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开设30年的回顾

2014-12-05 00:27葛敬民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信息素养教育

葛敬民

摘要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30年,实现了前辈们将文献检索课建成高校三大公共课程之一的愿望。此文重点介绍该校近5年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举措,包括课程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普及是实现全校范围的授课,提高是达到教育部的共享课标准。作者认为文献检索课的成功在于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被广泛认可,这是图书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重要转折,实践证明此举能够显著提升图书馆在校内的地位。

关键词 信息文献检索课 信息素养教育 国家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30年前,文献检索课的创始者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文献检索课像外语和计算机课程那样,成为高校的三大公共课之一。2009年,山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在从高年级调整到低年级的同时,教学规模也扩大到覆盖全校,超越了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覆盖范围,成为全校最大的公共必修课。2013年,文献检索课由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为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文献检索课以全省盲评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推送教育部教学成果奖的评比,为教育部推广文献检索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文献检索课从此成为高校图书馆开设的唯一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献检索课的推广速度很快。当时的文献检索课只是讲一些贵重的英、俄、日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这对于少数馆藏丰富的重点高校不是问题,而大多数普通高校检索工具缺乏,只能以重点高校出版的影印教材授课。那时的印刷设备没有扩和缩的功能,A4开本的检索工具只能部分影印到32开本的教材上,许多英文词句印得模模糊糊。用这样的教材授课,基本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992年,教育部下发了《文献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但随着文献载体迅速走向电子化和网络化,教育部再没有继续下文对文献检索课进行规范。由于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差别较大,所以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在长期的改革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多达1000余种的文献检索课教材就是百花齐放的结果。

山东理工大学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前15年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一度处于停课的边缘。但近15年来,在教务处的支持下,文献检索课从教学技术改革起步,由制作多媒体课件发展到制作教学网站,2004年进入山东省首批100门精品课程,2007年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得到10万元经费资助,成为全校2000余门课程中的佼佼者。

有了领导的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我们开始了实现成为全校必修课的努力。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向教务处申请修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终于获得批准。自2009年起,文献检索课由高年级调整到低年级,教学规模由3000人/年扩大到9000人/年,以100%的覆盖率超越了外语、计算机和高等数学等传统公共课,成为全校规模最大的公共必修课。

5年来,文献检索课教研室承受了巨大的教学压力,成功地取得了广大师生的信任:2011年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12月获得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4年1月获得山东省第2届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3月获得山东省第7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回顾近年来文献检索课的普及与提高之路,主要过程和体会如下:

1 文献检索课的生存在于改革

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改革,而且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改革,改革是文献检索课走向成功的阶梯。

1.1 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导改革

改革,首先从理念开始,文献检索课应该融入通识教育系列课程之中。通识教育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通识是指选择具有普遍价值的、通用的知识,要求各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文献检索课是教人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知识,传授的正是“具有普遍价值的、通用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时代特征明显的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安排在本科教育的前半段,本科教育的后半段主要安排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一直被安排在高年级授课,如果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1.2 从素质教育的方向入手改革

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通识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有30多年时间,但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更具针对性,它被认为是通识教育的灵魂。目前,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改革逐步升温,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和大学忽略人文知识教育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受前苏联的影响,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形成了一种“狭智教育”。我国高校现阶段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育过窄、文化陶冶过弱、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过强的弊病。文献检索课由图书馆开设,全面介绍各种文献,既不受任何学科专业限制,又起到了打通学科壁垒、突破专业界限的作用。

1.3 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入教育改革

信息素质又称信息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质。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在2009年的“美国信息素养宣传月”(National InformationLiteracy Awareness Month)的讲话中,要求教育部门和图书馆帮助人们提升信息素养。

西方的信息素质教育与我国的信息文献检索课几乎同时起步,发源地都是图书馆,所以两者在教育方向上有共同之处。随着西方信息素质教育的升温,也为我国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提供了许多经验借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扩大信息视野并承担时代责任。

2 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在于正确定位

任何学科门类都必须有生存的哲学基础,任何专业都必须有社会的需求空间,任何课程都必须有自己的时代定位。文献检索课最初依靠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定位于讲授图书馆的检索工具,因为检索工具不能外借,所以文献检索课拥有优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迅速走向电子化和公开化,传统文献检索课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在快速消失,文献检索课必须随着文献载体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重新定位才能继续生存。endprint

