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诗化语言观的生成

2014-12-04 02:15:41任华东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诗化海德格尔诗性

■汪 浩 任华东

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称“单纯的符号”并非语言的本性,它“无非是语言的一个表层而已”[1](P42),“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Dichtung)”[2](P58)。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一种关于语言诗化本性的哲学思考悄然形成,这种观点认为语言与人的“感性生存在世”而非“思维”具有更亲近的关系,语言从本源上是“诗化”的而非“逻辑化”的,具有先验的“审美感性”特质和难以去除的“修辞”特征。“诗”在这里是一个“与‘理性或逻辑’相对”[3](P207)的哲学概念,因而反过来说,“诗化”也用以表达语言的“非理性化”、“非逻辑化”的本体性存在特征。无论是尼采所认为的“语言本身全然是修辞艺术的产物”[4](P20)、克罗齐的“语言即直觉”说、海德格尔的“语言乃存在之家”,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伽达默尔“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观点,尽管他们的致思路径殊途,却从不同方向切入了对“诗化”乃为语言本源的阐发中。这种观念的生成首先与现代西方围绕着“诗或艺术”所做的哲学、美学探讨有关。

一、“诗本体”观的出现与现代审美精神的形成

“诗”在19 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化史上大致有四种含义:第一是指有韵的“作为整体的文学”,一般认为始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括“抒情诗歌、史诗和戏剧(悲剧与喜剧)”三大文类。此种观念影响至今,如法国当代学者达维德·方丹的《诗学》,开篇即指出“诗学指文学的整个内部原理”[5](P2),其副标题为“文学形式通论”。第二是指狭义的“抒情诗歌”,如韦勒克所言:“大部分现代文学理论倾向于废弃‘诗与散文’两大类这种区分方法,而把想象性文学(Dichtung)区分为小说(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史诗)、戏剧(不管是用散文还是用韵文写的)和诗(主要指那些相当于古代的‘抒情诗’的作品)三类。”[6](P268)第三指“艺术”,主要始自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把学术分成“历史、诗、哲学”三种,人类认识能力与之相应也分成三种:记忆、想象和理智。“想象”及与想象相关的“情感”将“诗与艺术”联系在一起。在黑格尔看来,“是艺术的想象”[7](P11)而非“观念”使诗成其为诗。“因此,诗也可以不局限于某一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本来诗所特有的材料就是想象本身,而想象是一切艺术类型和艺术部门的共同基础。”[7](P13)“诗”的第四种含义是近代意大利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确立的,他认为人类原始文化在“玄学”、“经济”、“政治”、“物理”、“天文”等各个领域具有共同的“诗性特征”。以“诗性”为基本范畴,维柯建构起了一个对人类原始文化进行系统解读的理论体系。

从19 世纪初至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哲学、美学不单单将“诗性或诗化”看做文学、抒情诗、艺术、人类原始文化等某个领域的属性特征,而是进一步将其视为人类文化甚至世界的本源,“诗”以及对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的审美获得了某种“本体地位”。这种观点肇始于德国浪漫派美学,成熟于以尼采、克罗齐、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美学中。如浪漫派代表人物诺瓦利斯认为:“诗建立起一个美的人世——世界的家庭——普遍的美的家园。”[8](P29)张玉能认为,诗在诺瓦利斯那里“不再是一种无谓的创造,而是一种真正本原世界的创造,是人的自我生成”[9](P86)。再如,在海德格尔那里,诗(艺术)既具有方法论内涵,更具有本体论意义,以诗(艺术)为主的“审美”不但是进入“天、地、神、人”四方共舞世界的本真之途,而且只有在“诗意栖居”中,“四方世界”才能得以显现。“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是“现代本体论”与“人本主义”的合一,是一种更高级的人道主义。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20 世纪哲学、美学在德国浪漫派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或艺术”推向本体之境,审美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审美精神悄然形成并不断壮大。刘小枫认为,“审美精神是一种生存论和世界观的主张,它体现为对某种无条件的绝对感性的追寻”,进而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应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性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这种精神“是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那场现代性思想转折的果实”。[10](P1)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诗化语言观的生成,在我们看来首先可以视为“诗本体”观的出现与现代审美精神的诞生在语言哲学中的反映。

