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平常常的商业作家——悼念挚友朱敏慎

2014-12-03 01:43:48文/徐
上海商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百营业员脑海

文/徐 林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朱敏慎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他的离开,我很悲痛,夜里做梦常常看到他的身影。白天他的音容笑貌也时不时会在我脑海闪现。

我俩早在1965年就认识了。那年俩人都被上海作协选去参加上海首届创作讲习班。来自各条战线的十来个小青年,自带铺盖卷,在巨鹿路作协礼堂的讲台上打地铺。大家打闹玩嬉,他却苟于言笑,成天揣着个小本子,记呀写的不空闲。很快,他的一篇小说《北京时间》在《萌芽》杂志发表了。他当时是中百一店手表文具柜台的营业员,小说写的就是他们这些营业员如何听党的话,搞好顾客服务的故事。这在班里引起轰动,尤其是小说的题目,取得好,形象生动紧扣主题,辅导老师欧阳文彬也大加称赞,而朱敏慎只是淡淡地笑笑,重复着一句:“没什么,写的都是店里的事。”说话时的这一幕,至今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俩成了好朋友,过往密切。知道他学徒出身,坚持读夜校,做事踏踏实实,有了成绩从不张扬,同事喜欢他,领导器重他,后来担任了商场副经理,最后成了一百股份的总经济师,其间又在《上海商报》及《市场艺术》杂志当了几年老总。他成了上海作协会员后,尽管他在单位工作繁忙,但他对写作非常热忱勤奋,遇到什么事,或者有了什么感悟,乃至童年某情趣在脑海闪过,都会掏出小本子,赶快记下来,熟悉他的朋友称赞他是只蜜蜂,在生活的花丛里勤奋采蜜。他利用早起晚睡挤出的时间,写了《三个同龄的女人》、《零点》两部长篇,一部《经理室的空座位》电影,以及四部中篇,还有《涌动的南京路》等几本散文随笔。值得一提的,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他商店里的生活,作品人物也几乎都是他的小兄弟小姐妹。他的作品一概是白描手法,用最简约的文字刻划人物描写故事。由于这些全来自他熟悉的生活,所以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生动,人物鲜活,读者爱读,特别赢得商业战线干部职工的热烈追捧。

假如说朴实无华是他的作品风格,而他的为人也同他的作品一样,平平常常,实实在在,保持着低调。他对别人宽容,而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例如他分了房子,需要装个晒衣裳架子,我想当时只要他开开口,单位里肯定很快就会为他弄得妥妥帖帖,可他却叫我给他想办法,我说中百一店做这个活也没人啦,他说让单位做不好,我只好请了我的同事,从杨树浦赶到徐汇区帮他搞;还如几个文友写的文章,想在他管的商报里发表,他都连连摇手:“请把稿子直接寄给编辑部。”我们都说他死脑筋,他照例淡淡一笑:“死脑筋好!”

他本来还可以多写点作品,因为在他小本子里已经有两部长篇提纲,而脑子里还有一部长篇也已酝酿成熟,但他退休以后,他完成了一部商业战线改革的长篇后,百联集团就请他去编写上海百货业志和中百一店一本群英谱,他二话没说,丢下手中的长篇,就到集团去上班了。他感到他今天的荣誉,全靠单位的培养,能为自己的单位写点什么,心里充满着愉悦。最后他的老慢支毛病日趋严重,还坚持一周去几次上班。后来一走路就气喘,店里用车子接他到店的地下室,再改乘轮椅,上电梯到办公室。写到这里,我还要说一件朋友中都熟知的事,那就是他随身带着一副蓝色袖套,上班干活时就套在膀子上。这也许是他当年当营业员时养成的习惯,后来即使他当了商报老总或是集团总经济师,上班第一件事,还是把袖套套上。他感到膀子上套上袖套,就能实实在在干活了。而且干起来特别利索顺畅。就这样,他也许已记不清自己在工作中究竟用坏了多少副袖套。可见,他这辈子来到这个世上,是干实事的,而不是图虚名的。他的作品虽然显得平平常常,却反映了他的开创性,从商业这个独特视角进行文艺创作,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他的为人朴实、低调、宽厚待人、严于律己,让人永远忘记不了。

猜你喜欢
中百营业员脑海
刘家瑞:像一道闪电
密码是多少
Parcourez la Chine avec des notions de chinois
北京中百优广告有限公司
商业文化(2016年35期)2016-02-06 07:01:36
中百集团上半年净利润暴跌近八成
中国连锁(2015年8期)2015-05-30 10:48:04
我的歌声里
视野(2014年11期)2014-05-19 13:19:47
规定
读者(2009年8期)2009-06-24 09:08:57
市场销售统计
中国化妆品(2009年4期)2009-05-11 02:05:46
规定
领导文萃(2009年21期)2009-01-26 06:59:10
意林(2006年1期)2006-05-14 14: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