2.1 争取公共必修课

网络是一个充满学术信息的世界,也是一个高科技的教育和学习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取网络知识,可以捷足先登科技高峰,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可是,高校非常缺乏网络信息教育课程。

由于高校的培养方案将教学院系的课程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于是就为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留出了难得的机会和巨大的空间。我校文献检索课有着不错的校内口碑,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研室不失时机地将文献检索课由公共选修课改为公共必修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为学生勾画一幅“网络知识地图”,把网络资源当作存储知识的“外脑”。课程的口号是:掌握信息检索,拥有网络世界。

2.2 顺应教务处的课程改革

一些统计表明,大学生的迷茫和厌学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大学生厌学现象在普通高校比重点高校更加突出。

大学新生入学后学习动力普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新生不知前进方向,正是大学生厌学的起因,没有远大的志向就难以保持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责任就难以维持学习的热情。大学新生的兴趣向网络转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新生上网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迷失现象,导致了学习热情的下降和理想信念的动摇。

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导性课程,信息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也应该与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同步,用时代的燃料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2.3 结合教学院系的课程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课一直被安排在高年级上课。由于高校改革不断缩减教学时数,导致学院的专业课数量的萎缩和学时的减少,一些专业课教师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定额,将文献检索课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够有效回避与专业课的竞争。

如果将文献检索课由公共选修课改为公共必修课,就可以安排在低年级上课,而且是由教务处直接排课,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与专业课的冲突,也有利于文献检索课的改革。

2.4 做好改革的应对举措

我校教务处对于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有两点担心:一是国内缺乏全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先例;二是考虑到文献检索课师资力量不足,担心图书馆承受不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压力。

教学压力主要是授课学生数量翻番(由3000人/年猛增到9000人/年),特别是改革第一年,面临的是高年级和低年级重合上课,授课高峰曾达到12000人/年。而且要同时修订教材和教案等。

3 充分挖掘图书馆的教学潜力

文献检索课是高校图书馆唯一承担的正式课程,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文献检索课的生存与发展与图书馆在校内的地位息息相关。多年以来,文献检索课好比一棵梧桐树,留住了一批学历较高的人才。2003年,我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成功申报情报学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同时也提高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平台。

3.1 多种途径补充师资力量

文献检索课转型为公共必修课,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需要补充一定的师资。首先,馆领导带头站了出来;其次,对图书馆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进行试讲选拔;第三,积极引进了两名青年教师并聘请了一名学院教师;第四,借助情报学研究生的协助。尽管采取多种举措,教研室每个人都做到了全力以赴,个别老师的周教学工作量一度超过30个学时。最困难的时候,一名副馆长身患重病仍无人接课,不得不带病坚持上课,最后不到50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2 及时修订教材、更新课件

课程由高年级调到低年级,课程性质由公共选修课改为公共必修课,教学目标也由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改为指导大学新生上网获取知识。随着课程性质的改变和教学对象的转移,使用的教材也要从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上进行大幅度修改。我们在2005年版《信息检索新编教程》中减少了文献数据库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实用的文献资源和网上政策、新闻、数据、专利、网络工具和软件资源。意在通过引导新生关注权威信息资源,尽可能减少因缺乏信息评价能力而导致的网络迷失。新版教材改名为《实用网络信息检索》,2009年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于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太快,随后每年都对教材进行小篇幅的挖改。2012年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出版了《实用网络信息检索(第2版)》,该教材行销18个省,在2013年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为文科优秀教材。《实用网络信息检索(第3版)》计划于2014年8月出版。

3.3 充分发挥教学网站功能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实习过程要求较高。我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习的课时与讲课的课时的比例大约为2:1,实习虽然有助于缓解授课的紧张,却又增加了课后的作业批改工作量。如果能够通过教学网站的作业平台完成学生实习作业的自动化批改,无疑将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我们利用拥有硕士点的便利条件,指导研究生不断完善原有的作业平台。2009年增加了随机出题和自动阅卷的功能,同时把作业平台由教务处服务器转移到图书馆服务器上,让研究生负责教学网站的日常维护,保证了学生从早到晚多批次、大规模登录网站时能够正常运行。此后,又进一步设计了网站考试系统,新增了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网站链接,新增了研究生学习通道,大大减轻了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工作强度。由于学生能够即时看到自己的得分情况,也使得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3.4 用废旧机器建设机房