二、西方20 世纪语言意识的自觉与语言学转向

当“诗或艺术”被推向本体之境与西方20 世纪语言意识的自觉及语言学转向结合在一起时,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也慢慢生成。

伽达默尔声称:“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11](P588)西方哲学在现代完成了由“近代认识论”向“现代语言论”的转向。语言成为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这种思考在分析哲学那里,进一步强化了语言的逻辑性特征,而在具有人文倾向的哲学家那里,对语言的沉思在审美精神的感召下,逐渐导向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探讨,一种认为语言在本性上便是“诗性的”或“审美化”的观念逐渐形成。在这种语言观中,“诗化或审美化”不单单是原始语言、日常语言、诗歌语言或文学语言的经验属性特征,更是所有语言的“先验本性”。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在现代哲学中的本体地位,尤其是在欧陆哲学中,语言的诗化本性也常常成为世界的本源所在。对语言先天所具有的这种非理性的、非逻辑的诗化或审美化先验本性的哲学、美学探讨,便构成了现代诗化语言观的研究和传统,尼采、克罗齐、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美学家们即是这个传统中的代表性思想家。

在《古修辞学描述》中,尼采说:“语言本身全然是修辞艺术的产物……此为首要的方面,语言是修辞。”[4](P20)尼采以修辞中最具艺术手段的“比喻”为例认为“一切词语本身从来就都是比喻”[4](P20)。这意味着,“修辞”在尼采看来不单单是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且修辞所具有的诗性特征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当尼采认为“构造语言的人,并不感知事物或事件,而是体察飘忽而至的欲愿”[4](P20),并将此“欲愿”上升为意志哲学时,语言的修辞性诗化存在便具有了本体论的内涵。语言不但在本源处就具有修辞性,而且语言的修辞性也是意志本体的存在特征。

稍晚于尼采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将语言活动视为幻想、体现为形象的“高度激情的表现”,而非思维和逻辑的表达,他提出了“语言即直觉”说,认为“语言活动”与“诗的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彼此“互为同义语”。克罗齐所言的“直觉”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直觉”,而是与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相对的一种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心理机能及其相关的存在状态,审美直觉只是其中之一。这种心理机能在原始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甚至可以说原始人“天生是卓越的诗人”,诗“是人类的母语”。语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原始人的直觉及其表达密不可分,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成发展的历史。在克罗齐看来,“语言哲学与艺术哲学是一码事”[12](P193)。

