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蚕种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4-12-04 08:43周卫阳
江苏蚕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蚕种江苏生产

周卫阳

(江苏省蚕种所,无锡 214151)

蒋姝蕾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4000)

江苏是我国蚕茧的主产省之一,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居全国第三。江苏曾是蚕种生产大省,蚕种质量素有“铁种”之美誉;近些年来,江苏生蚕种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和蚕种生产数量都呈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蚕种场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十分落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因此江苏种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急需应对和解决。

1 江苏蚕种业现状

1.1 蚕桑生产情况

江苏是全国优质茧生产基,1995年全省桑园面积340万亩、发种约580万张、年产蚕茧17.57万吨。在经历了“蚕茧大战”后,到2000年桑田面积130万亩左右,发种量260万张左右,蚕茧产量约9.56万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又有较大幅度的下跌,2013年全省桑田面积85万亩,饲养蚕种155万张,生产蚕茧6.15万吨,蚕种生产涉及46个县(市、区),惠及40 余万户蚕农。目前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通、盐城、徐州、宿迁等地,其中南通、盐城两市桑园面积占全省70%,蚕种饲养量约占全省的83%,蚕茧产量占全省82%,海安、东台、如皋、射阳四个重点县(市)蚕茧产量占全省比重在70%以上。蚕茧与生丝的质量水平较高,全省80%的蚕茧可生产5A 以上高档生丝;蚕桑效益较高,据省蚕种所调查,近年来,全省亩桑效益在4 000元以上,重点蚕区亩桑收益在5 000元以上。东台、海安、如皋、射阳等县(市)出现了很多亩桑综合收入超7 000元的高产典型[1]。

1.2 蚕种生产情况

江苏蚕种生产和经营实行许可证证制度,蚕种价格由省物价局制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蚕种经营方式有了较大的改革,由“统购、包销”方式改变成“合同订购、以销定产”的市场竞争机制,蚕种生产主要是以“订单生产”经销模式[2],经营与结算由各蚕种经营单位进行分别结算。2010 起实行了省级蚕种储备制度,每年由省财政拿出300万元用于原种和一代杂交种储备。江苏蚕种质量虽然保持了较高水平(表2),但生产数量下降显著(表3),据省蚕种所统计,由于改制转产、结构性调整,城市化开发等到2013年全省真正从事蚕种生产单位有18家(含1 家三级原种生产),经营单位3 家(实际有证5 家);蚕种生产能力明显降2012年生产蚕种150万张左右、2013年120万张左右(这年受自然灾害较重),蚕种生产80%以上在蚕种场场内生产。

表1 江苏省近5年蚕种生产统计表

表2 2010—2014年江苏省蚕种质量情况(农业部抽检)

表3 2009—2013年江苏省蚕种生产统计表

2 江苏蚕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苏蚕种业一方面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的紧缺、政策扶持很少、环境污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蚕种产业内部是设施、设备陈旧、科技进步缓慢、机械化程度极低,微粒子疫病防治艰难等因素的长期困扰,江苏蚕种业表现为蚕种能力和水平明显下降,蚕种生产的衰弱比蚕桑生产更为明显,蚕种生产效率和效益低下,动摇了蚕种产业的基础,因此江苏蚕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2.1 管理体制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法制不完善影响蚕种业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江苏是蚕业生产主产省,但江苏蚕种业的法制化建设上相对滞后,长期以来蚕种业管理主要靠行业自处女地和内部管理。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法律依据不足,不能对行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的管理,近些年,江苏蚕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基础性建设没有政策扶持,蚕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缺乏严格的制度和经费,三级原种基地不稳固,一些种质资源有濒临流失或灭绝的危险,假冒伪劣蚕种坑农害农事件常有发生,蚕种生产和经营的仍存在无序竞争等,蚕种市场秩序亟待加强,与其他蚕业主产省相比蚕种法制建设落后(表4)。

表4 2013年蚕业主产省生产及立法情况

二是蚕种场内部缺少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蚕种生产单位内部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资金分配制度等缺少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蚕种生产标准建设相对置后,影响蚕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约着蚕种场向现代种业企业发展。

三是江苏蚕种业长期注重蚕种生产,忽视蚕种科技进步,轻视蚕种推广应用,没有“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的意识,蚕种生产单位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影响着蚕种业的稳定发展。

四是缺乏品牌的意识,蚕种生产单位虽然都有了自己的注册品牌,但是在知名品牌的打造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把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上来,种场缺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2.2 基础条件差严重威胁生产安全

江苏蚕种业长期政策投入很少,蚕生产单位由于经济效益较低,自身也无力投入,造成了全省蚕种生产单位的生产设施、备严重老化,蚕室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投资建设的,大都具有20多年的历史,许多蚕室年久失业修,有的已成危房;约有30%的桑园设施简陋,沟渠不配套,设施化程度很低,无法抵御各种自然灾害,遇到自然灾害,只能听蚕由命。蚕种生产的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很低,90%以上的工作仍然依靠人力,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大多数种场仍然停留在“加温靠煤炉、降温靠冰块、干活靠手工、丰收靠天帮”,蚕种生产的设施、设备的老化,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低下,使蚕种生产的工作率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很辛苦,无法抵御当前经常遭遇的极端异常气候环境。

