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曲,杨天地,马丽娣
(辽宁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在一门独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包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情境探究、问题探究、启发探究、发散探究等多种形式,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不再是传输的过程,知识的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着自身的需要自主完成的,学习作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图的、自觉自主建构的积极实践而出现,学习者有能力清晰地表达目标意图,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探究式学习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学习成果的创新性与多样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发展性等特点。
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关于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绝大多数研究以心理认知理论为基础,围绕其定义、结构、测量和主体发展特征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视角、不同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探究式学习侧重学习者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判断的过程的特点,本文拟采用赵俊峰等在2005 年提出的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系统。”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是学生认知方式的集中表现,体现着多模态、多水平、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特征,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有效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其英语综合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的水平。包括四个部分:1.认知策略,含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含计划、监视和执行策略;3.情感策略,是与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有关的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含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和寻求帮助的策略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它突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探究的目标或意图、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方案的实施或探究行动的开展以及对探究的反思与总结。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对于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机械枯燥的学习模式,培养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均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简言之,探究式学习赋予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以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效的积极意义。
本研究以探究式学习为切入口,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研究,意在改革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考察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于学生学习策略转变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院校2013 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入学成绩、年龄、学习背景等较为相近的两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生成探究问题,形成探究方案,开展探究式学习,反思探究过程的中心步骤进行教学。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的以词汇、语法、句型等的讲解与操练为核心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研究历时一个学期,通过使用问卷和访谈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Oxford 1990 年制定的目前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ies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Version 7.0)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主要包含学习者基本信息(如性别、英语学习背景、时间等)和50 种常用英语学习方法(如注意总结英语句型,通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等)两大部分。通过对量表问题的分析归类,笔者将量表问题分为直接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救策略)和间接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最后的数据分析也将以此两大类为基础,具体对比六种策略的使用和变化情况。
本研究首先对所有受试学生进行了有关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5 分制计分,平均得分1.0~1.4 表示几乎从不使用此类策略,1.5~2.4 表示基本不使用,2.5~3.4 表示使用情况一般,3.5~4.4 表示经常使用,4.5~5 表示总是使用。(见表1)
表1 数据显示,两班学生的总体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基本相似,并无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记忆策略使用最多。问卷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种策略。除此之外,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使用情况一般,较少有人使用补救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表1 对比教学前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与授受式对比教学之后,笔者对所有受试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问卷调查,此次仍选用第一次的问卷题目,但打乱顺序,计分方法相同。(见表2)
表2 对比教学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上表数据显示,所有受试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均有所好转,但实验班学生较之对照班学生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方面体现出更明显的提高,记忆策略的使用情况在两班学生中仍维持原状。
第一,记忆策略的使用情况在实验研究前后并无变化。记忆策略是学生在接触英语之初便被反复强调和操练的一种学习策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三至四种记忆策略的方法,因此,这类策略的提升空间非常有限。
第二,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的实验班学生在认知策略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提高。鉴于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判断,学生的精加工策略能力和组织策略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之后通过对比、解释、提问和回答等方式将信息点加以构造,最终形成自己对新信息的概念和探究。
第三,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的实验班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提高。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去验证发现。学生在发现、体验、学习和验证中培养了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为成功完成某一探究目标会首先制定计划并分析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会不断地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监控自己的探究进展,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策略调整。由此可见,通过探究式任务的完成,学生在计划、监控和调整策略的循环使用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元认知策略。
第四,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的实验班学生在社会策略方面有明显提高。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中,学生经常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为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和更频繁的交流,因此,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去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在传统授受式教学中,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自身则形成封闭的学习个体,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更羞于向老师请教。而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分组互动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发挥,教师也不再扮演着信息的权威者,所有人都在探索中共同挖掘问题的答案,学生的社会策略能力因此得到了提升的机会。
第五,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补救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情况并无明显差异。由于补救策略集中体现在学习者在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为更好地使用新语言进行输入或输出而采用的一种猜测和迂回策略,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在这方面学生没有得到大量的练习机会。由于情感策略与学生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而这并不是我们此次研究的范围所及,因此,情感策略的使用情况总体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没有体现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
[1]赵俊峰,杨易,师保国.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8.
[2]Rebecca Oxford.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