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红
(吉林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全球教育理念正在迈向整合性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和“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新世纪伊始尤为彰显,这一教学理念的范式转折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推动着体育教育在多元化的渠道中寻求自我调整、发展和完善。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对此进行评估;如何解压学校体育一味追求运动成绩的“功利心”驱使力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客体”位置转变为“主体”身份,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体育教育工作者。鉴于上述难题无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的课程观加以解决,本文尝试挖掘传统儒家文化,辨析其中所蕴含的体育理念,期许寻找一些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儒家文化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成为一种主要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儒家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留有影响,儒家所提倡的为国家为社会而存在的大同精神与现代体育教学变革的思想不谋而合[1],首先,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其“和乐教育”思想观念、人的全面发展观、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以及独特的健康养身之道尤为彰显。在《说文解字》中,和的本字为龢,是和谐,和乐的意思,犹如音乐的完美和谐一般。和乐教育作为孔子的重要思想,与他的“和为贵”的理念无法分开,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原则,“和”也是孔子教育与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乐”源于孔子的“乐学”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即心情舒畅,学得愉快。在教学中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所处的“客体”位置转变为“主体”身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孔子的主张;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倡“和乐”是孔子的教学原则与育人的最高标准。
学校教育崇尚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究其根源可以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有所发现。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孔子完美无缺的人是什么样子。孔子告诉他“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勇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孔子视为完美的人的条件和素质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及育人的思想内涵为:礼、乐、知、能、健和行,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使学生从多维度健康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孔子极其强调礼的作用,将其置于首位。
在儒家文化传统中,道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崇尚修身为德,追求内圣外王的境界,将生命置于仁的高度[2],这也就是精神的高度,主张爱人、宽恕,直至为了达“仁”可以舍生[3]。这种文化追求对缓解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一味的“功利心”可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另外,儒家文化轻看物质而重视精神,作为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体育中就形成了轻看肉体锻炼,追求人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标准。对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不乏启示:即追求运动成绩远不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性修养。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庸”、“礼让”、“不为人知”形成了和谐统一,贵和持中的思想,这样的理念如果融入学校教育中,将有利于塑造积极和完美的体育精神,形成宽容和博爱的人文体育意境。
从儒家文化中,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能够解决目前在体育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呢?本文试图做一个思考和论证。孔子的“和乐教育”观,主张“惟无不师者, 乃复能天下师”、“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当仁, 不让于师”。由此,学校体育教学可以从注重外部条件转变为较多注重学生的内部因素,从教师“教授”发展为学生“要学”的一种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学生爱学并且乐于学习的氛围。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形成师生互动和谐的关系,采用“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与教师处于动态之中,教材与环境也是应时而变,不必拘泥,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成为信息能量的交换场域,不断有新鲜的元素汇入,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架构,而非固定不变的框框[4]。在这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一条思索和努力的趋向。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身体之“和”与心理之“和”。身体之“和”是指体育教学任务的确定要合理,符合在校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期和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相一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彻始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基本知识的获得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而合理,使体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现有身体的实际水平相吻合、相适应、相协调,切忌一味追求教学“硬件”的时髦潮流。心理之“和”是指师生间,生生间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心理默契而融合,愉快而喜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理解并明白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愿望,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认,教材的设计与方法和内容与学生的需要相互吻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同时,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能够形成乐于合作、彼此认同、共同追求的目标,由此而促进心里和谐的产生。在“和乐教育”的理念下,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一致的追求,力图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由于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难以解决,人们开始反思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清除学校体育一味地追求运动成绩的“功利心”,以及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合理的体育竞争意识,达到对体育人文意蕴的理解,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如何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体育理念有所契合引起人们的思考。儒家文化中礼、乐、知、能、健、行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设定,它提倡“中庸”、“礼让”、“不为人知”、“以厚德载物”和“仁”的修身的最高境界,这将会对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整合性的质的飞跃。
