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
摘要:课程研发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生成是一个整体的延续,社会化自然自主兑换流转,操作课程的同时生成课程,生成的新课程又引领下一环节层面的课程实施,永无止境。创新是课程创新、实践是课程实践。国家管控物质商品经济是通过管控货币来实现,国家管控精神文化教育是通过管控课程来实现,传统课程概念限定了课程改革只是学校个别教学管理人员或专家教授的事,教师只是执行和使用,没有赋予教师自主对课堂课程内容、结构、进程的整合、研发、设计权,成为深化课改的瓶颈。本文从课程与文化、教育、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七个方面系统的探寻论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谋求深化课堂课程改革。
关键词:建立;新概念;谋划; 深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9-02
一、课程与文化
课程就是知识、技术等客观文化事物,反映在意识形态的内容、结构、进程及一般表达方式或呈现形式。用文本形式表现的叫文本课程或文件课程,像学生的学科课程(教材),文学作品(四大名著),卫星发射技术等用来交流传承的文化产品;用经验技能形式表现出的叫经验课程,像我们每个教师意识中习惯的、传统的课堂课程:(预习)复习——导入——讲授——练习——作业,及其他社会职业者的技能、工艺技术、知识组织结构图式等等。经验课程的生成水平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决定人的能力发展高度。当然,经验课程通过整理编辑,也可以文本化,变成文本课程;文本课程引领课程实践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生成人的经验课程。文本课程的储蓄水平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富有程度,决定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二、课程与教育
课程规划设计出了课堂教育的理想培养目标和标准,即课程计划或课程标准;新教材依照课标设计出了课堂上学科教学的培养内容,即学科课程,包括教学大纲和相关的课程资料等在内统称校外文本类课程资源,是教育得于顺利开展基础和前提。
校外研发规划的教育文本课程引领校内教育课程的研修设计,规定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方向和目标,课堂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成学生和教师主体经验的真实课程,才真正成为支持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才力资源,实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在教育的现实层面上,校外课标和教材的改革,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设计与修订,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和课程生成却相差甚远。
三、课程与学校
课程原本的含义是专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进入课改后,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课程总和包括:国家课程(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大类课程。
在课程系统循环中,校外的文本课程不断的影响、作用于校内的课程设置,决定课程成就的关键是校内的课堂课程,它也不断的反作用,影响校外的文本课程不断改进和修订,只是历程必较缓慢、周期较长。但在学校内部的课堂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之间,教师上一节的课程教学得失,对下一节课程教学的影响作用就十分明显,就得到最快捷的调整和修正、比较灵活及时。这两个大小课程系统循环周而复始,永无终止的进行着。
四、课程与课堂
课堂课程就是在实际的课堂上,依据课堂三要素相互影响作用的原理,教师教什么,用什么方式去教,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学,其基本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进程怎样,课堂遵循的原则和原理有哪些,怎样去评价、组织、管理等内容与课堂要素组成的大教学文化范型,即课堂课程。但在课程的原概念中找不到,课程专家也没有作特别解释,所以课改实践中出现的课堂课程改革:如魏书生的三环六步语文课堂课程教学、杜郎口课堂课程育人模式改革、洋思课堂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等却没有那么幸运,受到课程专家与cctv的重视,一直处在民间层面,这可能是原有课程概念束缚的缘由。
五、课程与教师
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操作课程的营销导购艺术、课堂角色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要把教材弄懂弄通,课堂上我讲你听,你问我答,我出题你会做题就行,学生只要记住内容,能考试就行。而在新的课堂课程中,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主要是用情境传道去唤醒学生的情感,通过授业指导去培育学生的能力,用探究整合去引导学生的生成,通过展示分享去鼓舞学生的信心,用实践磨砺去修炼养成学生的智慧。教学的责任和功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更精彩的是唤醒、引导、鼓舞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去发现,去评价,去思考,去选择,去创新,去积累。自信地去自主设计自己,自主磨砺自己,自主发展自己,成就亮丽人生。
六、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简单的讲就是意识与实践;理论与操作;设计与实施的关系。是操作课程与生成课程同时发生的统一体,教学的过程也是课程生成的过程,相互依存,影响与促进,不能分离也分不开。这不是说离开课程就不能教学,而是说没有课程的教学不是课堂教学,是广义的教学如:师带徒,父教子。既便如此,也存在着师父经验课程的引领与新的课程生成两个方面的整体统一。
七、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教育对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学生的自主意识、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主要是在课堂课程中生成和改进的,学生的素质水平也主要来自课堂课程内容、结构、进程质量的生成水平。
课程改革的瓶颈是由于在传统的课程意识或课程概念中,把课程的研发,设计限定在几个课程专家,学校课程管理人员手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只有使用和操作的权利。因而,校外的文本课程不管怎么研发改革,校内的课程不管怎么整合设置,到了教师手中,在一节课中,只是一个课题,进入课堂课程只能算作课程的内容,它的结构和进程怎么安排,怎么操作和实施缺乏操作层面的共性、规律的课程理论引领和指导。
如果能真正建立起新的课程理念意识,以实现素质教育总体目标任务为背景,探寻实际的学校课堂课程、教学文化内容、结构、进程的共性特征,揭示其客观规律的系统理论,一定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操作课程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引领。在这方面,《新五环大教学课堂课程论》做了比较系统的探索,为正在准备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升级转型、修炼和提升课堂教学实践创新艺术,寻求系统理论支持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带来了启迪、借鉴和帮助。也希望同志们的不断加盟、参与、批评、指正、完善和发展,生成课堂课程新的教育科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梦想早日成真,增砖添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