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2014-12-05 07:41宋忠良
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

宋忠良



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宋忠良

(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3)

目前,在高校扩招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选择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很多高校的通行做法,在新一轮课程教学中该举措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为研究体育教学理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意义;困境;对策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以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学生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某一运动项目,以固定的组织形式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探讨当前普通高校公共实施体育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可行性及困境,为完善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实施和绩效,从而为提高公共体育整体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

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班为教学单位的体育课教学,是按照体育运动规律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模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为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时间和形式上腾出更大的空间。因此高校实施引进和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是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

1.1 有利于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及活动形式采取教师集中辅导,学生分散练习的方式。在组织形式方面,把校内的体育竞赛当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上,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体育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运动健身的热情。锻炼身体不可能“一次完成”,更不能一劳永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对于大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1.2 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中,明确规定将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将课堂内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练习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提升自我健身能力。这些都是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合的。

1.3 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之需。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和创造体育知识的能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锻炼的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这种理念也符合和代表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1.4 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在课堂与课外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如基本技术学习、基本技术提高及基本战术的组织训练、课余比赛及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体育社团活动等等,可以让学生选择课内或课外的课程,以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与运动欲望,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解决学习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所以,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5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参与,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其养成良好体育态度及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6 促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要求体育教师自身在运动技术能力理论水平上必须不断提高,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上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育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注重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思想品质素质、精神境界、教育思想观念、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创新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困境分析

2.1 体育课程设置仍然具有传统体育课程特色

通过文献收集发现,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高校中,所设置的的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基本上没有多少改变,大多是三大球、乒羽网球和健美操等项目,项目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参加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也没有完全脱离固有传统的模式。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也不十分明显。同时,课外俱乐部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多,而且课余时间利用不充分。

2.2 经费来源途径单一

通过对文献分析可知当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学校拨款、社会赞助、自身创收和会员会费。在经费来源中,学校拨款占主要部分,会员收费和社会赞助费用较低。单一的经费来源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经费难以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需要。经费不足会使体育设施、体育师资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也会直接影响体育俱乐部模式在高校的教学质量。

2.3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场地设施不足

根据2004年教育部办法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为标准进行考察后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人均场馆器材数均低于国家的标准。特别是两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场馆数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室内标准体育场、网球场等活动场地都比较少。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一些高校有些项目由于缺乏场地设施导致无法开展。造成这一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末各高校的大量扩招,使在校生的数量大幅增多,但是学校对场地设施的投入却没有随之进一步加大,造成当前体育场馆设施少,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

2.4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活跃度不够

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同学每周只进行三次或不足三次体育锻炼,只有较少的同学可以坚持五次以上锻炼。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课堂与课余时间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课余竞赛及各种体育培训。导致学生活跃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本身的体育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过大等因素,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自由进行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

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3.1 正确认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理念

高校学校领导到体育部门领导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发展,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在我国,当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关键是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学主管部门是否能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得到各层次领导的重视,才能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场馆保证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3.2 加强宣传力度,拓宽经费来源途径

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在现有条件允许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济功能。尝试与学校周边社区开展合作,把学校的体育设施逐步向社区开放,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通过提供体育消费场所获得经费支持。鼓励体育俱乐部自主经营、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3.3 加强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

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应该进行分层管理,在不同学期内项目设置考虑内容的深度,将开设的所有项目分成不同等级,保证学生选择同一课程的不同深度,以利于其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善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学校大三大四没有开设课内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能够给这些学生群体提供运动处方,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1] 胡永红.扩招背景下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11(2):51—54.

[2] 汤显锋.浙江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3] 王国飞.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7):192—193.

[4] 张强.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3):177—178.

[5] 周威,周爱光,李敏卿.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81—84.

[6] 曾清华.试论体育俱乐部型教学的意义及其实施[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3):77-78.

The Predica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in the Public P.E. Class in 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o Solve it

SONG Zhong-lia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3, Hubei,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mplemen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of sports club teaching in the public PE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PE teaching theory,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ublic P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tegrated sports club, meaning,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工程大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研究》立项的阶段性成果;武汉工程大学高教所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编号:201311。

宋忠良(1982—),男,河南邓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