2.3 蚕种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

江苏省蚕种生产单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蚕场经济效益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等较差等,蚕种生产技术队伍难以稳定,近20年蚕种场很少进入专技人员的;而专业技术人员跳槽改行,甚至是外出打工的现象很多,即使仍然在蚕种场从事蚕种技术工作的人员,很多是人心浮动,敬业精神大打折扣。而江苏省的蚕种专业培养、教育也出现了断档,高等院校因为学生“招不进来,分不出去”不得不停办停招,苏州大学已多年没有培养本科学生,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每年艰难招生蚕丝专业的学生20人左右,但实际从业人员极少,从事蚕种专业的人就更少。据省蚕种所统计2006年全省有33个蚕种生产单位,从事蚕种专业的技术人员608人,有职工3 264人;而2013年蚕种生产单位专业技术员171人,从事蚕种生产的职工1 032人,他们很多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事蚕种生产,从业人员年龄越来越大。蚕种生产的人才危机严重动摇江苏省蚕种业的人才基础,动摇了江苏蚕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4 蚕种业科技进步缓慢

一是蚕种生产技术落后。世纪九十年代前江苏前江苏的蚕种生产技术、设备、生产模式、管理水平一直是领先于蚕种生产,但本本世纪以来,蚕种生产的科技进步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很多生产技术反而落后于农村蚕种生产。二是生产模式落后,蚕业科学技术落后表现为劳动生产水平低,传统的养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蚕种生产发展要求,缺乏高效、省力的蚕种生产技术的配套体系;三是机械化落后,缺乏省力化栽桑、养蚕、制种用的机械,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目前仍然是一个特征十分典型的手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四是品种更新落后,江苏的蚕种品种方面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对第四代蚕品种进行了较大的更新,推广应用以菁松×皓月、春蕾×锡方、苏菊×明虎、苏镇×春光、黄海×苏春、871 ×872为代表的第五个新蚕品种[3],推广近20年,仍然为“新蚕品种”。在桑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推广上更是进步缓慢,特别春季应对晚霜危害以及应对桑疫病方面的选育和引进少见。

2.5 蚕生产市场风险较大

蚕种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种子,它具有生产超前、用途单一、季节性强、保鲜期短等特性,因为保鲜技术有限,蚕种的计划性必须很强,一季未用完的蚕种只能报废,无它用途。所以说蚕种业除了生产风险很大以外,市场风险也是很大。2013年江苏春季由于连续的晚霜危害,原本缺种结果造成蚕种库损8.72万张,市场变化较大,直接经济损失约410万元,蚕种生产风险较蚕桑生产风险大,与其它农作比更大(表5)。

表5 蚕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与相关农作物比较

2.6 环境污染严重和自然灾害频发

一方面,随着江苏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引进了大量的化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蚕桑生产、蚕种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经济损失严重。近些年来无论是春还是秋季,都有因环境污染面造成重大蚕种生产、蚕种生产的事故发生。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而蚕种生产带来的危害也是呈现常态化,近些年来主是春季的晚霜危害、大蚕期的高温闷湿、长时间干旱、长时间阴雨等极端性自然灾害。2005年春季,因环境污染造成的苏中部分蚕种场10~20%的蚕不结茧,直接经济损失200 余万元;秋季又发生自然灾害,全省蚕种生产减产近50%,直接经济损失1 300万元[4];据笔者统计2012年海安、天润两场因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造成一代种损失10.50万张蚕种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另外在通盐、淮安等原因蚕区也都受到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危害,极大的挤压了蚕种生产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江苏蚕种生产的安全。

2.7 家蚕微粒子疫病防治投入很大

家蚕微粒子疫病危害较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江苏蚕种产业遭受严重危害,损失十分惨痛。为了控制微粒子疫病,蚕种生产单位采用了既简单,又实用的桑叶消毒法,我省主要做法是桑叶全龄浸消的方法,有些单位全程水池浸渍消毒,有些单位小蚕期采用水池浸渍消毒,大蚕期采用树上叶面消毒,为此蚕种生产单位在微粒子疫病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有效的控制了微粒子疫病的危害,但耗费巨大的生产成本,对蚕种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笔者对2012、2013 统计,因微粒子疫病防治费用全省平均达3元/张。按此推算2012年仅生产蚕种防微一项全省要多花费500万元。另外,还有家蚕蝇蛆病、桑疫病、桑螟、桑尺蠖等桑树病虫也常对蚕种生产单位造成危害,部分种场呈流行暴发的趋势。

3 江苏蚕种业发展对策

要实现江苏蚕种业的可持续发,必须加快推进江苏蚕种业的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蚕种产业与贸工农协调发展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蚕种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蚕种产业向可控的设施化和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蚕种产业向专业化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蚕种产业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蚕种产业向多元化方向转型升级[5]。以应对蚕种生产风险,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3.1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蚕种业可持续发展

