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加坡语文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2014-12-03 10:58滕晓青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华文母语新加坡

滕晓青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山东 济南 250100)

一、课程标准分析的意义及目的

中国的普通高中教育是衔接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制三年。其中,语文课作为母语课,成为贯穿高中学习始终的必修科目。也是中国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即高考)的必考科目,语文考试成绩也是大学考察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对语文的不同期待,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而建立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3年制定并推出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新加坡的大学先修班教育是指两年的初级学院课程或三年高中课程。其中,华文课程作为华族学生的母语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与中国大陆相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在知识爆炸时代的各种挑战,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新加坡教育部于2006年推出了《大学先修班课程标准华文及华文与文学》,对各个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测试和评价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建议。

新、中两国教育部针对大致相同的教学阶段的华文(中文)母语课程,针对各自的具体教学实际,分别出台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指导华文(中文)课程教学。对比和分析两国的课标,有利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两国在教育指导方针和操作方式上的异同,并在互相参照的基础上,得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结论。

二、两种课程标准概览

现将两国课程标准大致目录列表如下:

由下表可见,新、中两国的课程标准从框架上大体一致,基本每个方面(例如: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材与课程资源)都有所涉及,只是分析和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如课程目标,中国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是从必修课程目标与选修课程目标的角度来表述,而新加坡大学先修班课标则从语文教学目标和文学教学目标的角度来阐明。

?

为了进一步发掘两国课标的异同点,笔者将从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三、中、新两国课程结构对比分析

(一)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中国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课程结构图示如下:

其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是按照模块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模块约用半学期(约10周)完成。

必修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和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依次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

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开设是这样描述的:“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可见,选修课的开设,是要结合具体学校的课程资源(如本校教师的学术特长、图书资源的配备等),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和期待的。即使在同一学校的相同年级中,也应允许学生选修不同的课程,包括允许达到最低合格标准的学生有权利不再选修语文课程。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课标的设置与实际操作远未一致。

首先,选修课名实不符。学生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已修读完必修5个模块的课程,而高中语文的毕业会考要等到高中二年级结束时才可以参加。在高二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以及高二第二学期的一个半学期里,所有的学生必须继续修读语文选修课程。而决定修读哪一选修系列的具体哪一课程的,却并非学生,也并非学校,大都是由学校所属教育局来统一规划,学校即使有选择权也非常有限。因为语文科考试往往是教育局统一命题考试。学校必然要根据教育局的考试范围来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考题,经常出现人物传记的语段,为了应对此一类型的考题,学校大都会开设“《<史记>选读》课程”,精读古代人物传记。结果就是,同一学校甚至同一城市的同一年级的高中生在同一时间里“选修”同一“选修课程”。而这种“选修”实际已沦为“伪选修”。

第二,学分设置没有实际意义。课标中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读,都规定了具体的学分。如:“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学分对学生的升学没有任何意义,老师们也极少以学分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判定学生是否该科结业,或者水平高低的,依然是各类考试的成绩。在大学招生标准中,学分甚至不具备参考意义或占有一定份额的百分比。

(二)新加坡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结构

新加坡的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分为三大类:

*H1华文课程(H1 Chinese Language,简称H1CL)

*H2华文与文学课程(H2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简称 H2CLL)

*H3华文与文学课程(H3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简称 H3CLL)

“H1华文”课程的深广度等同于华文副修水平(‘AO’Level);“H2华文”课程则相当于华文主修水平(‘A’Level)。至于那些学习能力特强、成绩优异的学生,则会为他们提供“H3华文与文学课程”供他们选修。

与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相比,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华文教学呈现出若干不同点。

首先,华文课程并非所有华族学生的必修科目。“如果学生在中学(相当于中国的初中)的‘O’水准会考中,高级母语取得D7或更好的成绩,便无须参加H1母语考试。”大学招生标准中对母语成绩的规定是“必须达到母语科的最低合格标准:母语至少考获D7(最高等级为A1)或至少母语‘B’及格或‘O’水准高级母语至少考获D7”(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网站资料)换言之,如果华族学生的母语成绩达到了上述“最低合格标准”则无须在大学先修班教育中修读华文课程。亦即,与中国语文必修课是全体学生的必修科目不同,在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华文教学中,即使是最低层次的H1华文课程,也只是部分学生的必修课。

第二,H1华文课程属“非综合性”学习。而修读“H1华文”课程的学生,只需学习现代汉语教材。课标中特别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语文的训练,不应把它当成文学课来处理。”“H2华文与文学”“H3华文与文学”课程则包含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文学作品三大类型的教材。课标中对文学教材的教学做了如下规定:“文学教材则应侧重文学技能的教学与赏析能力的培养,不能处理成语文课。”这与中国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每个模块都要综合实现“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和内容,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三,选修课名副其实,为学生所设,由学生所选。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H2、H3华文与文学课程,更是为学有余力和对华文兴趣浓厚的学生开设的名副其实的选修课。就笔者调查,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大多数学生,在华文成绩达到最低合格标准之后,根据自身情况和未来就业考虑,都不再修读更高级的H2、H3华文与文学课程。而学校也不会加以干涉,而是集中教学资源,为少部分选修H2、H3华文与文学课程的学生开设层次更高、更有深度的华文文学课程。在报考大学时,学生也可以提供母语成绩,供大学当局考虑。

