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记者:许老师,您好!您的“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已经成功培养了两期学员,当初成立工作室的源起是什么呢?
许友兰:名师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品牌和资源,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区域教育的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名师的打造和培育,离不开名师的支撑与引领。培养新一代名师,将优秀青年教师中的杰出者逐步培养成学科领军人、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振兴区域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2008年,如皋市教育局率先筹建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制定了章程。几年来,我们努力探索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各种途径,建立培养机制,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倾心打造一个新的学习共同体,希望在工作室的推动下能促进培养对象迅速成长。
记者:许老师,您的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百佳名师工作室,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工
作室?
许友兰:我们的工作室是一个培植根系、丰足养分的基地,是一个夯实厚度、升华气度的教育修炼家园。这里集聚了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师,他们入教育之门,炼教学之术,开教学之智,悟教育之道,在不断修炼中逐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记者:近年来,您已成功培养了两名特级教师,其他成员也已分别成为南通市、如皋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可以说,您的工作室已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您能谈谈具体的做法吗?
许友兰:好的。我们工作室的两批学员,分别从全市报名应考的四十多位青年教师中选拔,他们有的是市骨干教师,有的担任了一定的行政工作,有的曾在省、市、县教学比赛中获过奖,但他们纷纷遭遇着成长的“高原期”。于是,导师与学员首要进行的是一起寻找突破瓶颈的路径,实现“心灵的转换”,走上自我发展的新境界。我们首先做的是共建美丽愿景。
第一,修炼人格。万事德为先,大德才有大成。我要求学员注重人格修炼,铭守师德,做一名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气质的母语教育人,做一名既有良知又有德行的大写之人、大爱之人。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做一名语文的朝圣者,拥有宗教般的教育情怀,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永远向着明亮的方向,不竭求索,前行不息。
第二,共建愿景。《第五项修炼》中对“共同愿景”这样表述:“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一个缺少共同发展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的组织,是缺乏战斗力的。我们通过反复研讨、论证,确立了工作室宗旨:打造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科领军人,着力构建百花齐放,和而不同,自主、生态、智慧的语文课堂。共同的意愿、明确的发展方向,使工作室成为了开放的学习研究型的组织、互学互促的精神家园。
第三,整合目标。工作室的学员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学经历、教学个性、专业背景等均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师,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期待、不同的衡量尺规。要求他们从长远目标着眼,从近期目标着手,认真剖析自己的发展现状,准确定位,从读书为学、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设计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将个人意愿与共同愿景进行对接,从而增强个人发展的内驱力和团队发展的内动力。
为了使共同愿景、个人规划落到实处,工作室建立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等制度,编制了工作室学员年度考核表,清晰地记录了每位学员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轨迹。每学期末,将学员个人成长档案进行归类,量化考核,用科学的管理激励每一个学员快速成长。
记者:这个办法好。那么,在“共建美丽愿景”之后还有哪些具体措施呢?
许友兰:“宏阔文化视野”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举措。与书为伴,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拥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这是教师走向优秀、卓越的重要路径。我要求学员们广闻博览,不断丰厚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的理论功底,潜读经典,把握学科潮流的发展脉搏,使读书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自然的行走姿态,从而走向积聚思想、积淀文化的大家境界。工作室规定学员按一月一本的保底阅读速度推进,其中每学期阅读教育科学专著、学科理论书籍5本以上,每周读书笔记不少于1500字,宏阔文化视野的同时,让他们从日常的琐碎生活中突围出来,创造出一种别样的教育生活。
其一,规定共同阅读篇目。每年初,工作室都会列出详细的阅读书目,学员按要求完成读书笔记。几年来,我们以“走近教育大师”为主题,先后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多尔先生的《后现代课程观》等百余本教育经典名著,学员们从中了解了教育大师们的教育主张和历史贡献,吸收了他们的思想精髓;以“活动教学”为主题,阅读了日本佐藤学著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进一步溯源,实践进一步深化;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语文教育,我们读了《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人文 语感 对话》《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生第二》《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等;我们还读了《人间词话》、柴静的《看见》等非教育类书籍,以提升文学鉴赏力,跳出教育看教育……阅读中,让作者声音与学员们的心灵对话。我们先后围绕“我曾这样阅读”,交流各自的个人阅读史,在喧嚣中享受一份恬静,并且还举行读后感评比活动,参加各级读书征文竞赛。比如工作室一期培养对象姜树华,二期的李继东、王志刚先后被评为市“十大藏书家”,学员们撰写的《余秋雨散文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我一直在“功利”地读书》《尊重,教学的基点》《阅读:呼吸一样自由》《情境视域下的“儿童观”》等读书笔记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或在省刊发表。
其二,倡导个性价值取向阅读。工作室鼓励每位学员根据自身研究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自主选择阅读相关书籍,丰厚自身的积淀。如李继东老师读胡伊青加的《人,游戏者》、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石中英的《教育哲学》等,提出了“游戏着教语文”的教学主张;王志刚老师读《道德教育的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思考着开发语文教育的道德价值;徐丹阳老师读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探寻着通往儿童未来可能性王国的多种途径;朱圣宏老师读《儿童哲学》《教儿童学会思考》等,探寻着儿童语文的哲学意蕴;鞠僖格老师读《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效教学》等,对“真学”课堂展开了深入研究;张瑞芬老师读《中华人文经典与汉语文化教育》,开始了汉语文化与小语教学的研究;陈培娟老师读罗伯特·V·卡尔的《儿童与儿童发展》《学生第一》等,探寻着儿童学习语文的“最佳路径”……他们均摘录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并灵活运用到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记者:工作室学员的研究方向可谓是百花齐放。那么,您
是如何促使学员们思考与研究
的呢?
