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
(安徽三联学院 经济法政系,合肥 230001)
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见解和看法,归纳总结如下:一是制度因素。陈洛(2004)、张晓梅(2005)、窦鹏辉(2005)等学者都认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所主导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经济因素。张晓梅(2005)、温铁军(2006)等认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状况。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民自我投资开发的能力和力度;另一方面,农村仍延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民自我培养和自我开发意识的形成。三是农村的自然条件。陈洛(2004)认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四是社会因素。毛德智(2006)、瞿州莲(2005)认为,长期的封建思想对农村文化观念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相对落后的农村意识形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是人口因素。张晓梅(2005)、窦鹏辉(2005)认为,长期的人口政策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队伍的庞大,庞大的人口数量降低了人均各种资源占有和使用量。以上的研究围绕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阐述,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至此,笔者认为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的挖掘和探讨,首先,对以上影响因素的研究都局限在定性的角度,量化思考不足,说服力和论证力不强,不能清楚地说明某一影响因素对农村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因此该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就很难把握”[1];其次,前人的研究多是从客体方面寻找原因,注重外因分析,但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因才是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所以本文的研究将在着重分析内因的基础上分析外因发挥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同时避免惯有的思维定势和认识上的误差,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不仅从定性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还量化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并且从主次、内外的角度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设计相应的运行机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本文从3个维度:政府方面、农村劳动力方面、市场方面分析和总结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政府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通过相关制度、政策及行政方式影响或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方面,政府也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因为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也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在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和主导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为此,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增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并加强政策制定与政府治理,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制度因素、政策因素、行政管理因素三大方面。制度因素方面,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医疗保障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产生制度性障碍和制约;在政策因素方面,主要体现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其他相关扶持性政策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差强人意;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方法都会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农村劳动力是其自身投资开发的主体,并且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深受其自身投资意识和投资观念的影响。如农村家庭对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对于农业落后、农村贫困、农民贫穷根本原因的认识都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具有延期性,不少农村家庭缺乏长远眼光,从短期的成本收益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培训等的开支会成为家庭的一项重大负担,并且因教育培训而引起的机会成本会很大,而短期内从教育培训中获益很少甚至为零,因此囿于思想狭隘、观念落后的束缚,农村劳动力自我投资与开发的热情与积极性可想而知,并且其自身的因素属于内在因素,也决定了其他外在因素发挥作用的限度。
一方面,市场是通过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就业途径、就业方式来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表现在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滞后,而附近的乡镇企业在解决农民非农就业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就业的渠道要么是靠自谋出路,要么是靠亲戚朋友介绍这一传统落后的方式,从而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没有受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教育与培训,又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自觉意识不足,信息的接受和反应速度慢,致使现有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分散、小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无法促成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现状也就很难得到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也必然会受制于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安徽省的合肥、安庆、芜湖、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蚌埠8个地级市的16个乡镇,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786份,其中772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5%。问卷回收采取当面回收的方式,同时辅之以访谈法、观察法进行调查;并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样本中男性调查对象占56.8%,女性占43.2%;20岁及以下的占6.1%,20-40岁的占 39.9%,40-60岁的占36.2%,60岁及以上的占17.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0.3%,初中文化的占36.6%,高中文化的占29.4%,大专及以上的占13.7%。整个研究借用SPSS统计软件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
政府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行政管理因素3个方面来分析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2.1.1 制度因素
(1)农村户籍制度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约15%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户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约50%的人认为农村户籍对就业没有影响;35%的人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因此,农村户籍制度并不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安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有限。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的观点是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力下降了,原因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户籍制度改革速度很快,因此它已经不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了”[2]。
(2)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约55%的受访者拥有土地并自己耕种;约15%的人拥有土地但部分被当地政府征用;13%的人的土地被流转;17%的人没有土地。农村土地大量流转、征用,没有土地的大批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就业,直接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这必然会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并且,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流动的农村人口呈现以下特点:大多是青壮年、接受过较好的教育、拥有一种或多种技能,这些人口一旦流出,凡在流入地能获得比较好生存条件的,很少有人愿意重新回到流出地”[3]。尤其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多数会选择留在城市。如此,留在农村的人口仅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致使原本就稀缺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也因高素质人口的流出而变得严重不足。