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发展的目标可视为由低到高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国家、社会、学校为追求良好的运动成绩而实施的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超负荷、超体能的被动地学习与训练;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自我主动要求取得竞赛成绩、增强自身体质的意识,这种体育教学理念目前可视为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主流;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层面为: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超越单纯的肉体锻炼,向往精神风范和高远的格调。追求运动成绩不再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重视学生的心性修养、贵和持中的体育精神,追求体育宽容、博爱的人文意蕴成为其核心内容。此最高层次的学校体育理念可以从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精神中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归向。
体育教学中渐进式和突变性是两个十分突出的争议话题,就目前而言,此问题依然没有定论[5]。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极富创造性的魅力,其发生使系统完成了不同层次间的跃迁,从而达到一种理想层次的界面。正如图所示,笔者已经阐释了体育理念层次结构突变式发展的规律,由内外因素产生渐变促使教学中突变的发生,由突变引发体育教学理念的提高。若能以突变理论为指导把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体育理念纳入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无疑不是一条出路,其根源在于试图将人文意蕴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摆脱体育教学的固有模式,而呈现建设性的模式,并通过融合内外因素从而推动最高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自组织的演化与生成。
就传统学校体育教学而言,其评价基于“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于一体,无法适应当今竞争意识的主流社会理念与思潮,相对于学生的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主体心智健全的关注更为突出,由此使得这一评价系统越发显得单薄和无力。
2.2.1 评价内容的不合理
学校体育教学依据学生所掌握的技术为评价标准,以此来评判学生的一切运动技术能力极其体质状况和身体素质,有失偏颇。由于在评价内容上无法体现全面、合理、科学与可行,这样的评价标准直接指向外显的技能掌握,对于学生“礼、乐、知、能、健、行”的发展方面没有反馈。再者,评价方法的维度单一,无法反映体育教学的整体情况和教学效果,表面的统一无法真实地反映体育教学的全部。
2.2.2 评价标准方向模糊不清
重视学生心性修养和贵和持中的体育精神,追求体育宽容、博爱的人文意蕴,这些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题中之义。但是受传统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依然是健康的身体,一定的技术技能,这些外显的指标统领着教学的一切工作,至于学生的道德与精神世界的健康与丰富,在教学中很难找到应有的地位,更逞论立意高远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关注技术动作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本文试着从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体育理念对现代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的角度出发,尝试着有新的评价体系的思路与努力方向被注入到原来的评价体系之中,使之得以丰富。
新的评价体系依然强调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体育品质与体育潜力的培养与塑造,这一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是扩展到课余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突出强调学生优良的体育品质和体育精神。
2.3.1 理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与终身体育的对接关系
目前在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基础教育本身不应是一种目的,而应该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础”[6],学校体育对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对于现代人而言,学校体育往往是其终身体育的前提和保证,良好的体育品质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的形成和固化,能够有力地促进人们日后离开学校的体育行为和态度。学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塑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其导向价值不容小觑。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运动技能与人文精神纵横交错连为一体,在这种协同作用下,主体自我构建的结果能够积极地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智能[7]的发展。使得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还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体育品质,养成博大人格,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追随体育宽容、博爱的人文意蕴。
2.3.2 淡薄功利,注重人文精神在体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分量
摆脱一味地以技术动作的掌握为唯一准绳和评判标准,将学生的体育观念与艺术、体育价值与道德以及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提到应有的地位。与儒家文化“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至上、修身为德的价值取向相互融合和贯通,既与现代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相互吻合,亦有益于体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丰富全面发展的内涵。
儒家文化在逐步演绎为全球整合性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它所呈现出的巨大的裹狭力不能视而不见,在多元化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在辨析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体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思想并尝试着填补和丰富现代体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继伯. 体育教育教学“儒”议[J]. 怀化学院学报,2004,4(23):150-152.
[2] 孙庆彬.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23):32-34.
[3] 张岱年. 方克立1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25.
[4]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IV,153.
[5] 邵桂华. 渐变与突变的整合:突变论的体育教学启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23):104-108.
[6] 杨启亮. 论基础教学中教学的准备性[J]. 教育研究,2001(7):21-29.
[7] R·J·斯腾伯格.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