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

2014-12-04 06:23磊,刘
财经论丛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资吸收能力技术水平

徐 磊,刘 怡

(1.四川外国语大学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2.四川外国语大学审计处,重庆 400031)

一、引 言

技术进步主要源于研发及国际技术溢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研发能力依然有限,通过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以获得国际技术溢出,进而促进技术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一直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然而,近年来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我国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又形成了特殊的新局面。UNCTAD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FDI流出量651亿美元,减少了5%,全球排名从2010年的第六位降至2011年的第九位。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FDI流入量增长了8%,达到124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UNCTAD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一直在最受欢迎东道国中排名首位,并表现出对FDI的最强吸引力。在当前我国“走出去”战略受阻,而对FDI依然最具吸收力的特殊背景下,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成了相关研究的热点。

“FDI技术溢出”一直倍受关注,众多学者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溢出,但对发展中国家的FDI技术溢出假设检验却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原因除了实证研究方法及样本选取差异外,更重要的在于以往大多的研究并未考虑东道国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为此,学者们转而从吸收能力角度分析FDI技术溢出。Griffith et al.(2004)发现吸收能力会影响TFP增长的收敛速度[1]。Kneller(2005)、Coe&Helpman(1995)和Keller(2002)认为出现分歧的原因在于吸收能力取决于技术溢出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距离[2][3][4]。Kneller& Steven(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国之间吸收能力的差异能较好地解释各国之间生产率的差异[5]。黄凌云等(2007)研究显示,东道国吸收能力提高能明显促进FDI技术溢出,当吸收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后,FDI技术溢出则开始减弱[6]。以上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性,为研究FDI技术溢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遗憾的是,由于实证研究结论仅限于所选样本成立,难以推理出吸收能力与FDI技术溢出的一般作用机理,而规范的理论研究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然而,目前有关吸收能力与FDI技术溢出关系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缺乏,且大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有鉴于此,本文借鉴Sawada(2005)的思想[7],构建两阶段古诺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旨在明晰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一般作用机理,以期为我国未来制定引资政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模型构建

其中,a>0,b>0,P为产品价格,YD、YF为内、外资企业的产量,Y为总产量。

假设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内资企业,故内资企业可通过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进行模仿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即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而外资企业不会对内资企业的低水平技术进行模仿,故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没有任何的溢出效应。内资企业为获取技术溢出需要支付固定费用g(包括雇员培训费用、新设备购置费、专利技术使用费等)。吸收技术溢出后,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外资企业的利润,故外资企业会采取措施来预防技术溢出的发生,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专利技术申请、技术人员重用、关键设备保护等,采取这些措施需要支付固定费用p。企业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c0为内资企业初始边际成本,即吸收溢出效应前的边际成本;cD为内资企业吸收溢出效应后的边际成本;cF为外资企业边际成本;由于外资企业技术水平高于内资企业,故c0>cF>0;zD和zF分别为内、外资企业不包含费用g和p的固定成本;s为技术溢出率,由g和p内生决定,且对∀g≥0和∀p≥0均有s(g,p)∈[0,1]。

假设技术溢出率s具有以下重要性质:(1)增加费用g,s提高,增加费用p,s降低;(2)无论费用g和p多大,s都不会增加到1以上,也不会降低到0以下;(3)给定费用p,s随着费用g的增加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给定费用g,s随着费用p的增加以递减的速度减小;(4)技术溢出率s的二阶交叉偏导均为负。

此外,技术溢出率s的初始条件为:(1)s(0,0)=0,即若内、外资企业都未支付费用时,不产生技术溢出;(2)若p>0,则s(0,p)=0,即若外资企业支付费用而内资企业未支付费用,也不产生技术溢出;(3)若g>0,则s(g,0)∈(0,1],即若内资企业支付费用而外资企业未支付费用,此时便会产生技术溢出。

引入技术溢出后,模型变为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内、外资企业为获取及预防技术溢出而进行费用g和p的决策;第二阶段,内、外资企业为利润最大化而进行产量的决策。

