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兴 (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二科,陕西 宝鸡 7210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以多尿、腹痛、恶心呕吐、脱水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病迅速。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采用胰岛素注射,但酮症酸中毒仍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在医疗条件先进的情况下,其死亡率也在5%以上[1]。因其发病迅速,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2]。笔者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注法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接受诊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经家属同意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传统组。小剂量组32例,其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17例,年龄1~14岁,平均7.8岁;传统组28例,男患儿15例,女患儿13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8.4岁。所有患儿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即血糖>11.1 mmol/L,血pH值<7.3或HCO3-<15 mmol/L。60例患儿中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胰岛素给予不足(17例)、胰岛素停用(16例)、胃肠疾病或不当饮食(5例)、细菌感染(19例)、其他原因(3例),患儿具有疲劳、无食欲、恶心呕吐等现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小剂量组患儿在确诊后通过鼻导管给予氧气,对患儿心电、血氧进行监测。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判断患儿酸中毒的程度,对于表现严重脱水的患儿首先要补充体液,补液后静脉通道输注胰岛素,初始剂量0.1 U/(kg·h),以1 ml/(kg·h)的速度进行静脉持续滴注,当患儿连续2次尿酮显示为阴性,血pH>7.3,血糖降至12 mmol/L以下时换为含糖2% ~5%的液体进行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在8~12 mmol/L水平之间。如出现血糖大幅度上升现象,则加大胰岛素的输入量,增加量为原来给药量的25%;如血糖浓度显著下降或者短暂时间内出现迅速下降现象时,将糖的输入浓度增加为10%,而胰岛素最低剂量为0.05 U/(kg·h)。当患儿病情稳定可口服液体逐渐减少静脉输液,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给予胰岛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导致体内钾含量过低,避免恢复后出现低钾症,要注意早期静脉补钾。传统组采用常规治疗。
1.3 疗效判断:显效:在用药24 h内酮体检测显示阴性,血糖下降速率达到每小时3~7 mmol/L;有效:在用药48 h内酮体消失,血糖下降速率为每小时2~8 mmol/L;无效:在用药72 h内酮体检测仍然显示为阳性,表明患儿体内酮体尚未消失,且血糖下降速率极其不稳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4.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收治的60例酮症酸中毒患儿,小剂量组和传统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6.9%,仅存在1例无效病例,无效率为3.1%;传统组无效7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糖尿病现象日益凸显,而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轻重级别之分[3],轻者主要表现为患者酮体检测呈现阳性,此时患者体内酮酸含量不是特别高,对患者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干扰,称为糖尿病酮症;若患者酮体检测显示阳性,且伴有严重酸中毒或出现昏迷,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及时给予治疗,以免发生意外。DKA主要是由胰岛素缺乏引起的,在给予胰岛素之前必须通过含钾盐水补液使得患儿恢复休克才可以给予胰岛素治疗,因此,笔者在补液后才开始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尿液中糖和酮体的变化,及时对胰岛素用量、用法给予调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预防低血糖及脑水肿现象的发生等,同时要合理控制患儿饮食。
综上所述,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注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 张淑华.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5):130.
[2] 郭晓辉,孙艳峰,郭洪平,等.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618.
[3] 辛 颖.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新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