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4-12-02 04:23:52刘晓玲郭红月宋振川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4年1期
关键词:骨髓细胞树突培养液

刘晓玲,郭红月,董 猛,宋振川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06100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也是唯一能将抗原递呈给初始T细胞激发初次免疫应答的抗原呈提细胞,被认为是机体免疫的始动者,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DC的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抗肿瘤治疗[1],本研究采用简便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小鼠骨髓DCs,为抗肿瘤疫苗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SPF级615小鼠,雌雄各半,鼠龄6~8周龄,体重17~21g,购于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有限公司)、RPMI1640培养基(美国GIBICO公司)、PBS粉(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mIl-4、rmGMCSF、rmTNF-α、FITC 标记抗鼠单克隆抗体、PE 标记抗鼠CD86单克隆抗体均购于美国BioLegend公司。CO2培养箱(美国 SHELDON)、流式细胞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

1.2 实验方法

1.2.1 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分离 将615小鼠拉颈处死,浸入75%酒精消毒5min,无菌状态下取胫骨和股骨,剪掉股骨和胫骨骨两端,用1ml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抽取PBS液,刺入骨髓腔反复冲洗,骨髓细胞悬液过400目滤网去除组织碎片,收集细胞悬液离心(1 500r/min,5min),弃上清,以1∶10体积比加入37℃预温的红细胞裂解液重悬使红细胞裂解,同法PBS液离心清洗2次。

1.2.2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培养扩增用全培养基悬浮细胞,细胞计数,以RMPI-1640全培养液配成2×106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6孔板,每孔中加入完全培养基至4ml,再加入GM-CSF(终质量浓度20ng/ml),置于37℃、5%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第3天轻轻吹打,吸去培养液和悬浮细胞,保留贴壁细胞加入新鲜的等量RMPI-1640全培养液和相同浓度的GM-CSF及终浓度为10ng/ml的IL-4,继续培养,隔日半量换液,补充RMPI-1640全培养液和GM-CSF及IL-4。继续培养至第8天,加入TNF-α(10ng/ml),孵育48小时收集悬浮细胞即为成熟的DCs。

1.2.3 细胞生长状态观察 每天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数量、分布、贴壁情况、细胞集落生长情况并拍照。

1.2.4 DC细胞表型流式细胞术分析 分别收集加入TNF-α前及加入TNF-α 48小时后的DC悬液,离心沉淀(1 000r/min,5min),去上清,加PBS 4ml悬垂,再离心2次,用PBS缓冲液调整细胞浓度至1 ×106个/ml,加入 Eppendorf管,每管 100μl,然后分别加入 FITC anti-mouseCD11c、Peanti-mouseCD86单抗各2μg,4℃避光孵育30min,PBS液洗3次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11c、CD86的表达情况,将加入TNF-α前后组作为实验组,未加入抗体的DC组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DC表型表达阳性率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经分离提纯的小鼠骨髓细胞,培养24小时后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培养板底部有半贴壁细胞,少量细胞集落形成,簇状生长,细胞体积小,圆形,细胞无明显突起(图1a);体外培养3天后可见贴壁细胞逐渐增多,松散粘附于培养板的细胞集落增多,散在少量DC,半贴壁,细胞体积有所增大,细胞核可见,为较小圆或椭圆形,可见贴壁的单核巨噬细胞(图1b);第5天可见部分细胞脱壁,从细胞集落中释放出来,呈半贴壁状态,细胞体积变大,形态不规则,有部分突起,即为未成熟DC(图1c~图1e);培养第7天,细胞体积更大,培养液中有更多悬浮细胞,细胞集落散在其中,更加松散,形态趋于特征性星形,有2~5个不等的突起,悬浮细胞为扩增之骨髓树突状细胞(图1f~1g);加入TNF-α 24h后,大量形态典型的DC从集落释放,细胞生长旺盛,体积增大,有明显树枝状突起,突起粗大且长,胞体饱满,呈星形、多边形、或梭行(图1h~1j)。每只615小鼠平均能分离出3×107个骨髓细胞,经培养可获得7×106个DC。

