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兰+向丽萍+李霞+张俊英+冯发青+王奥
摘要:采用HPLC方法同时测定了26个凤冈锌硒绿茶样品中7种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因(CAF)的含量。结果表明,凤冈锌硒绿茶中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20.08%,其中EGCG含量最高;儿茶素平均品质指数为556;咖啡因的含量平均值为3.9%。该研究可为凤冈锌硒绿茶品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凤冈锌硒绿茶;儿茶素;咖啡因
中图分类号:O65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692-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9.048
Contents of Seven Types of Catechins and Caffeine in Zinc
and Selenium Tea of Fenggang
WANG Lan-lan, XIANG Li-ping, LI Xia, ZHANG Jun-ying, FENG Fa-qing, WANG Ao
(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 Testing of Zunyi, Zunyi 563000, Guizhou, China)
Abstract: HPLC method was used in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types of catechin (+C), (-)-gallocatechin (GC), (-)-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 L-epicatechin (EC), (-)-epigallocatechin (EGC),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epicatechin gallate (ECG), and caffeine in zinc and selenium tea of Fengg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average mean of catechins contents were 20.08% in samples, in which EGCG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The percentage of average mean of caffeine content was 3.9%, and the average quality index of catechin was 556. It will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zinc and selenium tea of Fenggang.
Key words: zinc and selenium tea of Fenggang; catechins; caffeine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叶中一类含量较丰富的功能性活性成分,在新茶中的质量分数(以干叶计)为10%~20%。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特性,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因子,也是当前食品、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咖啡因具有适度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凤冈锌硒茶不但口感醇爽、浓厚,产地环境条件优越,是贵州重要的有机茶叶产品,现有研究已证实其茶叶产品同时含有较高的锌、硒[1,2]。2006年,凤冈锌硒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贵州第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现有研究对凤冈锌硒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品质成分关注较少,这不利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凤冈锌硒茶的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凤冈锌硒绿茶的儿茶素类物质、咖啡因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凤冈锌硒绿茶中儿茶素等品质成分的特征,为茶叶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于2012-2013年,依据凤冈富锌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地保护所界定的地域范围,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田坝随机抽取了26个凤冈锌硒绿茶样品。所有样品均为独芽、依照凤冈富锌富硒茶加工工艺进行制作,样品经粉碎机粉碎、过20目筛后密封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依据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
1.2.2 标准溶液配制 将25 mL EDTA溶液(10 g/L)、25 mL抗坏血酸溶液(10 g/L)、50 mL乙腈、以去离子水定容至500 mL,制得混合溶液。
分别准确称取各标准品适量,以上述混合溶液配制标准储备液,其浓度分别为:0.484 6 mg/mL(GC)、2.450 0 mg/mL(EGC)、1.098 0 mg/mL(+C)、2.014 0 mg/mL(CAF)、2.008 0 mg/mL(EGCG)、1.019 0 mg/mL(EC)、0.441 1 mg/mL(GCG)、2.002 0 mg/mL(ECG)。
取上述储备液GC、GCG各1.00 mL,EGC、CAF、EC、ECG各0.50 mL,EGCG 0.20 mL,+C 0.35 mL,以混合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 mL,即得混合标准溶液。
1.2.3 检测条件 e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流动相A:90 mL乙腈、20 mL乙酸、2 mL EDTA,以去离子水定容至1 L;流动相B:800 mL乙腈、20 mL乙酸、2 mL EDTA,以去离子水定容至1 L。
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 μm),梯度洗脱条件为:0~10 min(100%A),10~32 min,(100%~80% A);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5 ℃,检测波长为278 nm;进样体积为10 μL。
1.3 结果计算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儿茶素含量
如图1所示,对26个样品的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8种儿茶素总含量为12.17%~26.47%,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20.08%。
2.2 儿茶素分布情况
凤冈锌硒绿茶中各类儿茶素的平均含量范围及其各自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凤冈锌硒绿茶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大小为EGCG>EGC>ECG>EC>+C>GCG>GC,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占65%左右。除了EGC和ECG所占比例在14%左右外,其余5种儿茶素所占的比例都在3%及以下。
2.3 品质指数
根据阮玉成等[3]提出的“儿茶素品质指数”的经验公式:
儿茶素品质指数=■ ×100%
由上式可计算出,凤冈锌硒茶的儿茶素品质指数为400~765,平均值为556。
2.4 咖啡因含量
所测样品中最低咖啡因含量为3.3%,最高咖啡因含量为4.5%,平均含量为3.9%。
3 小结与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扩张血管等功能,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的高低也是茶叶对应功能特性的体现。有研究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含量一般在10%~20%[4],而凤冈锌20%,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品质。但也有部分样品中的儿茶素总量偏低,这可能与茶叶生产加工以及原料品质有关。
在凤冈锌硒绿茶中EGCG、ECG和EGC等3种儿茶素的含量最高,占总儿茶素含量的90%以上,在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中未包含的GCG和GC儿茶素的含量比例均在2%以下。EGCG是绿茶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最强的一种儿茶素,研究表明,EGCG的浓度为0.006 mg/mL时对氧自由基消除率为98%,浓度为0.1 mg/mL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9.9%[4]。EGCG主要是从茶叶中提取、纯化获得。本研究发现凤冈锌硒茶中的EGCG含量平均值在13.46%,可作为EGCG提取的重要原料,也为凤冈锌硒茶的深加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 义,邵树勋. 凤冈富锌富硒茶园中的锌及其形态分析[J]. 地球与环境,2010,38(3):328-332.