图1 农村土地现状
(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未减轻农民医疗负担。60.4%的受访者坚持认为,他们生病后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政府只承担很小的一部分;约29.6%的人认为生病后自己要承担全部的医疗费用;仅有10%的人认为自己承担小部分费用,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医疗费用。调查结果显示: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实施虽有所突破,但其所发挥的作用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农村人力资源得不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始终没有办法解决医疗费用这一后顾之忧,更多的钱必须留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2.1.2 政策因素
(1)政府向农民提供的扶持政策效果差强人意。50.9%的受访者认为,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没有提供任何补贴和帮助。其他人则认为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些财政支持和知识技能培训政策支持,但尽管如此,农民对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并不是很满意,政府政策在此方面仅发挥了有限的扶持和促进作用,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的力度。
(2)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影响作用不大。近70%的受访者认为免费的义务教育并没有改善农村孩子的文化水平状况;约30%的人认为免费义务教育对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没有任何影响,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必须在师资、校舍、投入等方面继续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另外,受访者当中也有近20%的人认为免费义务教育使负担加重,因为虽然免去了学费,但其他的费用却加重了,如书本费、生活费、学前教育费用都有所增加。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并未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2.1.3 行政管理因素
(1)专门服务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缺位。约4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委派了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工作,但这其中也有35%的人认为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委派了专门的人员,但在服务中却根本不起作用;还有过半的人认为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远超前者的比例,在他们看来,专门服务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仍然缺位。
(2)技能培训及就业信息宣传和公开的力度不够。过半甚至达到55%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没注意到”“没看到”相关信息,这就表明当地政府并没有致力于切实改善自身的服务以真正地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在信息宣传和公开方面力度仍然不够,严重阻碍了信息传递;35%的人认为宣传的形式远比宣传的内容更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地政府在信息公开、信心宣传方面做的努力还很不尽人意,不免让当地群众有些失望。
(3)政府工作与基层联系不够密切。68.3%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应深入基层一线;65.6%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农民的利益,积极改善农民的现实状况;53.2%的人希望政府能转变工作方式,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工作态度和更高的工作效率去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44.1%的人希望能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和交流。一切都表明当地农民希望政府部门能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并且也希望政府能改进工作方式,以更务实、更亲民的态度,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图2 政府向农民提供的政策扶持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属于内部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外部因素作用的效果。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的重视、职业培训的参与度、人力资源投资意识。
2.2.1 学校教育已获得了相当的重视
大多数农民已然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80.1%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必须上大学或获得更进一步深造;12.5%的人认为有了高中文凭就够了;6.1%的人认为初中文化水平就够了;只有1.3%的人认为读书是无用的,没必要去读书。农民苦于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困境,因而希望孩子能获得更多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重视,也愿意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更多的投资。比如,受访者普遍认为,只要孩子愿意上大学,他们都会竭尽所能供他们去上大学。
2.2.2 技能培训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农民对参加技能培训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调查中,65%的受访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愿意参加技能培训;35%的人不愿参加技能培训,无论是否有条件;部分人认为技能培训有利于更好的就业,还有一部人选择“等等看看”的态度,他们倾向于选择有助于生存的技能培训,一旦有这样的技能培训,他们会立即有意识有目的地为自己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2.2.3 缺乏人力资源投资的意识
当问及缘何农民收入不理想时,36.1%的受访者认为是源于他们所居住的村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50.3%的人认为是缺乏资金支持;56.9%的人认为是缺乏知识与技术;14.8%的人认为是工作得还不够努力;27.7%的人认为是抚养孩子的负担过重;11.6%的人认为是其他的原因。因为缺乏资金,所以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且在短期内他们也无法迅速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回报,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各种培训只是花钱而已,因此只想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愿意去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农民知识愈加匮乏,生活愈加贫困。
市场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来源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乡镇企业、就业方式。
2.3.1 收入来源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单一
图3 农民找工作就业的方式
45.1%的受访者的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22%的受访者的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说明当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而非农业生产。在现有的条件下,即使改变农村土地的数量和产量,农业收入也不能维持其家庭生活开支,所以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就业以贴补家用。受访农民中有256位已失去土地,占总数的32%;持有土地的544位农民当中有354人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的,仅有190人会去零售自己的农产品,其中企业收购仅占3.7%。目前,农民大多数是仅持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其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这种分散的小型的农业生产,各自为战、势单力薄,加之农民自身思想保守、市场信息不灵,很难抗御自然和市场的风险。
2.3.2 乡镇企业解决农民就业能力有限
251位受访者认为附近的乡镇企业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302位受访者认为附近的乡镇企业能解决少量的就业,167位受访者认为附近的乡镇企业能解决大多数就业,比重各占 32.5%、39.1%和21.6%。根据数据显示:地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仅能吸收解决有限的就业,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以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使其在创业初期获得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表现出强劲有力的态势。但1995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地方乡镇企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减缓,吸纳劳动力成本提高,接收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日趋减少,“平均每年仅增加90多万人。目前,这种趋势仍在延续”[4]。