正常情况下11名教师同时在不同的教室给20多个班级授课。但是,课后的实习安排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学校的计算机房远较上课教室少得多。20多个班的800多名学生同时实习,需要800台联网计算机才能满足。学校网络中心虽然拥有几百台计算机,但是需要接待许多课程的网络教学,对于文献检索课大规模的学生实习,有时候难以应付。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在学校不提供经费的情况下,我们搜集了校内180多台废旧计算机,在图书馆内建成了两个文献检索课专用实习计算机房。这两个机房由学生管理,每天从早上8点开放到晚上10点,实习的学生按照老师们的安排分批分时到机房完成作业,不收取任何费用。endprint

4 及时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的精神,我们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了文献检索课由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共享课建设更应该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要求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大范围的教学。文献检索课多年形成了以校画圆的模式,在建设精品课阶段尚可维持,要建设共享课则必须走出多年形成的小堡垒和小圈子。

4.1 课程内容规范化

共享课的《申报工具教师使用手册》(《手册》)长达75页,是专门为课程负责人设计的,主要分为教学文件、基本资源和扩展资源三部分。共享课建设要求制定详尽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介绍、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实习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指南、教学要求、考评方式与标准、评价考核等。共享课的基本资源是指每个章节授课必须的教学录像、教学文稿、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作业习题、试题试卷等教学资源。基本资源要求全程教学录像(包括实习过程),其中课程负责人的录像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他教学资源只要求配备一套,如果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资源,那么把其他教学资源放在资源库中,需要时随时可以关联。共享课的拓展资源主要是指课后自学或完成作业、考试需要的教学网站资源,如:网上作业平台、网上考试系统、网上学习资源等。扩展资源没有数量要求,可以因课程不同而异,但是上述三项内容是必须具备的。

4.2 教学技术现代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着详细的技术标准,文献检索课要根据网络授课的特点,在网络技术上与时俱进,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

4.2.1 按照共享课技术要求拍摄教学录像

拍摄教学录像是升级共享课最大的技术难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外包给专业公司。限于经费困扰,我们否定了外包的简单做法,而是在多次观摩教育部网站的基础上,借用录像设备,借助研究生帮忙,反复实施现场拍摄,自学软件反复剪辑,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了全程录像视频。

4.2.2 按照共享课拓展资源要求完善作业平台

作业平台是大规模学生授课必须的支撑软件,教师布置和调整作业非常方便,学生课后登录平台完成作业后,软件自动提供分数,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可以重做。我们有着多年使用的作业平台,只需为共享课提供超链接。

4.2.3 按照共享课拓展资源要求改进考试系统

在作业平台软件的基础上,增加自动出卷和阅卷、班级学生管理、自选题批改和成绩评定导出功能,即可实现网络考试,能够减少阅卷强度、提升公正公开程度。

5 结语

5年来,对全校近5万名大学新生授课,对其中的逾千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反馈信息表明:针对新生“上课兴趣低、上网兴趣高、时间浪费多、知识收获少”的特点,采用“扩大视野、传授工具、优选信息、承担责任”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指导和规范大学新生网络行为的效果,有助于综合开发利用网络高科技学习平台。

调研问卷表明学生满意度较高。自动化2012级1班的A同学说:通过学习实用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不能整天只是玩游戏、看电影。那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材料2012级1班的B同学说:学习了文献检索课才发现,我以前所谓的上网真的就是没有目的的上网,就是聊QQ,看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查一些没有可信度的资料,仅仅会使用百度。广告2012级1班的C同学说:记得老师曾经说的话:“知识无极限,课时总是短,学习要终生,青春莫等闲。”真的很舍不得文献检索结课了。

督导组在2012年写给教育部的共享课推荐信中说:“《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我校普及率100%的公共基础课,授课人数达到9000人/年,校内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成果卓著”。我们的教学感悟是:秀才不用出门,网络贯通古今。检索何其重要,知识决定生存。人生非常短暂,贵在利用时间。凡事皆有答案,检索就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2号).2013年12月23日

2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教高(84)004号).1984

3 张楚廷.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4 陶佳,潘颖宜,沈慧.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模式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1(2):10-12

5 2014年春文科类产品目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申报工具教师使用手册.[2013-05-30].http:∥www.zlgc.org/zygxk/1.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品资源共享课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初步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发电厂水处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浅谈MOOC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制作流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建设研究
面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