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
气管插管套囊主要有两个功能:封闭气道和预防口咽分泌物的误吸[1]。套囊压力过高是气道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拔管后主要症状报道是血痰,喉咙痛,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理想的套囊压力一般推荐在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临床常用的套囊压力管理方法为三种:①指感法;②最小封闭压力法;③套囊测压表法。笔者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三种技术对于预防气道泄漏和拔管后呼吸道发病率,找出套囊管理的比较理想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择期拟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20例,ASA分级I或Ⅱ级,年龄18~72岁,体重50~81 kg,性别不限。术前咳嗽、咽喉疼痛、双腔支气管插管、困难插管条件、口腔及咽喉部手术者,不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三组,每组40例。①指感法组:用注射器接套囊外接压力指示小气囊进行充气,用手指感觉压力指示小气囊,以气囊软硬程度如正常人鼻尖为度。②最小封闭压力(MOP)法组:将听诊器置于患者的甲状软骨下监听气体泄漏情况,向套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后抽出0.5 ml气体,闻少量漏气声后再缓慢充气直到漏气声消失。③套囊测压表法组:使用PORTEX专用套囊测压表,使套囊压力调整到25~30 cm H2O。分别利用上述三种方法充气,用专用套囊测压计测量每次充气后套囊压力。
观察指标:患者的甲状软骨下有无气体泄漏声音和观察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吸气呼气潮气量是否相等,拔管后要症状(喉咙痛,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
1.3 统计学处理:以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各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种气管导管套囊不同充气方法比较:见表1。
表1 三种气管导管套囊不同充气方法的比较
咽喉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是拔管后经常的发生并发症,而引起上述症状的原因与气管插管气囊压力有关。气管插管气囊压力越高,接触面积越大对于气管的损伤就越大。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常见的气囊充气方法对于拔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找出气囊管较为理想的充气方法。
目前国内外推荐囊套压力的安全范围应维持在20~30 cm H2O之间[2],研究证明,当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超过30 cm H2O时器官血流开始减少,达40 cm H2O时可导致气管黏膜的缺血性损伤[3]。临床麻醉师及麻醉护士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指感法充气及粗略评估气囊压力,手捏感觉法的判断标准因不同个体的感觉存在很大的差异,无法准确判断气囊的压力。国内外研究[4-6]表明这种方法不可靠,可能导致气囊压力过高,是导致拔管后并发症较高的原因,而我们的研究发现指感法组套囊压力明显高于安全范围(43±12 cm H2O),拔管后并发症较高,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最小压力封闭技术虽然在拔管后气道并发症方面与套囊压力表法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气道封闭方面较差,漏气率达到17.5%,不能将套囊压力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气囊漏气不能保证患者的有效潮气量,同时气囊上滞留物主要存在于气管导管球囊与声门之间的间隙,会造成患者误吸,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笔者研究发现最小压力封闭技术套囊压力为19±1.8 cm H2O,而 Rello[7]等研究显示套囊压力低于 20 cm H2O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故最小压力封闭技术并不适合麻醉期间套囊压力的管理。
既往研究[7]表明,使用套囊测压表法精确测压,减轻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防止缺血坏死,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监测套囊压力唯一理想的选择。笔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套囊压力维持在安全范围内(23±1.2 cm H2O),拔管后气道并发症较低。
综上所述,使用套囊压力表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套囊充气比较理想的方法。
[1] 陈勤汉.气管插管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在内科的临床应用[J]. 吉林医学,2013,34(18):3566.
[2] Sole ML,Su X,Talbert S,et al.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to maintain endotrachealtube cuff pressure within therapeutic r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1,20(2):109.
[3] 陈 芳,沈 炯.老年危重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05,19(1):105.
[4] Fernandez R,Blanch L,Mancebo J,et al.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assessment:Pitfalls of finger estimation and need for objective measurement[J].Crit Care Med,1990,18(12):1423.
[5] Braz JR,Navarro LH,Takata IH,et al.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Need for precise measurement[J].Sao Paulo Med J,1999,117(6):243.
[6] Parwani V,Hoffman RJ,Russell BC,et al.Practicing paramedics cannot generate or estimate safe 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using standard techniques[J].Prehosp Emerg Care,2007,11(3):307.
[7]Rello J,So¨nora R,Jubert P,et al.Pneumonia in intubated patients:role of respiratory airway car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1):111.
[8] 杨巧龙,张 燕.气管导管套囊不同充气方法的比较[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