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生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学校,浙江 乐清 325600)
篮球室内理论课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贯穿于小学至大学的体育教学之中。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是灌输式的,忽略了学生自然发展和生活的客观需求,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更忽略了“以生为本”实施教学。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单一枯燥,根本谈不上什么趣味性和自主性。学生出现了普遍的厌学现象。综观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明显地缺乏理论知识作铺垫。如何让学生精神饱满,开开心心,自觉主动地学习空洞的理论?如何让室内课变的生动有趣,为低年级学生所喜爱?带着这些疑问,我想我们何不采取些方法来合理的处理这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呢?
由于下雨的缘故,室外体育课只能在室内进行,无奈之下,笔者只好上头疼的室内课了吗?因为室内体育课的教材较少,如果单凭教材中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老师按照惯例,进行一次长知识讲座或者干脆改上文化课或者自习课,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悖于体育课要求,怎么办?何去何从,于是笔者决定上一节室内体育课,内容是篮球运动的简述。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打篮球,要是在平时,只要是晴天室外课,学生们积极地早早地在球场上了,一节课下来,他们个个汗流浃背,没有累的感觉,脸上露出的是微笑与满足,可见学生们是非常喜欢篮球运动的,但他们对篮球知识了解了多少,笔者一概不知,如果上室内篮球理论课学生会是什么反应?他们能像对待室外课那样认真、积极、疯狂吗?
走进教室打开课件,首先展示的是篮球起源的flash动画,对于本来不是太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顷刻被它吸引了,因为篮球运动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爱,这时笔者心中一阵欣喜。在这种氛围之中,笔者的情绪也被调动了,伴随着课件的展示,笔者开始准备讲述。
师:关于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技战术及比赛规则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呢?
生:不知道,大家齐声呐喊道。
师:没关系,那接下来这节课钟老师就给你们讲讲篮球理论,简单的篮球运动,好吗?
生:好啊,钟老师,为什么我们要上篮球理论课呢?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问得真好,篮球也需要理论来做铺垫的,我们唯有把篮球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技术。
生:是吗?那我们可要认真地学习理论知识,有个别学生自言自语着。
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开始有些坐不住了,不安分了,有的埋头在看课外书籍,有的做起了别的学科作业,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在相互交流着什么,唉,怎么办呢?
于是笔者马上停止讲述,改变教学方式,请了一位平时热爱篮球的学生上前和我配合进行演练,让学生们围坐成一圈,于是开始讲述,如:一对一,二对二的对抗演练,同时指名学生现场提问,老师及时解答,这个场面简直是太火爆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两个一组,三个一伙的,各抒己见的相互交流探讨着……这是双手胸前传球,这是体前变向运球,这是胯下运球,这个我知道的,两人之间,上掩护,传切,策应的配合。整个教室热闹急了,以至于下课铃响了都没有听见。笔者所担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此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老师成为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每个学生以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以利用角色的转换,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学知识。使他们能感受到室内理论课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平等、信任、双向情感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了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能使师生共享教学乐趣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节课笔者深受启发,教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不要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学生怎么难教,其实主要的问题在于老师的引导,这节课你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根据学生心理、认知、情感进行教学,在于老师在课前有没有备学生,有没有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最终涉及到老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的调控能力。课前虽说笔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细细回想起来,笔者可能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够细致,作为老师很惭愧,但庆幸地是自己最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老子有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笔者将以此来鞭策自己,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能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互助的,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课堂效果会更好。
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它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并能最大程度上展示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让学生产生由衷地赞叹和感叹,引起学生兴奋,热情等心理变化,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积极参与,体验与思考,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