉及的单个练习动作事先进行熟悉与演练,然后选配动感、活力、有节奏感的音乐,运动时间控制在15至30min以内,由教师进行监督、激励、辅导,甚至师生同做,在集体练习中激发身体潜能,提升练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团操教学练习的过程中,应适当避免花费过多精力在单个的动作细节和动作结构上,以及具体的呼吸和意念要求上,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课堂整体练习氛围的调控和处理上,适时予以动作提示、语言激励,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带动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和训练任务,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应当使学生在团体练习和集体氛围中感受健美乐趣,磨炼意志,提高忍耐力,强化身体感受。
健美涉及内容和知识面极为宽泛,其核心是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必须再结合积极的恢复休息和适当的营养补充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如此,由于人本身是最为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和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健康体适能促进、营养学、疲劳与恢复等方面知识。这些知识的讲授如果单纯依靠实践课的口头讲授则效果明显不理想,如果仅仅依靠学期开始或者学期结束的一次理论课又会造成信息大量集中,教学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36学时的学期健美课程中,可适当安排3次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以上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和重新组合,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分别为:学期初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介绍健美运动的项目文化、起源和发展、项目体系,通过视频播放和图片赏析,使学生对健美运动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期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健身健美比赛的赏析,教师引介评点。通过半个学期的学练,学生此阶段对健美运动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学期中理论课就可较为系统地讲授基础营养学知识、疲劳恢复以及不同阶段的训练计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同时结合已有实践,检验以往练习成效。学期末,利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地复习练习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肌体至心智,由客体到主体,使学生认识到“充满灵性的身体是我们感性欣赏和创造性自我提升的场所”[7]。
健美课程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健美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本文探讨的设计思路,是从健美运动的项目文化出发,结合塑造健美身体观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践,将健美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种要素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重新组合,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做出经验型归纳。因此,这种设计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乃至教学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希冀在高校健美课程教学领域,能激发起更为广泛、更有针对性的讨论和研究。
[1] 王丽君.系统化体育教学设计[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5-107.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22.
[3] 王成,吴明.身体文化演绎与高校健美课程教学理念变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37-140.
[4]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5] 舒培华.健美图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
[6] 王泽龙.教学结构设计和传统教案的不同[J].教学与管理.2013(7):35-36.
[7]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