第四,大学先修班华文教育存在断层。如第三点所说,新加坡的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从H1华文到H3华文与文学课程,都给了学生最大的修读自主权。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中学时期华文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初级学院(学制两年)或者高中(学制三年)时期,出于兴趣或对大学升学以及未来职业的考虑,为了专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选择不再修读华文。这样,即使他们到大学后继续修读与华文有关的专业,也会在中学到大学之间的这段时间遭遇至少两年(男生加上两年半的国民服役期,则有4年半)的华文断层期。而如果这部分学生在大学里不修读与华文有关的专业,那么他们的华文在校教育将从大学先修班开始就终止了。加之新加坡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社会环境,如此大的华文学习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辛苦打下的华文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削弱,新加坡华人“能说、会看、少读、不写”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甚至在说的层面,能力也越来越差。

(三)两国课程结构对比分析之启示

诚然,新加坡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与中国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设置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华文(语文)的不同要求密不可分。但显而易见的是,新加坡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的课程设置,更充分地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潜力)、大学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学生语言水平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等对语言学习的不同期待和需求。而这种更切实际、更灵活的课程结构设置,也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华文(语文)学习和提升,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因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在中国高中推广实行语文学科走班制教学模式,在加强必修课的语言基础教学的同时,将选修课的选择权真正赋予学生,使学生在享受中文之美的过程中,激发起对祖国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以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祖国语文的目的。同时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将课标规定的学分与高中结业考核及大学招生考试结合起来,并在一定范围内适当降低考试分数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定依据中的绝对权重。

对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华文教育,笔者建议,适当延长华文课程的修读年限,比如:将H1华文课程贯穿大学先修班学习始终;并考虑将母语成绩作为大学招生时必须呈报的学科成绩供大学参考(目前是考生可以呈报母语成绩,供大学当局考虑),以提高母语学习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分量。

四、中、新两国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中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体上要使学生在5个方面得到发展。列表如下:

目标 具体解释1.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积累·整合2.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1.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感受·鉴赏2.激发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提升道德修养。思考·领悟1.选读经典名著和优秀读物,通过阅读思考,领悟文本内涵,树立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提高思维能力,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在交流和切磋中加深领悟。1.能在生活和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用·拓展2.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拓展语文学习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1.通过观察语言和文化现象,学习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在探究活动中,敢于探异求新。发现·创新2.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常读常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提出见解,并尊重他人成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五个维度的课程综合目标,充分体现了中文作为第一语言和母语的理想教学目标。学生如果能够达到这五大目标,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水平将实现惊人的飞跃。但如果对照现实情况,以及学生们不同的语言能力,这五个维度的目标实在过于理想。如果强行拔高,则很容易挫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和热情,令他们视语文学习为畏途,终结他们终身学习语文的道路。

新加坡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列表如下:

涉及课程 目标 具体解释工具性目标H1华文H2华文与文学H3华文与文学包括语言在交际、认知与思维三方面的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感和语言的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理解与运用华文的水平,并具有自学能力。思想性与文化性目标包括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课文、课外读物和相关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自己的根,并认同我国(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热爱国家,对国家有信心。提高学生阅读华文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欣赏华文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H2华文与文学H3华文与文学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接受优秀文学的熏陶,收到陶冶性情、美化人格的效果通过对华文文学发展的介绍,让学生对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四种问题的演变及作品有概括性的认识让学生根据特定课题,搜集有关参考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并尝试以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形式进行创作。

由上表可见,新加坡大学先修班华文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H1华文课程教学目标仅包括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文化性目标

如前所述,H1华文课程仅是对于那些在中学‘O’水准会考中,高级母语未能取得D7成绩的水平较差的学生,属必修课程。而所使用的教材也只有现代汉语教材。所以,课标中也相应地没有规定它的文学教学目标。

简单而浅近的教材,搭配以实用易行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目标明确,看得见希望。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前行的脚步也就更轻松,远方也就不再遥遥无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依课程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相对于H1华文课程是为华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开设,其深广度等同于华文副修水平(‘AO’Level),“H2华文”课程则相当于华文主修水平(‘A’Level)。至于那些学习能力特强、成绩优异的学生,则会为他们提供“H3华文与文学课程”供他们选修。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课标为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也逐步升高。比如,“文学教学目标”的第三点“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接受优秀文学的熏陶,收到陶冶性情、美化人格的效果”,就与中国高中语文课标中所设定的“感受·鉴赏”维度的目标之一“激发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提升道德修养”基本一致。而“文学教学目标”的最后一点“让学生根据特定课题,搜集有关参考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并尝试以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形式进行创作”,更是不低的要求。但对“那些学习能力特强、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应该既是挑战,也更能激发起他们对华文的兴趣和热情。

大学先修班华文课标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语言能力的需求,在面向全体开设华文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保留普及性的华文基础”的基础华文课程(如:H1华文课程)的同时,也开设高水准的华文深广课程(如:H2、H3华文与文学课程),培养华文精英,为未来储备语言人才。

综合对比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华文(语文)政策在课标中的落实,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理论界充分考虑了新加坡的现实和未来,在明确国家的未来所需和受教育者的期待之后,制定政策、因“需”制宜。而我国大陆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不断研究新时期学生现状和语文大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摸索,探索出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实的道路。

[1]陈桂月.第二把钥匙:华语文学习在新加坡的现状和未来[J].中教学报,2007,32.

[2]郭熙.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3]杨侠.新加坡中学华文课堂教学实施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语文,2008(11).

[4]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5]曾毅平.新加坡华语的变异与华文教学——林万菁《汉语研究与华文教学论集》评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6]谢琼.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启示[J].湖北教育,2008(6).

猜你喜欢
华文母语新加坡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母语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母语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