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差异

2014-12-05 17:18李国泰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审美观身体运动

李 慧,李国泰

(重庆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044)

1 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

根据身体观的不同属性可将其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身体的自然属性即为生物身体观,身体的社会属性即为社会身体观,身体的精神属性即为审美身体观。其中,审美身体观是建立在生物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的变迁从而导致审美身体观的变化,它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是身体观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1]。自古以来,女性身体一直是倍受评论的对象,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女性身体审美观,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橱窗,在中西方文化的胚胎中孕育和生长,必然会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形成产生影响。

2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

2.1 中国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内在人格形象化、具体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儒家要求的“克己复礼”,佛家追求的“心空万物”, 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彰显出浓重的人格倾向。中国体育坚持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强调和谐的运动观,即通过身体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也会促进内在人格的升华,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其外显作用往往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意保健养生和健康长寿[2]。在此体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女性身体审美观注重女性内在的修养,精神的丰富和神韵的养成,对于美女的定位,也多从女性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上进行评价。容貌上虽也有考量,但从诸如《洛神赋》这样的诗词歌赋上对于美丽女子的刻画,“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可见其多以美好的事物作为所刻画女子的喻体,描绘的是女子由内至外所散发的魅力,反映的是女子行为修养上的真善美,暗含对女子道德品质的歌颂,旨在表现女子气质上的脱俗。这就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强调的内在美,人文美不谋而合。特别是在当今人造美女泛滥的时代,“气质美女”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之姿更胜一筹,占据新闻媒体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2.2 西方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

西方体育重竞技,好交流,多娱乐,在运动竞技中,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具有明确的规范制度和客观的评价体系,花落谁家的未卜结局诱发人类勤奋进取,赛场上也因此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技战术大比拼,给观众带来无限刺激,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3]。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复苏,表现在西方体育文化上则是更加注重个体参与运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发泄,他们认为体育竞赛是实现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其中无论是弥漫活力的躯体,还是高超的运动技能,皆能给予他们极大的情感冲击,实现前所未有的存在感[4]。西方体育文化这一系列的特征都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形成造成了影响。在运动效果上,她们偏好肌肉所带来的的曲线美,视觉上造成三维立体的效果;在运动方法上,除了拉伸躯体的柔韧性练习,她们也会适当地加入力量性练习,以此为其他方面的身体练习打好力量基础;在运动时间上,即使工作学习任务繁重,她们也会抽出时间参与运动,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运动思想上,她们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主要表现在对运动权的争取上,尤其是入奥申请。虽然女子申请进入奥运会经历了艰难漫长的时光,但是当女性运动思想在西方体育文化自由的土壤中开始萌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女性申请入奥的成功。不得不说富含竞争性、自主性、人本性和交流性的西方体育文化开启了女性运动权利意识,同时也为她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本文化的氛围,因此西方女性身体审美观更加趋向于开放性和外向性。

3 中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征差异分析

中西方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影响着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形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身体审美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也不得不提出,同为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具有着极强的交流属性,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某些方面会出现一些共鸣,表现在身体审美观上就是某一特征的突出与否。以下将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整体差异中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突出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3.1 中国体育文化影响下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征

3.1.1 柔弱美

中国四大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堪称中国女性形象的代表。虽姿容身段各有千秋,但终脱不去“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柔弱美。封建社会时期,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男性中社会地位最高的儒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谨遵“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的古训,主张“去武行文,废力尚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诸如蹴鞠这样废力劳体的活动开始被其他合于礼仪的“雅戏”来取代[5],而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真正的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琴棋书画,是她们娱己娱人的活动,婀娜多姿,娉娉婷婷的柔弱美将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体审美观表现的漓淋尽致。中国儒学作为中国的经典文化,无论其精华还是糟粕都还在影响着现在的国人,表现在女性身体审美观上“柔弱美”便是其一。

3.1.2 气质美

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威慑力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内容“仁、义、礼”更是以强有力的影响力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头脑中。而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的耳濡目染上诸如“悟道”、“澄悟天机”等意境。因此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注重对内涵、精神的追求,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以“阴阳五行说”为代表的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亦渗透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通过意识活动和肢体运动达到“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的目的,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升华[6]。虽中国古代女子的音容相貌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从考量她们真实的身姿形态,但是骚人墨客却将她们的形神风貌永久的留在了画卷中。欣赏中国的侍女图,乍一看每个女子的相貌都相差无几,但是神韵和气质却是截然不同的。她们或出尘脱俗,或冷凝如月,或人淡如菊,或英姿飒爽,或妖娆妩媚,或天真可爱……诗词歌赋中亦有对女子身形的描摹,且多以花草做喻,如《洛神赋》中如此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样的描写很难让人在脑中勾勒出一个女子的相貌,但是她的气质美却是不容忽视的。

3.1.3 静态美

养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武术中的“吐纳”就是将胸中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也就是人与自然的交换。这恰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甚至有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的说法。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养”在内不在外,以“自养”为主,所养之物与养志有关,力求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即对个体心性的一种磨合和个人品质的一种锻造[7]。中国女子含蓄内敛,有 “静若处子”一说。 中国儒学强调君子温文尔雅,淑女温婉娴静。诸如游春、烹茶、凭栏、横笛、舞鹤、揽照、吹箫、围棋这样的“雅戏”[5]方是符合她们身份的活动;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是不淑女的表现。所以女子的身体活动皆是以静态的、轻柔的活动为主,一切激烈的、动态性的活动她们是不参与的。曾经性格豪爽的少数民族儿女,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红妆女儿在大草原上纵马驰骋[8]。但是民族大融合之后,“汉文化”以不可抗拒的威慑力“汉化”了她们。至今,中国女子仍受其影响,她们多喜欢静态的伸展性的体育活动,如瑜伽、普拉提、舞蹈等。