许友兰:工作室的培养宗旨是着力构建“百花齐放,和而不同,自主、生态、智慧”的语文课堂。我一直着力研究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自创”的能力,并已形成了“自我学习—自我质疑—自我释疑—自我创造”的教学模式,但我不要求工作室的学员求同。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就必须培养有个性的教师。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成长轨迹不同、个性不同,研究的兴趣各有侧重,我要求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兴趣、个性、研究的空白点等,选择研究方向,只要符合教育规律,能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发展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都给予积极的支持。所以在我的工作室,学员们都能得以自由地发展。
但是,研究方向的前瞻性与教学主张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我们主要抓了两个环节:一是走近教育大师。几年来,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请进来”,引领学员走上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路口”。我们沿着教育大师指引的方向一路攀登,先后两度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员分析目标定位,勉励大家坚定方向、走向名师;聘请严清、杨曙明、冯卫东等学者作《中国古今教育思想举隅》《西方古今教育思想述略》等专题读书报告;参加南通市名师培养一梯队的暑期研修等,聆听湖南师大刘铁芳、南京师大杨启亮、华师大博导张华教授、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刘坚教授等数十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不断更新理念,坚定信念,向新的高度与深度不断迈进。二是融合名师风格。我们以“欣赏名师风格,畅谈教学主张”为主题展开对话,每位学员潜心观摩研究于永正、薛法根、窦桂梅、王崧舟等大师的教学课堂,对他们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经典课例展开研讨。学员们在学习、借鉴、反思中梳理自己的教学历程,融合个人教学特点与课程理解,提出个人语文教学的追求、主张与策略。
记者:学员们的成长有了这些教育专家的引领,思考一定能到达一个相对的高度。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平台,您是怎样带领学员击楫教海,磨砺教学内功的?
许友兰:名师的成长根基在课堂,首要的是课堂打磨。工作室要求学员每月在校内开设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在全市开设一节研究课,将课堂作为我们学习型团队打造的着力点。磨课的过程,是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艺的过程,也是课堂观察者和课堂执教者之间深层思考与对话的过程,由此构建和催生新的教学理念,实现共同成长。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1)内部打磨。学员的磨课先分别在各自的学校或工作室内部进行,每一次磨课都力求全程录像,以便回放总结,发掘闪光点,修正不足。(2)专家指导。我们以每学期一次面向全市大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为契机,邀请市教研员、高校专家一同参与,多角度、有针对性地研讨,促使每一次的打磨都是对前一次的刷新。(3)与名师同台会课。我们邀请特级教师、国内知名的新生代青年名师与学员同台会课,在不断的比照中取长补短,在共性中生成个性,共性与个性相生相成。
我们还十分注重在辐射展示中完善教学。工作室精心设计了校内展示、镇际交流、送教下乡、与名师同台会课,以及跨区域交流切磋等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教学展示活动。我们以“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小学语文文体系列研究为载体,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努力追求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朱爱华赴贵州执教《慈母情深》,生动地展示了她主题阅读的独特课堂风格与魅力;姜树华先后赴四川广汉、江苏南京执教《窃读记》,充分展现了其“言意共生”的教学主张;李继东先后赴山西太原、四川成都、广东广州等地执教公开课,展示“游戏着教语文”的教学主张;徐丹阳先后受邀到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浙江宁波等地执教公开课,展示“指向儿童:积极语用的应有立场”的教育主张。
记者:名师的成长应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您在培植工作室学员的教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呢?
许友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培养期内,学员主持研究的市级微型课题不少于3项,或至少主持、参与1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文章不少于3篇。工作室每一次研课采用主题研究的方式,一次一主题。每次研讨活动,团队首先是组织大家学习全国各级刊物、网络报道,进行课堂调研,了解小学语文最新的研究动向、课堂中带普遍性的问题,确保研究话题的前瞻性、针对性。仅以二期团队为例,两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主题阅读,“活动单导学”视域下小语文体系列研究——寓言、记叙文、诗词等教学研讨,分别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真语文”等为研究重点,借助“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课堂教学12字方针,探求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新路径。在课堂上,力求体现课标意识、文体意识、年段意识、整体意识、主体意识、语用意识等,积极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几年来,工作室组织了不同层面的沙龙研讨活动40余次。或主题演讲,或答疑解惑,或对话碰撞,每一次的话题研讨着力解决一个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每次沙龙研讨学员们都是思绪飞翔,意犹未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有效地推动着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作室还要求学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遭遇的现实问题。我们通过“压、推、引、促”等形式,引导学员互相切磋琢磨,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每位学员都分别承担了省、市、县级教科、教研课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朱爱华、陈培娟、徐丹阳老师主持或参加主持了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二度开发”的研究和胡瑗“活动学习”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姜树华老师主持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言意共生”语文教学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继东作为核心组成员参加了省级教研课题《小学生观察与描述技能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主持了市级规划课题《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的研究》,这些课题有的已顺利结题,有的通过了中期评估。张瑞芬老师主持的南通市重点课题获2014年南通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朱圣宏老师主持的南通市“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小学倾听语文实践研究”》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通过今天的这次对话,我觉得您的工作室以“打造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科领军人,着力于构建百花齐放,和而不同,自主、生态、智慧的语文课堂”这一培养新生代名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很值得大家借鉴。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