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作家资源与语文教师培训互动研究——以浙江为例

2014-12-02 15:16杨荷泉
文艺争鸣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余华鲁迅作家

杨荷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然而,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是社会人文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教育领域。邓小平曾经感叹,改革开放最大的遗憾是教育问题。在目前应试教育体系下,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而言,特别是教师,目前的人文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而作为人文教育一线主力的语文教师,平时大多数忙于琐碎的教学管理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学知识体系逐渐趋于老化,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再培训工作,目前已经越来越显示出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为了有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加大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培训和培训考核政策,培训的经费也足额保障。但是,让培训组织者比较头疼的是,不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甚至越来越没有兴趣,因而被动地参加培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教师觉得现在有些培训不接“地气”,培训中所传播的理念与实际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理念与实际教学成了两张皮。渐渐地,教师培训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教师的内在需求。

一、背景与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浙江文化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本土人文资源,特别是作家资源极为丰厚。例如,20世纪初,在鲁迅兄弟的引领下,浙籍作家曾占据中国新文学的半壁江山。周氏兄弟、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柔石、艾青等一大批文坛群星,在中国百年文学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长久而迷人的光芒。当下浙江,又走出了余华这样的世界级作家。由于他们的优秀作品在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极强的影响力,当前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里都会看到浙籍作家熟悉的身影。

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近年来正在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特别是作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例如,杭州市委为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早在2006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便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观,即既要关注经济硬实力,更要关注文化软实力;既要修复自然生态,更要修复人文生态;既要打造投资者天堂,更要打造文化人天堂。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基础、支撑和软实力。因为此,杭州市文联于2005年在余华长篇小说《兄弟》上部问世时,就“招安”了余华。近年来,金华市不仅重资修缮艾青纪念馆,该市教育局、报社和广播电视总台与艾青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艾青杯”金华市中小学生诗歌大奖赛征文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周期性开展。目前,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艾青杯”中小学诗歌大赛已经成为是全国性活动了;杭州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故居,保存得相当完好,常年游人如织;鲁迅早已是绍兴的“文化名片”;象山县政府在本土作家殷夫诞辰百年,积极邀请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和浙江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隆重举办殷夫纪念系列活动等。

因此,可以说浙江省语文教师培训可利用的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尤其是作家资源,比起中国其他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优势。如果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浙江省中小学语文师资队伍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长久和深刻的影响。

二、内容和方法

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虽然形式越来越多,如专家报告、经验介绍、专题研讨、案例分享、同伴交流等,但总体是偏重于书本教育理念与教学技巧的培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语文教师培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是亟待强化的。比如,在培训交流活动中,部分语文教师对鲁迅的理解就有较大的偏差。如果去鲁迅故居参观后,再结合高校鲁迅研究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交流,他们就会进一步理解鲁迅。语文教师只有在自己真正“懂了”鲁迅后,才能给学生“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经典作家,学生才能真正深入理解课本里的作家作品。

教师培训一定要注重效果,学用结合,讲究参与性互动,讲究实践性体验,讲究合作开放性研讨,切忌一言堂、听到底的培训,培训应十分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在“案例设计”后,进行了本土作家资源与本土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互动动实践。下面表格内容是本课题组负责人设计的2014年浙江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与浙籍现当代作家资源互动教学的一个案例:走近大师——语文教师与浙籍现当代作家资源互动(培训时间和人员等信息略)

本案例设计结合了课题组成员吴述桥博士梳理的当下“人教版”和“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清单(附文末)。这样,我们就为本土作家资源和语文教师的互动实践,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范围。

按照设计好的案例,2004年,本课题组接受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任务,我们选择在鲁迅故乡绍兴进行互动实践。首先,我们参观了周氏故居,许多语文教师第一次走进了“三味书屋”“百草园”等,这些语文教材里熟悉的场景,带给大家莫名的激动。我们培训的教师是鲁迅研究专家,结合老师们熟悉的教材里鲁迅作品,在故居现场就和语文老师们热烈交流起来,大家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普遍感觉很好。这种感性互动体验的方式,我们在随后的茅盾、艾青等本土作家故居文化考察中,继续使用。结果表明,面对浙籍文学大师的文化遗迹,以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浙籍作家作品为中心,深入探讨当代语文教材里本土作家的文学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当代先进文学教育理念,效果确实很好。endprint

此外,更重要的是与本土作家互动。我们以浙师大余华研究中心为平台,在每年教师培训期间都尽可能邀请余华等本土优秀作家做讲座,对自己和语文教材里其他作家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余华写于1986年的成名作什八岁出门远行》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多年,他告诉我们说,自己在读到某语文老师做的教案,觉得分析得非常好,可是让他考试的话肯定不及格。因为从这些教案来看,语文教师们所设计的教案,便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将作品的思想进行着残酷的肢解。而更多的关于艺术的互动、文学的感染只怕是无暇顾及了。余华的自嘲,显示出他对于教育这个话题的困惑。在进一步谈及语文教育时,余华认为文学最重要是要有不同答案,而祖国大陆语文教育就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绝对违背语文教育宗旨。面对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被设计者”余华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这无疑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

