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鸣 李 仪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2、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不仅加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入改变各种行业的工作模式。电子软硬件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同样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时代的深入变革带给教育行业一片新的景象以及许多新的技术,这些新事物中的“微课”则是现今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概念发迹于英国内皮尔大学的T.P.Kee 教授[1],其操作过程最早见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 高级教学设计师[2]。David Penrose 认为“微课”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其过程是:“介绍— 背景—观看—任务—提交”;其表现形式为视频。2010年胡铁生[3]率先对微课进行了详细定义,并于近两年在国内对“微课”的实践研究迅速升温。在高校英语微课研究方面,最近两年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4][5]。许多英语教育者从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实践和可行性方面都提出了可借鉴的宝贵意见,并以酒店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等具体课程为案例分析研究了“微课”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和实践。而“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加百花齐放,几乎涉及了听、说、读、写等各种类型的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实践研究。本文面向英语口译课程进行“微课”改革,设计了一种集网络平台、教学终端、课程教学管理系统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将详细地介绍该教学模式及其取得的效果。
英语口译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语言类课程,其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与其他英语类课程相辅相成,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其许多技巧与方法也对学生有很多的帮助。本文作者通过多年从事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发现,现今的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较少。因为英语口译的技术性要求高,但是往往由于课时有限而导致学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听老师在讲解,从而减少了学生的练习时间。虽然课堂上也有口译练习,但是只是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2、课前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预习。正如第一点中所描述的那样,英语口译理论与技巧都很强,尤其对技巧而言,如果没有导向性的说明,有些技巧无法被学生很好地理解。虽然传统教学也要求学生做预习,但是一方面教师只是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只会提聊聊几句对预习的要求,无法解决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控制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另外传统教学虽然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方法教学,但是没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3、课后无法对学生的练习进行针对性解答。课后学生的练习与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习题,学生课后解答,在收集完作业后教师对其做出批改,学生拿回作业本后往往对习题的对错不会有任何关心。一般在英语口译课程中都会设置习题解答课时,但是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些普遍性的错误作为典型例子讲授,从而缺乏针对性。
本文基于上述的三个主要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课”的《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微课”教学模式框架图
从图1 中可以看出,该模式是针对该门课程的一个整体设计,其中中间循环体内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其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解答与课后练习三个教学模块。课前预习模块主要是通过“微课”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观看“微课”从而熟悉与学习本次课时的翻译难点、重点与技巧,并且将自己的疑问提交给系统。课堂解答模块主要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答疑,整个课堂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学生自主提交的疑问进行统一答疑;另一个部分则是预留给学生进行独自答疑,如若课堂时间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进行一对一答疑。课后练习模块主要是学生通过解答系统里规定的习题,进行无纸化提交答案,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刻与任何地方对习题进行批改,学生在收到教师批改后必须对做错的题目重新进行解答与提交,从侧面引导学生自主对习题进行多次练习。课前预习时间和课前预习所提出的问题可被系统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课后练习情况可作为练习成绩,最后课程结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以及练习成绩各占比例组成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之前的问题;另一方面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约束,到课率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的难题,通过该教学模式,虽弱化了课堂的讲授,但是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模块主要是提出一个带有强制性的可控环节使得学生自主地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课前预习模块虽然名为课前预习但实际上学生在此环节已经是开始了学习。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者是PC终端来进行登录选择观看本次“微课”;学生通过若干次学习后可以将自己的疑问以留言的方式上传至系统服务器,以便系统记录和反馈给教师。系统记录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以及次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规定的时间内集齐学生问题后,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在课堂进行讲解。
在课程预习模块中主要通过“微课”作为信息载体,借助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来传授知识点和收集学生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来设计课堂解答。并且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可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所提出的疑问进行统计,以计入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该环节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时间控制以及效果控制,时间控制主要是指学生观看“微课”时间,效果控制是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课堂解答模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占据整个教学的主导地位。课堂上也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往往通过经验来设计课堂。但是本文所设计的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点的讲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已经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来进行解答,课堂模式也从讲授知识点和技巧演变成了答疑的形式。
课堂解答模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一个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授;另一个部分是可以让学生来主动提问来进行解答。第一个部分是对课前预习环节中课程教学管理模块所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后,教师统计分类问题来设计该部分的讲授内容。第二部分是交互环节,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这两个部分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在课堂解答模块中无法完成所有学生的答疑,教师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私信学生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问题较少,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例题进行讲授。
在此模块中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为主体变为学生提问为主体,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以达到真正的根据每个学生特点的传道,授业,解惑。
课后练习和知识点复习不仅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在本文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在传统教学中,课后练习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布置,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教师在收集完作业之后进行批改,最后将批改后的作业分发至学生。在传统模式中学生经常对教师所做的批改置若罔闻,有些教师可能会重新查阅之前所批改的作业来监督学生是否对错题进行修改,但是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本文所设计的课后练习模块一方面针对传统模式中教师无法很好控制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以及复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程教学系统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在该模块中,学生在课程管理系统中完成本课时所对应的习题并提交,教师可通过移动终端或者是PC 终端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并提交至服务器,由服务器推送给学生所持终端,学生可根据批改情况来重新完成的答错的习题。除此之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选择观看该课时的“微课”进行复习。系统将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复习该课时的次数计入最终成绩。
传统中的考试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与课程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一般由学生签到情况与作业完成情况组成。两部分各占一定比例,而普遍情况下会是考试成绩占70%甚至以上。由于《英语口译课程》本身的技术性较强,要求学生的翻译动手能力较高,如果仅仅凭考试来考查一个学生的口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本节中的前几个小节中所描述的过程可以看出,本文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的考查放在了课程的整个环节中,并且由课程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统一计算完成。公式(1)则是课程总成绩的计算公式:
公式(1)中i 表示每次课,T 表示总的课时数,Ni表示第i 次课完成后的习题总量,ni 表示学生第i 次课后正确完成的(包括教师批改后修改正确的)的习题数;mi表示学生第i 次课时学习“微课”的次数(包括预习与复习),mi的最大值取6。在这里之所以将mi 的分母取值为6,主要是因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6][7],一般在6 次重复学习知识则可以对其进行永生牢记;F 表示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公式(1)中的0.35 表示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5%,0.3表示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占总成绩的30%,0.35表示课程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5%。
本文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将“微课”作为知识点的载体,利用网络平台以及课程管理系统作为后台支撑,对《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该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导对学生进行个性教学,尽最大的可能保证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点以及技巧的掌握。并且设计了一个评分系统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控制,由课程管理系统来完成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及对其计分,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客观性。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张小玲.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5-77.
[5]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
[7]蒋凤霞.运用记忆遗忘规律提高英语记忆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