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关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和训练优化的思考
王华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之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教师专业成长愈趋重视,都是对新时代中教师如何实行教学反思及教学创新的挑战,而二者的关系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对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获得初步的了解,其相关资料也可提供国内学校教师、学校行政、教育行政部门参考或举办研习活动的参考。该文将主要探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和训练的优化。
大学体育 课堂教学 训练优化 策略
体育,是身体活动与教育的关联,此名词,最早出现于英国麦拉伦(A.Maclarren)于1863年所出版的《体育的系统》一书中。自此之后,体育乃逐渐成国际性通用的名词,而各个国家,也都表明了体育的重要[1]。体育也是一种动态的教育,其目的在求身体、心智、运动能力、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人人成为健全的个人和良好的公民,进而充实生活内容,发扬生命价值。就体育的整体发展而言,学校体育是整个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石,因此,学校体育课应该为社会大众所关切,更应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毕竟学校体育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更影响整个教育实施的成效。教学创新为教师因时制宜不断更新或变化其教学方式,并运用自身的创造力实际落实于教学之中,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创意思考、适应学生之个别差异,并且让教学能产生正向的价值,以达成教学或教育的目标。
体育一向是教育的组成要素之一,是养成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国民道德陶冶心灵情操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国民体质水准,发展国民体育的基础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其所牵涉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要配合国家现行的政策和社会的需求、及理论的根据,最重要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2]。
体育教学以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目标,注重适性发展,以启发、创造、乐趣化之教学,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依不同运动项目之特征,指导学生对该项运动之基本能力与正确技术之学习,奠定参与运动之基础;体育教学宜加强运动伤害防范,如遇偶发事件应依程序紧急处理。体育教学之特性与学者专家对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体育教学之看法,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的体育教学,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主,透过生活化的教材,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学习氛围下,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发展并培养健康快乐身心,引导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及自主学习。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主动、持续及审慎的反思、批判与检讨的检思历程,用来解决问题或提升教学品质,并藉由不断地反思思考,最终形成具有反思能力且更具专业性的教育人员。
目前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含学生运动权需求日益殷,学生体适能与健康水准逐渐低,体育课程及教学品质亟待提升,参与运动人口有待提升,学校运动场所有所足,优秀学生选手培训制尚待强化等问题。数据显示大学运动人口比有明显下趋势。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运动风气,体育教师应调整学生运动学习的态及实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才能改善大学生作息不正常、健康状态欠佳,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达到全人健康的教育目标。
目前因大学体育课程各校自,因而在体育课程上有必修及选修的安排,至于必修及选修的限则由各校自决定。由于体育课程不再是四必修,和过去相比,明显足,导致学生的活动剧减,加上外食文化抬头,精致的饮食,产生热摄取过剩,以至于体能态每况愈下。因此为改善大学生之生活型态,唯有减少坐式的生活型态,增加身体活动,强化心肺功能,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要以“健康为导向”的体育课程目标,创造大学体育教育的新主轴,以突显出大学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藉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3]。
因为学生期盼于体育课中获得运动技巧和终生体适能的需求满足。倘若学生在体育课期间,无法有效地学习技巧,以致无法建立运动习惯时,学生可能因此对体育失去兴趣,而不想发展终生体适能。影响运动生活化与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学生在求学过程,对体育的认知取向与对体育的爱好程度。Keogh亦指出体育课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发展出正确、积极的态度。另一长程目标,希望能引导他们即使在离开学校后,依然继续从事运动及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藉由体育课,学生可以评估自己的运动能力,并找出自己偏好的活动类型,并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4]。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不仅要培养个人健康体适能与良好的社会行为,更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藉由上体育课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并鼓励他们多方面接触运动。以长远的目标来看,更要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有效的大学体育课对全民体育的落实与国家体育目标的达成均有正向的帮助。
3.1 大学体育教学应配合学生身心特征与需求
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运动环境并涵盖教学目标,结合教师、教材、教法,配合场地设施与运动器材,有效的授予学生体育相关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达到自身该有的运动能力与活动性,并给予运动的观念与技巧,使其有热忱的运动动机,以达到鼓励并足以使学生运动之目的。
体育教师对于学生、课程、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教学观点,不仅会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判断与决定,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计画、教学互动及教学反省等表现的各项教学行为,甚至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
3.2 强化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乃是教师教学历程中的重要关键因素,不仅影响教师在教学计画及教学互动中的思考与决定,同时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成效。而教学信念亦是检视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将其视为一种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产物。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以及学习者在教学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课题。而教学信念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对于教学者而言,在整个教学历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所抱持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表现。大学体育教师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言,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关键。而基于体育教学需与运动场地器材密切配合的特殊性,目前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层面是否由知识与课程、教学效能、设施器材与活动、学生差异与学习、师生关系等五个层面构成,将进一步探索[5]。
3.3 注重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安全问题
课堂上的安全、学生的需要这方面的考量是我比较注重的,也是我一直努力进步的地方。比较懂得学生他们上课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现况,不管生理的、心理的这都是我现在比较能掌握的和进步的地方,因为以前教学比较不考虑这些,而现在会比较注重而且比较能够掌握和进步的地方。还一直探索的是体育课源和内容,还有怎么样的体育课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我最近比较关心和敏感的地方[6]。
3.4 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层面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创新实施较佳,而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之教学创新实施层面则尚待加强。由此可知体育教师在面对课程设计、场地器材利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之专业知能仍有进步空间。而身为体育教师,除应具备本身专业素养外,尚需确立体育专业之立场,亦要以身体教育之使命为依归,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进行以运动技术为主的动态乐趣化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若能确认自身专业角色,积极进修、参与相关研习,并透过教学反思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将有助于教学创新的落实。
大学体育课具有别于一般课程之特性,既有学科的专业与术科的互动,运用多元的方式教学,并鼓励与培养学生具备运动的精神与能力,并透过身体活动的学习、合适的引导与管,及适当思考空间,经由师生与同侪的动态互动过程,建立自主的人格,达成个人健康与群体正向发展的课程。
[1]魏振强.大学体育自主式教学模式实践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7):277-278.
[2]孟捷.体育课堂微型职业环境创设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运动,2014(9):285-286.
[3]尹涛.大学体育课堂上师生心理互动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7):133-134.
[4]汪波,周学荣,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112-117.
[5]程曼萍.大学体育创新课堂教学观[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249-250.
[6]朱淦芳.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4(5):128-129.
G807.4
A
2095-2813(2014)12(b)-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