3.2 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征

3.2.1 健壮美

斯巴达历来以重武轻文的特点闻名于世,包括女性都要接受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其中蕴含着优生学知识。强壮的母亲方能孕育健壮的后代,只有优生优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医学水平还很低的时代斯巴达人就已经明白,实属惊人。为达到这个目标,斯巴达政府要求7到18岁的女子都要参加国家规定的各项体育活动,以为做母亲和优生提供一个健康有力的身体[9]。进入现代,工业革命拉开了妇女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工作的序幕,她们必须承担起为家庭分忧的责任,她们必须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即使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也不是温室的花朵,网球场上经常能够看到她们的身影;现代社会,西方体育文化独立自主、开放刺激的特点被这个更加民主的社会大环境不断放大,女子不仅仅活跃在运动场所上,更是不断的挑战自我,健壮的身体是她们的必备武器,更是她们引以为豪的。

3.2.2 力量美

在希腊人眼中,弥漫着活力、肌肉隆起的躯体是对生命最好的盛赞。他们重视肌肉训练,认为最理想的人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能够展示身体之美是他们最大的荣耀,古希腊这种对力与美的追求为西方体育文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10]。马塞尔.罗埃特在《女子健美》一书中提到,肌肉表现了真正的美,而且肌肉形成的美不是短暂的,它可以摆脱年龄的限制,延续到生命的黄昏[5]。西方人对肌肉线条的欣赏不仅仅局限在男子身上,女子亦是如此。根据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适宜的力量训练不仅可以延缓人体肌肉萎缩的过程,保持肌肉弹性,增加肌肉对各关节稳定性的保护作用,减少或缓解各类疼痛,而且还为更好地从事其他形式的健身活动打下基础[12],而作为运动科学发源地的西方,她们在思想上对此是坚信不疑,在行动上更是落实到实处。

3.2.3 动态美

欧洲文化自形成之时起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得益于他们特殊的地理位置。欧洲海岸线漫长曲折,造就了他们敢于冒险和抗争的精神,他们利用天然港湾发展海洋贸易和运输,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智慧,形成开拓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个体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原则[11],这就决定了西方女子不像东方女子那样偏好静态的运动,她们热衷于变化多端的身体表现形式,西方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女子争取入奥的呐喊也是在这里发出,努力争取女性参与运动的权利,她们希望能够在赛场上奔跑、跳跃,展示女性外柔内刚的动态美。

4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女性身体审美观的正确抉择

不同的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也不一样。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女性身体审美观是各有千秋,大相径庭。但是文化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它既有“精华”,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正确方向;也有“糟粕”,阻碍社会发展,误导正确抉择。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对女性身体审美观既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也有错误的迷惑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女性身体审美观,应该对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扬弃。

4.1 取中华之正气,抑西方之人欲

中国体育文化对“养”和“气”这两个字很有讲究。“养”,简而言之,即为养生。养生讲究内心平静,无欲无求,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气”,即身体是由阴阳二气共同作用的,只有二者协调运作的时候,身体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即为天人合一。这两个字都强调内心的宁静,性格的平和,神韵的舒展。西方体育讲究的则是体格的健壮,力量的雄美,从外在上加以锻炼。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思潮复苏。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西方更加注重个体的感觉。商业文明造就的开放性和外向性被无限放大,探索未知,寻求刺激的欲望不断的膨胀,表现在女性身体审美观上则是对女性身体形态的过度关注,除此,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不是根据自身特点和科学的健身原理,而是为了彰显自 己的地位和身份,追求与众不同的时尚和特立独行的虚荣。面对以上种种不科学和不健康的女性身体审美思想,我们应该结合中国体育文化,在追求外在健美的同时也注重内心涵养的提升,形成一种内外兼修的美。

4.2 习西方之健力美,革中国之病弱美

进入21实际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尤以儒家之道为最,使中国女人难以摆脱传统体育文化的禁锢,因此,骨感美仍然是中国美女风向标,节食、吸脂的女人仍不在少数。面对如斯现状,中国女人理应向西方女人学习,勇敢地走进力量房,比例匀称的肌肉胜过松垮臃肿的赘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户外拓展,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验人生的不可预见性,享受生命的强健和厚重。“庭院深深深几许”也应关不住思想上的健力美,中国的发展不需要柔弱的病态之姿。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张卫平.当代女性体育锻炼促进的新视野——女性审美身体观对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2,(35):143-145.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5.

[3]赖云华,崔国文.论中西体育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9,(5):52-55.

[4]谢小英.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56-158.

[5]吴光远,黄亚玲.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61.

[6]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0-52.

[7]宋亨国,李瑜.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04,(2):41-43.

[8] 胡玖英.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8):73-77.

[9] 刘利群,黄敏.奥运历史上的女性书写[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

[10] 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20-1622.

[11] 郑国华.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314-317.

[12] 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7-217

猜你喜欢
审美观身体运动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我们的身体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身体力“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