[2] 刘 义,徐一帆,邵树勋.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及评价[J].贵州地质,2012,29(1):72-76。
[3] 阮玉成,程启坤.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园艺学报,1964,3(3):278-300.
[4] 尤 新.绿茶提取物儿茶素及EGCG功能和发展状况[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29(3):321-325.
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 μm),梯度洗脱条件为:0~10 min(100%A),10~32 min,(100%~80% A);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5 ℃,检测波长为278 nm;进样体积为10 μL。
1.3 结果计算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儿茶素含量
如图1所示,对26个样品的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8种儿茶素总含量为12.17%~26.47%,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20.08%。
2.2 儿茶素分布情况
凤冈锌硒绿茶中各类儿茶素的平均含量范围及其各自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凤冈锌硒绿茶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大小为EGCG>EGC>ECG>EC>+C>GCG>GC,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占65%左右。除了EGC和ECG所占比例在14%左右外,其余5种儿茶素所占的比例都在3%及以下。
2.3 品质指数
根据阮玉成等[3]提出的“儿茶素品质指数”的经验公式:
儿茶素品质指数=■ ×100%
由上式可计算出,凤冈锌硒茶的儿茶素品质指数为400~765,平均值为556。
2.4 咖啡因含量
所测样品中最低咖啡因含量为3.3%,最高咖啡因含量为4.5%,平均含量为3.9%。
3 小结与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扩张血管等功能,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的高低也是茶叶对应功能特性的体现。有研究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含量一般在10%~20%[4],而凤冈锌20%,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品质。但也有部分样品中的儿茶素总量偏低,这可能与茶叶生产加工以及原料品质有关。
在凤冈锌硒绿茶中EGCG、ECG和EGC等3种儿茶素的含量最高,占总儿茶素含量的90%以上,在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中未包含的GCG和GC儿茶素的含量比例均在2%以下。EGCG是绿茶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最强的一种儿茶素,研究表明,EGCG的浓度为0.006 mg/mL时对氧自由基消除率为98%,浓度为0.1 mg/mL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9.9%[4]。EGCG主要是从茶叶中提取、纯化获得。本研究发现凤冈锌硒茶中的EGCG含量平均值在13.46%,可作为EGCG提取的重要原料,也为凤冈锌硒茶的深加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 义,邵树勋. 凤冈富锌富硒茶园中的锌及其形态分析[J]. 地球与环境,2010,38(3):328-332.
[2] 刘 义,徐一帆,邵树勋.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及评价[J].贵州地质,2012,29(1):72-76。
[3] 阮玉成,程启坤.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园艺学报,1964,3(3):278-300.
[4] 尤 新.绿茶提取物儿茶素及EGCG功能和发展状况[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29(3):321-325.
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 μm),梯度洗脱条件为:0~10 min(100%A),10~32 min,(100%~80% A);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5 ℃,检测波长为278 nm;进样体积为10 μL。
1.3 结果计算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儿茶素含量
如图1所示,对26个样品的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8种儿茶素总含量为12.17%~26.47%,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20.08%。
2.2 儿茶素分布情况
凤冈锌硒绿茶中各类儿茶素的平均含量范围及其各自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凤冈锌硒绿茶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大小为EGCG>EGC>ECG>EC>+C>GCG>GC,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占65%左右。除了EGC和ECG所占比例在14%左右外,其余5种儿茶素所占的比例都在3%及以下。
2.3 品质指数
根据阮玉成等[3]提出的“儿茶素品质指数”的经验公式:
儿茶素品质指数=■ ×100%
由上式可计算出,凤冈锌硒茶的儿茶素品质指数为400~765,平均值为556。
2.4 咖啡因含量
所测样品中最低咖啡因含量为3.3%,最高咖啡因含量为4.5%,平均含量为3.9%。
3 小结与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扩张血管等功能,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的高低也是茶叶对应功能特性的体现。有研究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含量一般在10%~20%[4],而凤冈锌20%,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品质。但也有部分样品中的儿茶素总量偏低,这可能与茶叶生产加工以及原料品质有关。
在凤冈锌硒绿茶中EGCG、ECG和EGC等3种儿茶素的含量最高,占总儿茶素含量的90%以上,在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中未包含的GCG和GC儿茶素的含量比例均在2%以下。EGCG是绿茶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最强的一种儿茶素,研究表明,EGCG的浓度为0.006 mg/mL时对氧自由基消除率为98%,浓度为0.1 mg/mL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9.9%[4]。EGCG主要是从茶叶中提取、纯化获得。本研究发现凤冈锌硒茶中的EGCG含量平均值在13.46%,可作为EGCG提取的重要原料,也为凤冈锌硒茶的深加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 义,邵树勋. 凤冈富锌富硒茶园中的锌及其形态分析[J]. 地球与环境,2010,38(3):328-332.
[2] 刘 义,徐一帆,邵树勋.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及评价[J].贵州地质,2012,29(1):72-76。
[3] 阮玉成,程启坤.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园艺学报,1964,3(3):278-300.
[4] 尤 新.绿茶提取物儿茶素及EGCG功能和发展状况[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29(3):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