图1 DC培养观察图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DC加入TNF-α前后CD11c及CD86的阳性表达情况

将加入TNF-α前后组作为实验组,将未加抗体的DC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CD11c阳性表达率加入 TNF-α 前为:(65.09 ±3.04)%(图 2),加入TNF-α后为:(70.99 ± 1.44)%(图 3)(χ2=6.625;p=0.097);CD86阳性表达率加入 TNF-α 前为(25.80±0.30)%(图 2),加入 TNF-α 后为(55.91 ±2.41)%(图 3)(χ2=6.856;p=0.032)。CD86 加入TNF-α前阳性表达率低于加入TNF-α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1c的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2 加入TNF-α前CD11c、CD86阳性表达率

图3 加入TNF-α后CD11c、CD86阳性表达率

表1 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CD11c CD86阳性表达率 [(±s)%]

表1 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CD11c CD86阳性表达率 [(±s)%]

◆组与* 组比较,P >0.05(χ2=6.625;p=0.097)▲组与★组比较,P <0.05(χ2=6.856;p=0.032)

表面标志物 加入TNF-α前 加入TNF-α后CD11c 65.09 ±3.04◆ 70.99 ±1.44*CD86 25.80 ±0.30▲ 55.91 ±2.41★

3 讨论

树突状细胞是由Steinman和Cohn首先由小鼠脾脏组织中分离发现的,因其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而命名[2]。在接受抗原刺激成熟后,DC可以有效地摄取抗原,并通过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有效提呈给初始T细胞,刺激生成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从而有效启动机体免疫反应[3]。目前,已能够通过体外抗原冲击、基因转染、细胞融合等方法制备出相应的DCs肿瘤疫苗,并且在动物实验中获得很好的效果[4-6]。

DC主要来源于骨髓的CD34+造血干细胞,故可以从骨髓细胞中分离诱导DC,获得一定量有功能的DC是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的关键,然而DC在体内分布分散,含量极低,在动物和人外周血中尚不足白细胞总量的1%,在实质器官中低于局部细胞1%,在血液中低于有核细胞的0.1%,故如何体外大量扩增DCs成为研究者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7]。

在小鼠DC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中添加细胞因子是最重要的环节,GM-CSF是维持DC发育及分化最根本的细胞因子,但是单一使用GM-CSF只能产生少量的DC集落,并且还会刺激骨髓细胞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大量增殖,影响DC纯度,而IL-4能抑制培养物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并能使DC具有典型形态和很强的处理外源性抗原能力[8]。通过联合应用GM-CSF和IL-4进行体外诱导培养至第7天时,加入脂多糖(LPS)继续培养24h,能获得大量成熟 DCs[9]。

在本研究开始,GM-CSF及IL-4浓度配比较低,骨髓细胞生长缓慢,调整GM-CSF浓度至20ng/ml,IL-4浓度至10ng/ml,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本实验在第三天开始加入IL-4,而不是在本实验开始前加入,是考虑IL-4与GM-CSF作用相抵触之处。TNF-α能抑制粒细胞的产生,同时诱导 DC的成熟[10],可以将成熟的DC数量提高10%~15%。

由于DC来源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表面分子能够代表不同组织及不同分化时期的所有DC的特异性标记,目前通常采用细胞形态、表型及异基因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据报道33D1、凝集素类似受体 NLDC-k145、DEC-205及整合素CD11c[11]被认为是小鼠DC较特异性的表面标记,在这3种表面分子中,CD11c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000的β2整合素家族成员,髓样树突状细胞表达髓源性抗原CD11c,CD11c是确定DCs特异性表面标志物之一,与CD86相比,包括DC前体、未成熟及活化成熟的DC均有较高的表达率[12]。CD86是细胞表面黏附因子,也是激活T细胞的第2信号分子,可作为DC的活性指标[13]。