与克罗齐从直觉角度切入对语言诗性的探讨不同,海德格尔从“存在(Sein)或大道(Ereignis)”出发认为“语言乃存在之家”,“语言之本质现身乃是作为道示的道说”[13](P253)。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本身即根本意义上的诗(Dichtung)”。Dichtung 在德语中除了表示“做诗”外还表示“创造”。海德格尔并非在文学意义上使用该词,而是将其理解为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一种“本源存在状态”。他一方面继承了德国浪漫派有关诗意栖居的“人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将这种人学思想转化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存在论或大道(Ereignis)学说”,即作为“创造”的诗乃是“大道(Ereignis)”的自行运作,也就是由“天、地、神、人”组成的“四重整体世界”的“环舞”。这种“环舞”“乃作为那种道说(Sage)而运作,而在此种道说中语言向我们允诺它的本质”[13](P189)。所谓“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指的就是这个作为“道说(Sage)”的“四重整体”“诗意世界的生成”,语言的诗化本性根源于“诗意世界的生成”。与尼采和克罗齐的学说相比,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带有更强的形而上学意味。人类有声符号语言的诗化特征来自于“形而上”的带有根本意义的、诗意四重世界的生成。它生生不息,却又无声无形,它既可以表现为人类所使用的符号语言,也可以呈现为万事万物顺其自身的无言的“自然生成”。这种自然生成是一种“大道之言”,很有点像中国道家所说的“天地之大言”,海德格尔用“寂静之音”来表述语言的这种存在。这种语言乃“聚集”,它把人与世界聚集在人的“感性”而非“认知”的诗意栖居中,作为认知符号的语言只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作为聚集,它首先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倾听”的。不会听,也就不会说。而在众多的说话中,唯有“诗人之说”最为本真。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经历了由前期的“逻辑语言观”向后期“语言游戏说”的转变。他说:“‘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14](P17)“游戏”意味着这样一种活动,一方面它存在某种规则,大家按照规则展开游戏,但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人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活动本身又都是对规则的突破,各个活动之间只存在某种“家族相似性”,不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游戏本身是开放性的,存在多种可能性,语言也是一样。一些基本的规则制约着每一个个体的言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勉强将所有的言说现象都冠之以“语言”,但每一个个体的具体言说又总是在或多或少地丰富着语言的基本规则,使得哪怕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使用中其意义总是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即“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14](P31)。他借用“游戏”这个概念及其所阐发的“家族相似性”理念,意在说明语言的本质只能存在于言说人的感性存在活动中,意义是在生存于世的人的感性活动中“生成的”,而非在闭目塞听的“思”中“现成存在”的。他说:“当我用语言来思想时,除了语言表达式以外并没有什么‘意义’呈现于我的心灵之中:语言自身就是思想的载体。”[14](P160)语言的本性首先与我们在场的“看”而非出场的“想”相关,并因此带有不可避免的感性特征。他因此说“我们的语言最初描述的乃是一副图画”[14](P280),我们对待语言的态度应该是“不要去想,而是去看”[14](P47)。因而,逻辑语言学家那种试图构造具有普遍性的“人工语言”,从而“使我们的语言的逻辑崇高化的倾向”是行不通的。他幽默地说:“把语言中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的使用方式的多样性,把词和句的种类的多样性,同逻辑学家们(包括《逻辑哲学论》的作者)所谈论的有关语言结构的东西进行比较,那是很有趣的。”[14](P18)同样,如果把“语言游戏说”与索绪尔的语言观比较一下也会很有趣。语言的本质在索绪尔那里是一个根据“差异”原则构建起来的封闭的“符号系统”,它为一个个“言说”行为提供规则,语言学要探讨的是作为整体的语言规则,而非一个个言说行为。而语言游戏说却相反,语言只能作为活动而存在,是“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离开了具体感性的言说活动,无所谓语言,无所谓意义。如果说索绪尔试图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研究和定义语言,那么后期维特根斯坦更倾向于用人文的情怀和诗性的方法来描述和阐释语言,他的《哲学研究》的言说风格带有明显的诗性色彩和修辞味道。

除了上述四位代表性学者之外,伽达默尔对“能理解的存在即语言”的阐述、苏珊·朗格对符号和情感关系的探讨等学说也从不同角度对语言的诗化本性做了深入探讨,这里不再赘述。

三、对西方传统“逻辑语言观”的批判

除了与围绕“诗或艺术”所做的哲学本体论之思及由此形成的哲学审美化趋向,语言意识的自觉及语言学转向等相关之外,19 世纪至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诗化语言观的生成还与对西方传统“逻辑语言观”的批判有深刻关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将西方传统语言观描述为“把λογοζ 作为命题收入眼帘”[15](P193)的语言观。在这种观念中,语法结构成了世界以及逻辑结构的反映,由此构成了“逻辑化语言观传统”,即德里达所谓的“言语中心主义”传统。在这个传统中,本质高于现象,言语压制文字,所指(概念)支配能指,思维统治感知,哲学是王,诗则是仆,逻辑化是语言的本性,而诗化则成为被驱逐的对象。海德格尔认为这种逻辑化语言观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思想的主流。其极端表现便是20 世纪初以罗素、弗雷格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主张要创立一种“人工语言”,以此消除由于语言的隐喻诗性特征所带来的模糊化等弊病。而所谓“把语法从逻辑中解放出来”就是要用植根于生存在世的话语,用“道说(Sage”)将语言从逻辑和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到语言的诗化本源,从理性和逻辑回到感性生存在世和诗性,从作为“所指”载体的“工具符号”回到作为肉身存在的、与人的感性在世不分的“能指本身”。由此,对西方传统逻辑语言观的批判也成为西方现代诗化语言观形成的历史根源之一。