在说到本土前辈作家时,余华坦言,自己在“文革”中长大,因为从小上学时只能看鲁迅的小说,一直对他“非常讨厌”。他36岁才真正读懂鲁迅,认为鲁迅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作家。余华对自己和鲁迅的迟迟相遇感慨万分。他还以《孔乙己》等作品为例,重新解读了鲁迅作品,对鲁迅高超的文学艺术特别佩服。针对有些语文老师对当下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有所删减的质疑,余华认为,鲁迅的文章很好,但他作品比较晦涩、阴暗,不利于中小学生的阅读,鲁迅的作品更适合成年人阅读。属于那些有社会经历,在社会上吃过苦的人。这些解释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非常必要。

在进行上述两个层次的互动同时,我们还组织语文教师与高校有关本土作家研究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以对话教学的方式,解答语文教师的种种疑问。事实表明,这种集参观、讲座和交流等多种互动方式为一体的培训活动,真正实现了课题组原先计划的创新高效、形式多样。我们相信,这种建立在广大语文教师与本土作家资源互动基础上的继续教育模式,除了有效提升培训教师的文学素养外,对于大力提升他们利用文学资源的意识,使之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多元化开展语文教学,也是意义重大。

三、问题与设想

本研究课题由于实践操作性很强,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工作尚需及时跟进。例如,怎样进一步全面拓展中小学语文教师与本土作家资源的互动方式?怎样提升各种互动形式的时效性?另外,作家本人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不可能太多。对此,我们将着手从事浙籍作家网、浙籍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网等网站的筹建事宜,收集浙籍作家影像资料、档案文献、研究成果等。每个网站都有互动平台,面向浙江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开放。另外,我们将和外省同行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互相学习,汲取经验。这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继续做好本土作家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些设想。

附: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篇目列举:

1.现当代作家小说篇目

人教版:孙犁《芦花荡》、冯骥才《俗世奇人》、鲁迅《故乡》、曹文轩《孤独之旅》、黄蓓佳《心声》、鲁迅《孔乙己》、刘绍棠《蒲柳人家》、鲁迅《祝福》、沈从文《边城》

苏教版:鲁迅《孔乙己》、鲁迅《故乡》、鲁迅《祝福》、沈从文《边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2.现当代作家诗歌篇目

人教版:流沙河《理想》、何其芳《秋天》、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郑愁予《雨说》、江河《星星变奏曲》、艾青《我爱这土地》、余光中《乡愁》、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黄河颂》(光未然)、绿原《华南虎》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苏教版: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少年歌(朱湘)、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回延安(贺敬之)、再别康桥(徐志摩)、相信未来(食指)、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发现(闻一多)、北方(艾青)、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别离(冯至)、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3.现当代作家戏剧篇目

人教版:《枣儿》(孙鸿)、《变脸》(魏明伦)、《雷雨》

苏教版:《陈毅市长》、《江村小景》(田汉)、一厘米(毕淑敏)、《雷雨》

4.现当代作家散文篇目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蝉(小思)、贝壳(席慕容)、理想(流沙河)、行道树(张晓风)、第一次真好(周素珊)、人生寓言(周国平)、紫藤萝瀑布(宗璞)、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夏感(梁衡)、秋天(何其芳)、风筝(鲁迅)、散步(莫怀戚)、荷叶、母亲(冰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邓稼先(杨振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社戏(鲁迅)、安塞腰鼓(刘成章)、竹影(丰子恺)、观舞记(冰心)、猫(郑振铎)、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背影(朱自清)、台阶(李森祥)、老王(杨绛)、信客(余秋雨)、藤野先生(鲁迅)、我的母亲(胡适)、我的第一本书(牛汉)、雪(鲁迅)、雷电颂(郭沫若)、短文两篇(巴金)、谈生命(冰心)、那树(王鼎钧)、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傅雷家书两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包身工(夏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荷塘月色(朱自清)、故都的秋(郁达夫)、囚绿记(陆蠡)、拿来主义(鲁迅)

苏教版: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繁星(巴金)、往事依依(于漪)、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端午日(沈从文)、社戏(鲁迅)、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夏(梁衡)、一面(阿累)、我的老师(魏巍)、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月迹(贾平凹)、三颗枸杞豆(程海)、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柳叶儿(宋学孟)、枣核(萧乾)、背影(朱自清)、我的母亲(邹韬奋)、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白杨礼赞(茅盾)、石榴(郭沫若)、紫藤萝瀑布(宗璞)、散步(莫怀戚)、飞红滴翠记黄山(柯蓝)、画山绣水(杨朔)、绿(朱自清)、囚绿记(陆蠡)、藤野先生(鲁迅)、生命与和平相爱(铁凝)、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丰子恺)、台阶(李森祥)、雪(鲁迅)我的四季(张洁)、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想北平(老舍)、我心归去(韩少功)、乡土情结(柯灵)、前方(曹文轩)、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江南的冬景(郁达夫)、西地平线上(高建群)、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余光中)、金岳霖先生(汪曾祺)、亡人逸事(孙犁)、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老王(杨绛)、拿来主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直面苦难(周国平)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余华鲁迅作家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颗假糖的温暖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