不成熟DC具有很强的吞噬、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但是对T细胞的刺激功能比较低,其表面低表达甚至不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CD40、CD80和CD86。未成熟DCs捕获抗原后,并在一些活化因子(如 LPS、IL-1β、TNF-α 等)作用下可分化为成熟DCs,其表面MHC-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上调,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对T细胞的刺激功能增加,但抗原摄取能力下降[14]。

本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经统计学分析,CD11c添加TNF-α前后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别,CD86加入TNF-α后阳性表达率较加入 TNF-α前明显增加。说明未成熟DC和成熟DC,CD11c均有较高表达,成熟DC较未成熟DC,CD11c表达无明显增高,说明CD11c是DC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CD86在成熟DC表达较未成熟DC高。说明TNF-α能提高CD34+干细胞表面GM-CSF受体数量,促进细胞表达CD86,阻断粒细胞分化途径,促进DC分化、成熟[15]。

本实验经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可以从小鼠骨髓获得大量具有典型DC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征的树突状细胞,这为DC疫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1] 徐 榕,江虹虹,宋海峰.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的新策略[J].中国肿瘤,2011,20(2):92-97.

[2] Steinman RM,Chon ZA.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Imorphology,quantitation,tissue distribution[J].Exp Med,1973,137(5):1142-1162.

[3] Chauvin C,Josien R.Dendritic cells as killers:mechanistic aspects and potential roles[J].J Immunol,2008,139(5):671-676.

[4] Brok MH,Nierkens S,Figdor CG,et al.Dendritic cells:tools and targets for antitumor vaccination[J].Expert Rev Vaccines,2005,5(4):699-710.

[5] Banchereau J,Palucka AK.Dendritic cells as therapeutic vaccines against cancer[J].Nat Rev Immunol,2005,5(4):296-306.

[6] Gong J,Koido S,Calderwood SK.Cell fusion:from hybridoma to dendritic cell-based vaccine[J].Expert Rev Immunol,2008,7(7):1055-1068.

[7] 易辉君,卢光琇.不同来源血清或血浆培养条件下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比较[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6):561-563.

[8] 郭慈仁,欧启水,李良庆.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和鉴定[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38(3):261-263

[9] 刘 铮,代继宏,符 州,等.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初步鉴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28(2):25-31.

[10]孙国龙,王凯忠,周 莉,等.小鼠骨髓及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及鉴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3):408-411

[11] Makala LH,Nishikawa Y,Mishima M,et al.Phenotype and unction of murine peritoneal cavity macrophage derived dendriticells[J].J Vet Med Sci,2002,64(9):813-820

[12] Reschner A,Hubert P,Delvenne P,et al.Innate lymphocyte and dendritic cell cross-talk:a key factor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J].Clin Exp Immunol,2008,152:219-226.

[13] Guermonp rez P,Valladeau J,Zitvogel L,et al.Antigen p resentation and T cell stimulation by dendritic cells[J].Immunol,2002,20:621-667.

[14] Liu Q,Shu X,Sun A,et al.Plant-derived small molecule albaconol suppresses LPS trigger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antigen present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by impairing NF-kB activation [J].Int Immunopharmacol,2008,8:1103-1111.

[15]熊 菲.影响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28(2):107-111.

猜你喜欢
骨髓细胞树突培养液
从一道试题再说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中学生物学(2021年8期)2021-11-02 04:53:14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40
案例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骨髓细胞形态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调整蔗糖、硼酸和pH值可优化甜樱桃花粉萌发培养液
不同培养液对大草履虫生长与形态的影响研究
siRNA干预树突状细胞CD40表达对大鼠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超级培养液
科学启蒙(2015年8期)2015-08-07 03:54:46
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骨髓细胞涂片会诊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LIMD1,VEGF-C,CTGF和Survivin的mRNA异常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