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波,洪进德(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急性胃穿孔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中毒性休克[1-2]。正确评估病情,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防止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胃镜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2~70岁,平均(41.53±5.69)岁;病程3 h~10 d,平均(3.47±1.03)d;空腹发病5例,餐后发病19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21~71岁,平均(41.37±5.45)岁;病程2 h~11 d,平均(3.84±1.12)d;空腹发病7例,餐后发病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采用胃大部切除术,取右上腹直肌切口,腹腔内探查胃穿孔情况,清除腹腔内渗液和溃疡灶周围食物残渣,使用干纱布对穿孔口进行压迫,生理盐水冲洗,切除远端胃组70%~75%,依据溃疡情况选择Bill-RotⅠ或Bill-RotⅡ式手术方法行胃肠吻合。
1.2.2 观察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后取右上腹直肌切口,腹腔内探查胃穿孔情况,清除腹腔内渗液和溃疡灶周围食物残渣,使用干纱布对穿孔口进行压迫,生理盐水冲洗,7号丝线全层缝合穿孔灶,外用大网膜覆盖结扎固定,必要时留置腹腔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常规使用抑酸剂和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各项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安全性分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胃穿孔的常见手术方式有单纯修补术以及胃大部切除术两种,各有优缺点,其中单纯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和适应证广等优点,但术后还需使用药物治疗,且远期疗效较差,溃疡易复发、恶变,再次穿孔发生率高[3-4]。研究表明,术后使用正规内科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溃疡复发率[5]。胃大部切除术减少了胃主细胞和壁细胞数目,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能力下降,可根治溃疡,溃疡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但其操作复杂,安全性较低,术后恢复慢,同时,胃容量减少,胃肠出入道改变,营养物质摄入受限,发生营养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可引起患者食欲下降、贫血以及倾倒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对于长期溃疡病史、溃疡穿孔较大或行修补术后有再穿孔危险的患者,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应首选胃大部切除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与对照组的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效果确切,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安全性高,较胃大部分切除术优势更明显。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失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8.8±11.1 81.6±13.8 8.6±2.8对照组 83.7±14.4 117.7±15.6 15.5±3.3 t值 9.404 8.491 7.811 P值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综上所述,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较胃大部分切除术优势更明显,临床医生应正确评估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1] 林奎生,陈 斌,蒲 斌.3种术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2):1468.
[2] 方超英,何利平,郑晓玲,等.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1):70.
[3] 曹 杰,施 进,辛 毅,等.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的前视镜下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7):724.
[4] 王 敏,王 翔,文 卫,等.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透明帽辅助ERCP取石[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2,11(2):183.
[5] 谢 晓,杨程富.单纯修补和胃大部切除在胃溃疡穿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综述,2013,19(23):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