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向辉
【摘要】在掌握发稿权的前提下,夜班编辑的写稿工作该如何引导?从“象牙塔”直接进入新闻单位,从事夜班工作的大学生,不跑线,不分口,不接触一线,能不能写出有分量的稿件?一方面是机制的约束和权力的制衡,一方面是新闻发现的先天不足和采写能力的亟待培养,当这些问题和汹涌而来的新媒体冲击叠加在一起时,作为纸媒的坚守者,是墨守成规,还是迎难而上?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磨炼队伍、提升水平,在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不断前行,希望这种探索能给人以启示。
【关键词】纸媒变革;深度报道;品牌战略;政策水平;问题意识;思考能力
对于一张报纸特别是日报来说,夜班是一个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重要岗位。同时,各家报纸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传统。因此,如何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夜班编辑队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2013年7月开始,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把《记者调查》栏目确定为抓业务、带队伍的一项重要抓手,以此培养夜班编辑深入踏实的采访作风,提升夜班编辑的政策水平、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一年来,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为整个报社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形式,建设队伍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是《河南日报》的“总装车间”,夜班工作一直深受报社重视。作为一种传统,河南日报采编岗位的新进人员(主要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般都要先放在夜班锻炼,然后再充实到各个采访部门。因此,新闻出版部在完成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也担负着为报社培养人才的重任。
河南日报目前执行的是采、编、组“三权分立”的采编机制。在这种框架下,新闻出版部夜班编辑的主要工作是编稿、组版,没有硬性的写稿任务。但只编排不采写容易造成单项发展,长此以往,留在夜班岗位的编辑对采访一线不熟悉,充实到记者岗位的编辑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这一困扰始终伴随着夜班的人才培养之路。2013年,集团先后把两批共21名新进人员分配至夜班,同时,一批有经验的老同志被充实到采访一线。面对人员大进大出、调整数量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如何在新老交替中稳定队伍?面对纸媒转型的日益迫切,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能编能写、两翼齐飞的夜班编辑队伍?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去年下半年,新闻出版部结合传统纸媒生存之道的深入思考,根据夜班人员的实际构成,以培养全能型夜班编辑为目标,以提升编辑的政策水平、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为导向,以 《记者调查》栏目为平台,开始引导和要求夜班编辑尝试采写“新闻调查”类稿件,逐步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夜班自身规律的稿件采写常态化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一)确立“记者调查”类稿件采写帮带责任机制
根据新闻出版部人才梯次培养计划,结合部门现有人员实际情况,制订了出版部人才培养帮带方案:对于入职刚满一年的夜班编辑由部门主任分别负责帮带,对“记者调查”类稿件采写进行全面指导;入职不满一年的编辑,白班期间由主任助理带领,主要依托中央以及各省级党报、重要门户网站等寻找线索,为选题做前期准备;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编辑和入职刚满一年的编辑,新老结合、结成对子,在合作执行选题的过程中学学相长、强强联合、共同提高。
(二)制定并不断完善“记者调查”类稿件选题策划执行机制
新闻出版部成立选题领导小组,对“记者调查”类稿件选题策划执行等工作统一指导。选题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选题确定、人员调动、稿件跟踪、质量把关等。
选题的搜集与确定。白班选题:入职未满一年的编辑在主任助理指导下,半个月白班期间,要确定6个较高质量的选题,进入预设选题库。夜班选题:入职一年以上的编辑人员,半个月夜班期间每人推荐一个选题,共10个选题,进入预设选题库。选题汇总后召开选题讨论会,各选题推荐人应充分发表意见,大家针对推荐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本着质量优先的原则,由选题领导小组最终确定10个选题进入终审选题库。终审选题分为即做、中期、长期三类,即做选题根据白班现有人员力量安排为3个。选题库每半个月滚动更新一次。
选题的执行。所有进入选题库的选题按照谁推荐谁负责、谁为第一作者的原则执行并予以考核。即做选题确定后,选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并形成规范的文字方案上报主管领导审批,选题执行人员应在半个月白班期间完成;中、长期选题由选题推荐人持续关注,成熟后列入即做选题执行。建立并不断丰富部门专家库,所有选题的执行者在选题实施过程中应主动对接部门专家库,以增加稿件的深度和权威。
2013年7月至今,夜班编辑主创和独立采写《记者调查》栏目深度报道稿件共见报40多篇,大部分稿件被报社考评委评为B稿以上等级,《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房屋“养老金”如何不再“睡大觉”》《谁来拯救被“卡”住的生活》《河南人“畅游河南”待何时》《“一元钱办公司”的“轻”与“重”》等一批稿件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还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记者调查》栏目深度报道的采写也大大激发了夜班编辑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夜班编辑在写好深度报道的同时,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写出了不少有深度、接地气的鲜活稿件。
二、打造精品 树立品牌
有了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新闻出版部希望能把《记者调查》这个栏目打造成精品栏目,成为《河南日报》的一个品牌。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现以《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为例作以详细阐释:
(一)选题操作过程
选题初期,新闻出版部选题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指导编辑从不同渠道搜集选题,并召开选题会对所报选题进行充分论证。“汉字危机”的选题在讨论中得到选题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并对调查方式、采访对象、相关内容等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在成立报道小组和确定执行人后,由报道小组将采访提纲细化,并由选题领导小组报至分管领导和社领导处听取意见。endprint
采写阶段,选题领导小组跟踪督导,及时了解报道小组的采写情况,把握报道方向,帮助执行人解决采写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引导记者主动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采访中的作用,帮助设计调查问卷,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和权威专家等。
刊发前,及时组织该选题报道小组成员讨论稿件细节。《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文最初字数有3000多字,为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最终精简至2000字;标题的制作从最初的15字,提炼至最后的11字……稿件字数、标题、结构、语言等都经过了充分的提炼。
(二)选题现实意义
