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东,陈连朋,付 燕
阳光体育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缺位的文化思考
付 东1,陈连朋2,付 燕3
在我国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条件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当下,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途径。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阐述阳光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为提高和改善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可或缺性和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后,对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和阳光体育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的“缺位”现象进行了文化学反思。最后,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开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与建议。
阳光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西方体育;缺位;文化思考
阳光体育运动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联合提议发出的,并于2007年4月29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朝阳公园宣布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纵观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与实施以来,其为改善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所取得的成效毋庸置疑[1-4]。但其主要成绩却是由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导的运动项目所贡献的,而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是几乎难觅身影,助力甚微。这在我国以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条件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当下,是不相适应的。基于此,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走进校园,融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就必然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达标争优、强健体魄”。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特色、健身功能、趣味娱乐性也正好符合让广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运动带来快乐”的意图。阳光体育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传承拓宽平台,提供保障;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为阳光体育的开展提升内涵,增添活力,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了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以及与奥林匹克运动、域外时尚的流行体育对话后,不情愿地走入了一个不对等的文化发展图景中。原本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文化土壤发生了改变,进而也就在所难免的导致了其可持续发展与传承问题的出现。在此境遇下,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或者载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推广与宣传,以确保其发展的完整性与多样性。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以增强全国亿万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的重要活动。自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其开展的现实性、迫切性、权威性与可执行性得到了全国大、中、小学以及高职、技术院校的响应。也正因为它的现实意义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响应人数之多,正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走入校园,走进了青少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就进一步夯实了其发展的基础与传承的根基。”[5]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毋庸置疑的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最坚实的平台。
当前,我国阳光体育运动所开展的体育项目绝大多数是以速度、远度、高度以及胜负输赢为最终结果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虽然在锻炼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心肺耐力、速度爆发等身体素质,对改善学生的健康体质有着不可抹煞的作用,但除却“健身、塑身”等功能以外,对其所涵摄的“修身、养身”而言,却远不及我国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
华夏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共计有977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分布之广、项目之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56个民族过往的生活方式,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其尊崇自然、以人为本、修养身心的行为理念和价值取向,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令、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折射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而对于现代化的阳光体育运动而言,融入如此多元又饱含深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民族的“味道”,增进民族情感,还可以感受到不同于西方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文化理念与内涵。因此,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提升我国学校阳光体育的人文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也如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经历着“西学东渐”的冲击和“以西化中”的变革。在民族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境遇中,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挤压,使其无力反抗。“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抵制,一种抗争的话,那么从1927年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6]这种改造不是自发、自愿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不得已为之,于是在我国的各项体育事业发展中也就逐渐形成了西方体育“唯我独尊”、“独占鳌头”的不平衡态势。
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苏联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体育事业为了全面地实现与世界体育的接轨,逐渐促成了西方体育在我国各项体育事业中的主导地位。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教师所掌握的的运动技能,无不被西方体育项目所主宰。特别是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这种西方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一家独大”的现象更为严重。为了配合高考的需要和我国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的贯彻落实,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稳稳的扎住了“脚跟”,也基本形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因此,纵观西方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背景,也就必然形成了目前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仍主要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基础体操等7个西方常见体育项目为主的局面,而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处在了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除了体育课程内容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外,在响应阳光体育的号召下,大部分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长跑”、运动会等仍是以田径为主而进行的竞技体育活动,对于课外的体育协会或社团也是以课上的体育项目为主,少数会有武术、跆拳道、瑜伽等非西方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应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为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增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我国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各学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却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与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当国人以偏概全的发现一切传统的东西都是封建保守、落后愚昧的绊脚石,而西方文化确是先进、时尚,能给心灵体验带来新鲜与好奇的必需品时,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再神圣,不再光耀,取而代之,一种可怕的崇洋媚外的妩媚心态悄然滋生。对此,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就曾撰文指出,“清末民初到‘五四’、再到后来,骂自己的文化、骂自己的国家、轻贱自己的民族,一切都维西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7]在长期的“哈西”情结和自我“鄙视”的矛盾对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成就不尽如人意,而与西方体育并列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处于被冠以“土体育”,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尴尬局面。
正是国人这样的文化心态,使得本来就不是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自己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8]虽然当前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有武术、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与占据绝对优势的西方体育项目相比却是“黯然失色“[9]。
由此看出,在国民素质教育与身体健康教育并重的学校领域,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形式内容多样,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缺失”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争事实。
民族传统体育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缺失,与其历史发展的背景、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变迁、民众的媚外心态等有着重大关联。西方体育的“唯我独尊”是在许多国人都认为我们的文化到了“百事不如人”的境遇中传入的。中国从天朝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等救国图存变革的失败,进一步使国人看不到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在侥幸的期盼与不知所措的观望中,西方文化的快速渗透与强势涌入,使“体育”顺势在中国普及开来。随着西方传教士和教堂体育的“启蒙”,学校体育教学自然而然是大多数的西方“舶来品”。因此,不同背景下的两种文化发展态势,导致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一个以进步和发展为主题的20世纪里,产生了体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中国的置换,西方体育上位,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却成了陪衬。
虽然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内容极为丰富,在我国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代表性特征。但对于高校所开展的“量化体育”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不够严谨、细化,给身体评价测试与考核带来不便。此外,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普及性较差,对场地设施的要求较高,学校的专业师资相对较少,再加上学生对其认识的不全面等因素,也使得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开始被冷落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性没有成为高校阳光体育的主流,而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综合客观存在的现实与主观能动的不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缺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西方体育在我国普通高校所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对于民族文化的推广与弘扬,我们却不能袖手旁观,漠视不管。正如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学校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塑造成形的教育,而对于承载着中华56个民族情感与力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也是启蒙教育下一代的义务。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至今仍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因此,从发展和继承民族文化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出发,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应该对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烙印的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给予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提倡、选取有地域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另一方面,各学校要重视增设课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课上体育教学的互动,以提升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我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遇中借势上位,才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为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健康尽力,助推“少年强,则国强”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申玲.基础教育阶段“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30-132.
[2]高松山,路学锋.后奥动时期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07-112.
[3]倪伟,索红杰,徐海明,等.上海市大学生体育社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93-97.
[4]张洁,吴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上海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指标体育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6):83-85.
[5]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2):89-94.
[6]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7]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0.
[8]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10.
[9]于晓东.新中国60年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4):55-58.
Cultural Reflections on“Absence”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FU dong1,CHEN Lianpeng2,FU Yan3
(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2.School of P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3.School of PE,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China)
In China,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eing developing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to promot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nshine Sport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boosting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ampus.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social investigation,logical induction,etc.this paper set forth the necessity of which Sunshine Sports and traditional sports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 students in China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ester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Sunshine Sports,then carried out the cultural reflection on"Absence"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from both objective aspect and subjective aspect.Finally,the paper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nshine Sport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Western sports;absence;culture reflections
G 85
A
1005-0000(2014)02-182-03
2013-12-07;
2014-03-01;录用日期:2014-03-02
付 东(1971-),男,重庆万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1.成都体育学院后勤产业处,四川成都610041;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3.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