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 “读”具匠心

2014-12-03 17:30季莉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排比句翠鸟范读

季莉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学生们只是有口无心地“和尚念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片段一】读到脸上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老师先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将学生引进一个风景如画、悠闲自在的乡村世界。

师:同学们,明亮的眼睛读书字字入眼,看进眼、记心间、传情歌,我们读书要读出味道,就得把书读到脸上——就是读书时要有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大家读读试试。

师漫步学生座位行间,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捕捉读书时的信息,并适当地给予辅导。

师:把你们的眼睛看过来,看看小邵同学,他在读书的时候,情感不仅在他的脸上,而且他的小脑袋也有表现,大家看他读书,看到了什么?

小邵读书。

师:我完全沉醉了,仿佛真正来到了那美妙的世界,你们呢?

生:我看到了他的小脑袋有节奏地晃动着呢。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我们也来试试,把书读到脸上来。

同学们有声有色地投入了朗读。

【反思】

指导朗读的首要环节就是感受语言形象,而读到脸上正是借助表情动作,将文本符号形象化,透过文字符号走进课文描绘的情景。

【片段二】读出动态

还是《清平乐·村居》,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时,仿佛听到翁(媪)对媪(翁)说:“______________。”

生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老头子,来喝点小酒。你瞧咱家现在日子虽苦了些,但什么都不缺呀!”

生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对呀,老伴,我现在很知足呀,你瞧咱家的三个儿子真勤快啊!”

师:确实如此,你瞧,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连小儿子也没闲着——溪头卧剥莲蓬。(教师顺势引读下阕)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看看咱家的三个儿子多有出息,真像你。

师:是啊!儿子自然像爸爸!所以这媪真会夸老伴儿。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你今天买的这五只鸡真好,中儿编的一只鸡笼可能不够,你也去帮忙吧!

师:这话挺实在,没忘了干活,相信他们的吴音里互相夸赞也有这样的话,真应了那一句话:白头偕老。此情此景,老师想起了一首歌——《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

生:聊。

师:所以,(唱)慢慢地聊。那就快把这些感受再带到诗句中读吧!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反思】

语言文字是静态的,反复读那些静而无味的文字只能让学生感觉味如嚼蜡,所以必须在语言文字与学生感受间架起一座桥梁。上述片段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补白填话,通过想象,学生不仅读出了翁媪相亲相爱的浓浓真情,表达也丰富多彩,静态的字词瞬间变成了动感十足的温馨画面,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受益良多。

【片段三】读出层次

师(出示《翠鸟》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第一段?

生读,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一字不差,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提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看到翠鸟一样?——大家都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的词语做个记号。

生边读边画,老师巡视指导,不时提醒:“有人画了‘翠绿色,有人找到‘赤褐色……”学生自由读完后,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读,读得大有进步。

师:这次听他读,我感觉真的看到了翠鸟。为什么呢?因为他把表示翠鸟颜色、身体特征的词语读得特别清晰、响亮,比如“红色的”“又尖又长”。谁能赛过他?

接着又有两位同学读,一个比一个好。

师:你们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不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可以感受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

学生又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老师指名读,又做了范读。老师的范读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最后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是不是有人会背了呢?(有几人举手,表示会背)

读熟了,会背了,今后写小动物的外形就不用愁了。(板书:外形)

【反思】

现今阅读课中朗读最大的弊病就是层次不清,多读而少得。虽然读得花哨,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样样俱全,但只有安排却没要求,形式主义十分严重。上述片段的朗读指导由易到难,层次清晰。我们可以将片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步,保底工程: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老师寄予感情真挚、富有魔力的激励:“很了不起!”第二步,读出味道:抓住关键词读出翠鸟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写动物外形的知识——抓住特点,突显喜爱。第三步,内化积累:这么优美生动的文字怎能不把它背下来呢?有了上面两步的铺垫,背诵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学生吸收内化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片段四】读出表达方法

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endprint

在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时,他曾这样教学:

师生轮读三个排比分句,老师读每一个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不但景色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多次美美地读。

师: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师: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生:齐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句,逐渐增强语气,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在体会烘托的表达方法时,这样教学: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句话重点强调了什么?听老师的两种读法。

第一种:老师先用赞叹的语调读,突出大海和西湖的美。

第二种:用轻缓的语气读大海和西湖的句子,然后强调“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生:我觉得第二种读法比较好,因为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说得真好!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文本为依托,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体验的基础上,读出真情。叶老提到的“驾驭文字”就是要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上述片段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学排比的手法时,我们可能会直接提问,而李老师另辟蹊径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更直白清晰地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而衬托手法直接朗读对比,一下就能明晰,少了繁缛复杂的空洞提问,效果颇佳。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训练的唯一途径,但朗读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有效的朗读教学,既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又使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排比句翠鸟范读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翠鸟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排比句
翠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奇妙的排比句
家长切莫学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