其实,从更大范围看,在对西方传统逻辑语言观的批判中形成的“现代诗化语言观”是西方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有关“诗与哲”之争在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反映。它以近代“诗或艺术”地位的提升并最终获得与哲学的“平等”地位开始。例如维柯在评价自己的《新科学》第一卷《诗性的智慧》时说:“本卷从头到尾都将显示出:诗人们首先凭凡俗智慧感觉到的有多少,后来哲学家们凭玄奥智慧来理解的也就有多少,所以诗人们可以说就是人类的感官,而哲学家们就是人类的理智。”[16](P210)经过鲍姆加登首次提出设立《美学》这门学问,尤其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鉴赏判断”的系统阐释,以“诗或艺术”为对象的审美活动终于获得了与哲学一样的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诗的“本体”地位的生成,以至于形成一股包括哲学在内的现代审美文化思潮。诚如有学者言:“如果说在古希腊诗必须为自己与哲学具有同等价值而辩护,在近代诗需通过强调与哲学的不同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那么,在现代情况则完全不同,哲学不但要在科学面前为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辩护,而且还要向诗输诚,借用诗的语言和主题来武装自己。不是诗向哲学靠拢,而是哲学向诗靠拢。”[17](P37)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以及“诗化”具有了更广大的含义,即与哲学所倡导的“逻辑”、“理性”相对,成为一种高扬人的“感性存在”的“象征和代称”,成为一种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人类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之一。尽管“诗”的具体内涵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但在“文化传统”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层面上,以“诗”代称的对感性文化的张扬构成了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文化传统相对的另一极存在,而且有关语言在本性上是诗化的还是逻辑化的争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外,西方19 世纪中后期兴起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以及对现代工具理性主义的批判,也是现代诗化语言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限于篇幅,不拟展开。

四、结语

尽管自19 世纪初至20 世纪上半叶形成的现代西方诗化语言观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存在审美至上主义,形而上学甚至神秘主义、文化复古主义之嫌,但它对语言诗性本源的阐发不仅是应时而生,而且至今影响深远。回顾这个过程我们发现,受19 至20 世纪中叶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审美精神与艺术的萌生以及相伴生的对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的批判等因素的影响,尽管语言哲学家们切入语言本质问题思考的角度多有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差异中清理出一些相通的线索出来,即强调人的“感性生存在世”而非“思维或理性”与语言具有“更本源性”的关联。[18]无论尼采所主张的构造语言的人是“体察飘忽而至的欲愿”的个体,还是克罗齐的“语言即直觉”,海德格尔的“语言乃存在之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即游戏”等观点,他们思考的核心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对语言的本源与人的感性生存在世所具有的亲缘关系的深刻阐释。基于此,语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我们的“身体”、“非理性心理”、“生活”等感性存在密不可分,因而具有先验的“审美感性”特质和无法消除的“诗性修辞”特征。无论对于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语言哲学,还是对中国当代哲学、美学甚至诗学、文学创作都影响深远。例如作为“第三代诗”代表性诗人之一的于坚曾深受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拒绝隐喻”,回到“元隐喻”[19](P125)等诗学主张,创作了诸如《0 档案》这样极富原创却也备受争议的长诗。

[1](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任华东.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4](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古修辞学描述[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法)达维德·方丹.诗学[M].陈静,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9]张玉能.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美学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0]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4.

[1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M].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1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17]黄赞梅.“诗与哲学的古老争议”及其现代融合[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

[18]浦虹.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语言性“大地”[J].探索,2013,(9).

[19]于坚.拒绝隐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诗化海德格尔诗性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中华诗词(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00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40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12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