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淑娴**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京 210001)
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既是一种教育设施,也是一种课程资源。[1]儿童博物馆指为儿童设立的博物馆。它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欣赏、探究和体验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自主操作机会的场所。儿童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学校的学习空间。同时,儿童博物馆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它以博物意识为引领,为儿童广泛感知客观世界、人类文化从而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规律,提供了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它整合了幼儿园一切的空间和资源为儿童发展服务,是对园本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并与其相互促进成长。[2]
儿童博物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博物意识,这是一种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3]以此为基础,利用幼儿园现有环境与资源引导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可以共同建构幼儿园中的博物馆。以培养幼儿“博物意识”为目标的系列课程活动可以更好地提升园本课程的理念,实现对园本课程的深化、拓展,以及对园本课程的创新和突破,同时还可以整合园内外、国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新发展。另外,在博物意识引领下,幼儿园课程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系列专题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满足幼儿需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课程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通常能够形成动态的经验积累,博物意识逐步提升。总之,博物意识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新依据,而通过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可以实现幼儿博物意识的发展与提升。
“元宵”的话题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孩子们来说,吃元宵、玩花灯已算不得新鲜事了,可小小元宵里蕴含的趣味和学问不是简单吃就能品味的。作为“智慧之旅”课程中节庆活动的一个板块,元宵节系列活动具有丰富的课程意义,它秉承了激发问题探究的热情、研究有建设性的问题、享受探究的过程等教育理念,渗透了“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博物意识。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身份象征,让传统的节日文化富有生命力,烙下印记,需要我们岁岁年年,亲历一个又一个的传统节日,在节日的轮替中成长、成熟,不断进行文化的传承。
在广泛关注的意识引领下,在“元宵节”课程研究中,我们超越传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超越课堂教学,更新园本课程体系。在弘扬我国优秀的幼儿园节庆课程传统的同时,借鉴西方“高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强调“元宵节”系列专题活动多层次的综合性、整合性,把“元宵节”课程的重点放在对人类文化的广泛关注上,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广泛多样的事物、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幼儿感受和操作,感知客观世界,感知人类文化,从中获得广泛而多样的鲜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养成对周围事物“广泛关注”的意识。
具体而言,在“元宵节”活动的前期,师幼共同观看“元宵节”戏剧表演,直观感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传说和元宵节“团圆”的节庆意义;家园共同引导幼儿去广泛关注了解“元宵节”的历史和“元宵节”特有的庆贺方式(赏月、猜灯谜、吃元宵),多感官多通道体验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元宵节”前期对“元宵节”文化的广泛关注,点燃了幼儿、教师与家长高涨的深入探究热情,同时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和创意想象的空间。
西方学者威廉·司密斯早在1935年就指出真正的课程综合要求其学习情境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它必须考虑与学习者有关的问题;它必须关心学习者生活世界的主要层面;它必须激发学习者能动的和创造的行为”。[4]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前提和智力发展的源泉。因此,“元宵节”课程也应渗透深入细致观察生活世界的意识。在深入观察的意识引领下,我们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而适宜幼儿深入观察生活世界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敏锐的注意力和分类辨认的能力。
通过“元宵节”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我们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生活中的色彩”来获取制作“五彩元宵”经验的需要。为此,教师引导幼儿深入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即生活中可以食用的有色材料(水果、蔬菜、零食等),并多感官去细致观察,看一看它的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切开观察它的结构。在每一步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分辨出哪些食物是适合给元宵上色的,如有的食物出有色汁多、有的食物出有色汁少;这一食物的哪个部分是适宜上色的,如蔬菜中的芹菜,它的叶出绿汁少,它的茎出绿汁多;哪些食物加入面粉搓出的元宵的味道好等。在深入观察蔬菜、水果等材料和使用工具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以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孩子们进行了分组科学实验,有的根据蔬菜或水果的颜色进行分组,有的根据蔬菜、水果、果酱等材料的种类进行分组,有的根据使用工具的方法,如动手挤、压、用小刀切、用榨汁机榨等进行分组。这样,幼儿在“元宵节”活动中,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培养了“自然观察智能”——认识和分类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问题”是万事万物萌发的起源,是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开端,因此幼儿园课程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自发生成问题,并循着问题的线索去积极探究,从而使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更加持久、思维更加开阔,探究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各种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在积极探究的意识引领下,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创设充满支持、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五彩”元宵创意制作的学习环境,充分关注幼儿的需要、兴趣、天性、学习特点和规律,给他们提供参观、体验、动手操作的真实场景,让孩子们在操作体验、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中实现创造智慧的发展。
幼儿亲手做“五彩”元宵,从“被动”的吃变成了“主动”的探究,成了元宵节的主角,一样的元宵节由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在“五彩元宵”的制作过程中,幼儿充分享受着对自发生成问题的积极探究乐趣。这样“五彩元宵”的制作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制作”,而成为一次不断创新的探索,一种学习中的再加工。这样的制作方式是学习中的一种传递,幼儿在积极探究过程中饱含热情地实践着自己对问题答案的追寻。在此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幼儿运用摸、闻、看、听等多种感官通道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多种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学习品质是有效学习的必需,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静心欣赏”即是一种学习品质,它使幼儿能够兴味盎然、自然地神情专注、活动持久。同时,教育过程中静心欣赏也给了幼儿自主成长的空间。
在静心欣赏的意识引领下,“元宵节”节庆课程研究过程整合园内外、国内外的课程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呈现具有重要博物价值的“元宵节”事物、现象,供幼儿观察、操作和欣赏。同时,我们还努力为幼儿创设了舒适安宁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停留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在“元宵节”活动中静静倾听、欣赏,培养了幼儿专注投入的学习品质。
在分享品尝“五彩”元宵的欣赏过程中,幼儿可以静心欣赏自己和同伴制作的创意五彩元宵,静静等待着水煮的元宵煮熟浮到水面,猜测和寻找哪个元宵是自己制作的,别人的五彩元宵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孩子们细细品味着自己的探索成果,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将会专注主动地将一个个问题内化,其努力的价值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凝视中从容地收获不同的经验,并让这些经验不断生长、拓展、延续。
总之,以“博物意识”为引领的元宵节系列专题活动能够引导幼儿亲历真实有趣的课程活动,有助于幼儿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以培养幼儿“博物意识”为目标的系列课程活动由此能更好地提升园本课程的理念,并将各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升与明晰每一板块的课程内容的支撑观念、显现价值、实施路径,从而既实现园本课程的深化与拓展,又实现园本课程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陆艳.我园的“幼儿博物馆”[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11).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奕隆.论博物馆意识[J].中国博物馆,1992,(2).
[4]J.A.比因.课程综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