2.3.3 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
调查显示,农民靠自谋出路解决就业的占46.3%;通过外企到本地招聘解决就业的仅占3.1%。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农民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式仍是靠自谋出路,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当地招聘需求非常小,致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自由择业、就业的选择范围很受限。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大多数也只是从事农产品加工,而且是低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难理解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行为了。
政府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农村基层政府应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幸福”[5]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能力,求真务实地关心和解决“三农”问题;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特设专门机构、委派专业人员、划拨专项经费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公平、公正地维护农村劳动力各方面的利益。其次,加快制度创新建设,如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背后隐含的各种各样的福利、权利等因素,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别”;“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5]再次,加强政策扶持,建立真正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链,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6],促进教育公平,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县域内实行“小片区管理”和农村薄弱校实行“委托管理”的管理模式,推广“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帮扶模式。完善县域教师管理体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政策和模式。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主体,社会各界及各方面的努力都应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和加强农民进行自我培训与开发的意识,提高其人力资源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以物质上的丰富来促进意识上的转变,而且也只有促进农民增收才能确保农民有能力进行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因此,我们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加快建设农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微型企业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意识,强化农民人力资源投资的意识。通过组织多种培训和宣传,为农民引入新的观念和想法,改变其小农思想和小农意识,尤其要纠正农民在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正确引导农民从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幸福的长远视角,确立农村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的长期意识和现代观念,不断加大对自身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再次,通过投资和借助外部援助的方式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理顺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构建多种形式人才培养立交桥”[7],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能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首先,尽快建立适应市场取向的、各省内城乡统一的、有权威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搜寻与组织的劳动力市场,切实抓好劳动力供需信息搜寻的网络建设,并通过对全省城乡广泛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与需求预测,及时掌握其供求状况。同时,做好信息的整理、储存、交流、传播与咨询工作,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为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发挥城乡统一市场对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构建农产品市场管理平台。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产品产销一体的城乡互动的良性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实施和推行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市场,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与繁荣,来促进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再次,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发专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并加强组织和监管,规范中介行业,优化中介服务。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最终可以明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农村劳动力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中,城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元结构社会中的制度性障碍,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与农民两方也都因目前农村劳动力富余而未意识到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能力的不够,这就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从政府方面还是从农民自身方面都未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有力的推进。为此,各级政府应首先转变观念,强化管理,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扶持、平台构建、信息传递和公共服务等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基层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自身的服务和职能转变来促进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其次,关注农村内部力量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自身。“光靠政府的‘输血’是不够的,还需要特别关注农村劳动力自身‘造血’的功能。”[8]农民自身意识的转变和自我能力的提高才是解决自身出路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所在,也仅有如此,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再次,市场的基础性和功能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因此,应在政府各项制度的保障作用下,在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流动、利用和开发。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三大因素中,政府是主导,农村劳动力是主体,市场是基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影响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模式
[1]裴鸿卫,胡平波.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57-61.
[2]王文峰.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
[3]江苏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人才,2011(7):13-14.
[4]蒋秧生.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06(3):41-43.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6]专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EB/OL].(2013-12-05)[2014-5-2].http://www.zg3n.com.cn/newsdetail88087.html.
[7]福建省委九届十次会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EB/OL].(2013-12-03)[2014-05-02].http://www.fjedu.gov.cn/html/2013/12/03/388_139184.html.
[8]Aragon S R,Hatcher T(Eds.).Ethics and integrity in HRD:Case studie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J].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2013(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