以主站为基础,无限扩展子站,管理控制子站的权限和功能。站群内各站点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创建方便快捷,保证信息的共享和安全。实现网站群的页面管理、信息管理、政务模块管理、栏目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日志管理、应用管理、站群管理等多种功能。

假设在某发展中国家仅存在内资及外资两个企业,生产同质的商品,市场需求函数为:

三、研究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一)第二阶段博弈的均衡解

根据市场需求函数(1)及企业的成本函数(2)-(4),我们可知内资企业利润函数为,外资企业利润函数为YF)]YF-cFYF-p-zF。对利润函数求一阶导并令其等于零,便能得到均衡解,内、外资企业的均衡利润分别为:

(二)第一阶段博弈的均衡解

在第一阶段的博弈中,每个企业通过对费用g和p的决策,从而使第二阶段各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费用g和p的决策决定着均衡技术溢出率s*,而且通过影响各企业的固定成本及内资企业的边际成本来决定各自最终的利润。

对(5)-(6)求一阶导并令其等于零,则有:

根据一阶条件(7)-(8),我们可得技术溢出率的均衡解:

根据Martin(2002)的研究[8],一阶条件(7)-(8)均衡解具有稳定性,需满足如下的条件:

由于费用g和p是战略替代的,故式(14)与(15)必须小于零。在上述(11)-(15)各式均满足

(三)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率的关系分析

由于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反映着其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故可采用技术水平来衡量吸收能力。我们定义吸收能力为ρ=1/c0,边际成本c0越小,内资企业技术水平越高,进而具有越高的吸收能力。在分析ρ与s*的关系之前,我们先对c0与s*的关系进行分析。

对一阶条件(7)-(8)进行一阶全微分,则有:

其中,下标c、g和p分别表示对c0、g和p求偏导。

对均衡技术溢出率s*=s(g*,p*)求全微分,且等式两边同时除以dc0,则有:

以上分析结果说明:(1)当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ρ低于门槛水平时,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ρ的提升,内资企业愿意为吸收溢出效应而支付更多的费用g,外资企业却降低预防溢出效应而支付的费用p,此时的均衡技术溢出率s*也会随之增大;(2)当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ρ超过门槛水平时,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ρ的提升,内资企业支付的费用g、外资企业支付的费用p以及均衡技术溢出率s*的变化方向都无法确定。

上述分析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1)当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未跨越门槛值时,由于内资企业技术水平过低,倾向于吸收技术溢出来提高技术水平。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技术溢出对其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故内资企业愿意为吸收技术溢出支付更多的费用。此外,随着吸收能力不断的提高,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技术模仿的空间会逐渐缩小,故外资企业无需增加费用来预防内资企业的技术模仿;(2)当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门槛值后,由于已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技术进步不仅可通过吸收技术溢出来实现,还可通过自身研发来实现,两者如何选择取决于成本的比较,故此时无法确定内、外资企业为获取或预防技术溢出而进行的费用决策,最终导致了均衡技术溢出效应变化方向的无法确定。

四、结 语

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古诺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低于门槛值时,均衡技术溢出率会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而递增,此时内资企业愿意为获取技术溢出效应支付更多的费用,而跨国公司却降低为预防技术溢出效应而支付费用;当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高于门槛值时,由于此时内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其不仅可以通过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模仿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故此时的均衡技术溢出率取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两者之间的权衡。

[1]Griffith R.,Redding S.,Reenen J.V.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4):883-895.

[2]Kneller R.Frontier Technology,Absorptive Capacity and Distance[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67(1):1-23.

[3]Coe D.T.,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

[4]Keller W.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1):120-142.

[5]Kneller R.,Stevens P.Frontier Technology and Absorptive Capacity:Evidence from OEC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6,68(1):1-21.

[6]黄凌云,范艳霞,刘夏明.基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7,(3):30-34.

[7]Sawada N.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U-niversity of Hawai'i,2005.

[8]Martin S.Advanced industrial econom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猜你喜欢
内资吸收能力技术水平
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台资或变“特殊内资”引解读
全国首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辽河化肥厂
内外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比较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天津:今年前两月引进内资项目1574个到位资金855.35亿元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揭示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钢管倒棱机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简介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