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汉字作为其重要部分,承载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因素使汉字陷入了书写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深受“提笔忘字”的困扰。是什么原因造成汉字今天的“囧”境?汉字危机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这些问题成为当下社会舆论的热点。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一选题突出了《河南日报》的党报定位,对当下社会舆论热点问题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客观报道,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从三个方面解读汉字危机。第一部分,“提笔忘字——汉字书写遇‘囧”。一方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分类采访,一方面借助河南日报新媒体发起网络调查,实现报网互动,最大范围地搜集资料。在报道中,揭示“提笔忘字”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第二部分,“三大冲击——警惕‘囧境日甚”。当下,不少人认为提笔忘字只是对部分字词的遗忘,不足以对社会、对文化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分析了造成汉字“囧”境的三大主要原因:科技养惰性、外语抢风头、使用欠规范。通过权威专家的阐述,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汉字危机继续发展的严重性。第三部分,“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破‘囧”。汉字危机现象的出现已有很多年了,但如何挽救和避免却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长期以来,汉字似乎不像普通话那样被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实施多年,汉字水平应用测试却很快被搁浅。虽说对汉字的挽救不应寄托于应试教育,但当下,此种方法无疑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此外,媒体的鼓与呼必不可少,但又该如何正确引导?文章通过张颐武教授和王保国教授的观点,提出了作为大众媒体在传承汉字文化中应起的作用。
(三)选题社会效果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篇“记者调查”稿件,内容丰富、文字简练、标题凝练,从内容到形式都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文章甫一刊出,便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大量媒体转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间接影响了《河南省实施〈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施行。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中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河南日报注重新闻改革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采编队伍在新闻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文正是在社会热点引导改进创新中的典型作品。
三、结合实际,顺应趋势
目前,《记者调查》栏目取得了一些成绩,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受到读者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整个流程也运转得越来越成熟。这一切,都缘于对栏目的准确定位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一)栏目的运作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夜班的工作性质和河南日报的工作实际
新闻出版部是河南日报整个采编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夜班编辑掌握着发稿权。因此,夜班编辑采写的稿件更要强调质量第一。这一点,是部门在引导编辑写稿时为自己设定的一条“红线”。而“记者调查”类稿件本身对质量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一“主攻方向”的确定符合部门强调稿件质量的初衷。在“一切凭稿件质量说话”的原则下,夜班编辑采写的深度报道也要和记者的稿件竞争“上版”,这就要求编辑写的每一篇稿子发出来后都要经得起审视,这样就保证了《记者调查》栏目稿件每一篇都是精品,并不断提升质量。同时,“记者调查”稿件的采写是安排在夜班编辑的半个月白班期间,机制的运作是建立在有相对完整时间的基础上。此外,出版部编辑大都年富力强,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和采写欲望,这是能够取得成功的能力基础。
(二)“记者调查”类稿件以深度报道为品牌内容,符合当前纸媒的发展趋势
在移动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纸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固然和新媒体比拼时效存在短板,但纸媒的发展也并非没有突破口。优质内容永远是大众渴求的,严肃的新闻媒体更是一个健全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旦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坐拥优质内容的媒体就会逆转。那么,能够让纸媒“翻身”的优质内容究竟是什么?“深度报道已经被当下的传统媒体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可见的优势。”深度报道之所以会被传统纸媒赋予很大的期望,原因就在于它是在碎片化的信息冲击时代和新的互联网冲击时代下,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可替代性的门槛相对最高的领域,因此,越来越强化这类报道是一种趋势。《记者调查》栏目实际上是在深度新闻、深度策划、深度独家视角和深度版面表达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尝试。
(三)选题的搜集和执行过程,是利用新媒体发现线索和实现采编融合的一种尝试
夜班编辑不跑线,不分口,不接触一线,在信源上存在先天不足。但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新闻封锁很难实现,各大新闻网站、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移动媒体,都成了夜班编辑在选题搜集过程中破解“线索哪里来”的工具。更深层意义上,在整个选题执行过程中,选题推荐人实际上是充当了正常采编流程中编辑的角色,而选题执行人是记者的角色。在以往的采编流程中,版面编辑对稿件的介入是在稿件形成之后,承担的是来料加工的责任。而在这个选题策划机制中,选题推荐人从提出问题、列出提纲,到与执行人的沟通协调,到最后上版发稿,全程介入整个稿件的生产过程。《记者调查》栏目的运行机制,不仅提高了稿件采写的效率和质量,还提高了编辑的介入意识和掌控能力,更为报纸采编环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贵的尝试。
四、观念提升,手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河南日报》作为党报,肩负着引导舆论主阵地的重任。党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进而凝聚起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党报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媒体能否保持既有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记者调查》栏目为平台,以项目制的形式高效推进选题策划,实际上就是在创作好的作品过程中锻炼队伍,在队伍建设中实现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因此,媒体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真正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磨炼队伍、提升水平,在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施 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