要保障江苏蚕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是基本保证,江苏是蚕业生产大省,应当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比较完善的地方法规,行业内部应当成立协会或各种有效组织,从蚕种的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蚕种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社会公益性项目等方面加以规范、保护和政策扶持。着力解决蚕种生产、经营、流通、蚕业系统内外无序竞争、行业经济效益低,保障蚕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江苏茧丝绸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蚕种生产

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标准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标志,代表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蚕种业生产标准化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很多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蚕种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蚕饲养、制种、保护、冷藏、检疫(验)、成品包装,桑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系列标准,组织实施蚕种标准化生产,建立蚕种生产全程质量预防监控体系,既保障蚕种生产质量,也加强蚕种生产者保护。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路径就是依靠研发、技术、管理、质量和文化,实现蚕桑资源利用最大化、生产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3.3 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基础性投入

蚕种业是蚕桑生产的基础,政府应重视对蚕种业的基础性投入,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强对蚕种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增加对三级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种资源保护、选育工作的财政扶持。省级政府及有关市县应当根据本辖区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蚕种业发展政策,加大基础性投入。根据现代蚕种业发展要求,完善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推动科技创新,制定科学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实施、财政专项补助、减免税费、良种补贴等方式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蚕种生产、品种创新和重大技术研究应用给予财政资金投入,逐步构建促进蚕种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保障蚕种业的稳定发展。

3.4 加快蚕种业科技进步应对蚕种生产风险

一是加快推进设施化、机械化建设,蚕种生产受土壤、温度、湿度、阳光等气象因素影响很大,遇到灾害性的天气,自身应对的能力极差,历来是“靠天养蚕”。综观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生产设施化和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普遍做法。针对我省土地资源少、劳动力紧张、劳动力成本高的特点,蚕种产业应把可控的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作为现代蚕种业发展的方向,来应对当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二是加快推进省力化蚕种生产技术和模式,从而实现蚕种生产的适度规模化,提高人均承担的饲养蚁量,提高蚕种生产的规模效益。三是加快推进蚕种品种的选育,在优化传统桑蚕品种选育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基因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强桑蚕品种的选育,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不断提高桑蚕品种抗病抗逆性,促进桑蚕品种的优质、高产、强健和蚕种繁育系数的提高。

3.5 建立蚕业风险分担调控保障体系

蚕种业是弱势中的弱势力产业,其生产是既有养殖业又有种植业,季节性很强、风险性很大,人们常说“养蚕靠天”,在蚕种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受环境和灾害天气的影响,另外微粒子疫病、各种病毒、细菌、桑树病虫害、农药、工业污染等都会给蚕种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政策保险,逐步建立蚕种业风险分担、调控、保障机制;在省级蚕种储备的基础上,重点市、县(市)也建立蚕种储备制度,降低蚕种生产风险,稳定蚕种收益,提高种场生产积极性,促使江苏蚕种业健康发展。

3.6 加快推进蚕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加快推进蚕种业的“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也就是推进新品种选育、蚕种生产和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建设。这是的现代化蚕种业的发展方向,也国家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蚕种生产单位应以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目标,逐步建立适合生产实际的现代化蚕种繁育体系。蚕种场应成为蚕种市场的主体,由单纯的蚕种生产,向两头延伸,即建立和加强新品种的研发团队和基地建设,不断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蚕品种;要加强蚕种的推广应用,蚕种场要改变传统的重生产轻经营思想,实现蚕种的良种良法,加强市竞争力。

3.7 加强资原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的蚕种生产就是栽桑-养蚕-制种,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蚕、桑许多副产物、土地、房屋、劳力、时间等很多资源的严重浪费。据测算,目前蚕桑等资源的利用率仅占其生物学产量的1-3%。江苏蚕种生产一般年生产两季,人与蚕室处于半年忙半年闲的状、蚕种场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蚕种场必须加强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强蚕、桑、土地、房屋和人力等资源综合利用,由资源粗放的经营方式向资源集约型的新模式方向转变。从蚕种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作为突破口,能较大幅度提高蚕种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蚕种业竞争力。各蚕种生产单位可以因地制宜,根据需要可以发展蚕产业、桑产业、深加工产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1]张坚勇.把握机遇,发展优势,加快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蚕种产业[J].江苏蚕业,2014,36(1):1-4.

[2]周成伟.关于蚕种经营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江苏蚕业,2005,27(1):36-38.

[3]周卫阳.江苏省第5 代蚕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蚕业,2011,32(2):45-48.

[4]周成伟.当前江苏蚕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蚕业,2007,29(4):42-44.

[5]周卫阳.试论江苏蚕桑产业转型升级[J].蚕桑通报,2011,42(3):9-11.

猜你喜欢
蚕种江苏生产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用旧的生产新的!
数读江苏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江苏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