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砚新 图/张腾飞
影响人生选择的人:痛苦地死于肺病的外祖母
印象最深的儿时饮食:发霉的玉米
王兴国,1969年出生于辽宁朝阳贫困农村。那时候,食物质量一塌糊涂,营养别说,发霉的、过期的、哈喇味儿的、发芽土豆、腌菜、咸菜……统统没少吃,印象最深的儿时饮食是发霉的玉米,曾经吃进去多少黄曲霉毒素已不得而知。在那个年代,这很正常。感谢改革开放,让出身贫苦的人有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1988年,王兴国考入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为什么学医呢?他的外祖母死于肺病,在那个年代只需要青霉素就可以缓解的问题却活活要了她的命。至于营养学也是偶然听同学的医生父亲所言,才选择的专业。从此,他与营养学结下不解之缘。
上大学后,能吃上正常的白米饭、白馒头、肉类和新鲜蔬菜,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啊。毕业后,王兴国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营养科工作,那时候医院营养科的工作更多的是发发饭票、管管食堂。王兴国也很乐于去食堂帮厨,削皮、切丝、炒菜、卖饭收票,年轻的心也装满快乐。虽然学的是营养学,但在实际生活中用上的营养知识却很少,“随波逐流”“大家吃啥我吃啥”是他的饮食生活。临床营养只是工作,与生活无关。参加很多学术会议,营养专业人士大啖垃圾食物,王兴国曾经也是这样。
最喜欢的金庸笔下人物:令狐冲
最懊悔的事:给幼年的儿子吃过太多炸鸡腿
1997年,在一个媒体朋友的建议下,王兴国开始写一些科普文章,并总能印成铅字。那时候,每天上午他在医院食堂帮厨,下午空闲时间就到图书馆查资料,写稿。有一位全国著名儿科专家,看了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后很诚恳地对他说,“你的文章太好了,我也是搞医的,但营养知识却知之甚少,你要坚持啊”。这无疑给了王兴国莫大的鼓励。后来互联网兴盛起来,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信息资源共享,王兴国是国内最早在网上做科普的营养师之一,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他的博客访问量突破百万,粉丝超过四十五万,成了网络大V,营养科普达人。
做科普时间久了,自己首先被科普了。他用自己所知所学,逐渐改变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使之更符合营养学原则。2010年,看了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后,他开始在媒体中宣传粗粮的作用,号召大家在主食中增加粗粮比重以预防慢病。不仅如此,他首先在自己家里来了一场主食革命,杜绝白米饭白馒头,主食必粗粮。“改变——阻力——克服阻力——进步——反复——倒退——改变”的模式在他的饮食生活中不断上演。儿子幼时很喜欢吃炸鸡腿,王兴国也没少买给他。而现在,他却要努力帮助儿子保持正常体重。幼时饮食经历会深刻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饮食习惯,王兴国用行动改变自己,也给儿子做出榜样。
工作之余,王兴国喜欢看小说,尤其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问及最喜欢哪个人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令狐冲。”令狐冲被人诟病正邪不分,骨子里却是真性情真侠义。现实生活中的王兴国面对胡吃乱喝的饮食科普红人,不与之为伍。他说:“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科普别人呢?”
最推崇的饮食营养界同行:范志红老师
最崇尚的中国哲学思想:知行合一
王兴国坦言:“如果要总结改革开放35年在饮食营养领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饮食营养知识的普及极大提高,国人的健康素养极大提升。在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个人生活都在做加法,住大房开豪车,穿戴皆名牌,整日膏粱厚味。但是今天,人们学会做减法,给身体留有余地,让心灵稍释放空。关注饮食营养、重视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健康,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也是王兴国最崇尚的。提及饮食营养界同行,王兴国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赞赏有加,甚至尊称“范老师”。问其何故,不外乎一点,范老师做到了知行合一,堪称典范。
今年7月,由王兴国率队组织并发起的大连市第一届营养师大赛,在设定评审打分标准时,其中一项就是参赛选手体重超标者要扣分。虽然这项标准最后没有留在纸面上,但他在给评委开会时口头授意,对那些搞营养工作自己却还不能控制体重的营养师,一定要扣分。
下面这段话出自王兴国微博#如果不是入了营养这一行#:“我会拒绝吃杂粮,因为小时候吃玉米小米吃伤了;我能一顿吃三四个鸡腿汉堡,因为我的胃口非常好;我会一回家就喝一罐可乐,因为我喜甜喜凉;我将很少吃绿叶菜,因为其口感简直像草;我会带‘啤酒肚’出现,就像我其他几个兄弟和父亲一样。学营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借用王兴国这段话,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这样说:虽然我们都不是学营养的,不是出身营养这一行,但营养知识唾手可得。我们用智慧判断知识的真假正误,我们有能力用知识指导行动。爱营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