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红梅
(宜昌市中医医院超声科,湖北 宜昌443003)
近年来,随着宫腔操作和手术的增加,宫腔粘连(IUA)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随着经阴道超声(TV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尤其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的日益普及,因其准确、直观、立体感强,便于和临床医生沟通,成为临床诊断宫腔粘连的首选。笔者对临床怀疑宫腔粘连的患者53例,分别依次进行经阴道二维超声、经阴道三维超声、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最后行宫腔镜检查(HS)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用的上述三种超声方法的诊断价值。
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怀疑宫腔粘连的53例患者,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2岁。53例中月经不正常(月经明显过少,痛经,月经颜色暗红,淋漓不净等)30例,继发性不孕8例,继发性闭经15例。
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经阴道二维超声GE 730Pro 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为5.0~7.5MHz。注意观察子宫内膜厚度是否一致,回声强度是否均匀,内膜回声是否有连续性,有无连续中断,内膜边缘回声是否清晰光整,宫腔内有无异常回声等。然后在最佳子宫矢状切面,内膜清晰时,进行三维重建,旋转X、Y、Z轴,取得最佳三维图像,观察并记录宫腔形态、内膜和宫壁的关系是否清晰连续,内膜是否回声均匀,内膜回声是否连续,有无连续中断现象。最后对上述53例患者都进行宫腔镜(日本Olympas公司生产的4.5cm、6.5cm连续灌流宫腔镜。)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
对2D-TVS、3D-TVS及2D-TVS联合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结果,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3例经常规阴道二维超声检查提示宫腔粘连36例,经宫腔镜证实宫腔粘连34例,误诊2例,另宫腔镜提示弓形子宫2例。2D-TVS漏诊17例。
53例中,经3D-TVS诊断宫腔粘连40例,宫腔镜检查证实宫腔粘连39例。超声显示子宫冠状切面为内膜不同程度缺损、连续性中断或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边缘不整齐,部分呈锯齿状样改变;误诊1例,宫腔镜检查显示为正常宫腔。漏诊9例,其中3例3D-TVS宫腔形态显示不清。见表1。
表1 3D-TVS与HS诊断IUA的比较
2D-TVS联合 3D-TVS 诊断IUA 46例,宫腔镜检查证实宫腔粘连45例,见表2。误诊1例,宫腔镜检查显示为正常宫腔。
表2 2D-TVS联合3D-TVS的诊断结果
经阴道二维超声、经阴道三维超声及两者联合2D-TVS,3D-TVS及2D-TVS联合3D-TVS诊断IUA的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及与宫腔镜诊断符合率见表3。
表3 各种方法诊断性指标统计学结果
宫腔粘连又称为Asherman综合征。宫腔粘连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引起宫腔粘连,最常见的原因是宫腔手术后,如:人工流产术后,还有子宫成形手术后,宫腔镜手术后,宫腔感染后也可能导致宫腔粘连。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月经过少,月经颜色异常,痛经,甚至闭经,部分患者出现不孕就诊[2]。宫腔粘连可在子宫腔、子宫角部、子宫颈部,临床分轻、中、重度[3],超声表现为宫腔内膜线不连续,回声强弱不等,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边缘呈锯齿状,宫腔形态不规则,可有局限性积血积液。粘连带可以由内膜组织、纤维组织,结缔组织,子宫平滑肌组织组成[4]。
宫腔粘连临床上主要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及宫腔镜检查确诊,其操作较复杂、价格较贵,且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可导致部分病人病情拖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而且宫腔镜检查和治疗后,有术后再粘连的风险。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方便普及,无创,且阴道超声更清晰显示宫腔,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所接受。本研究中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 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及与宫腔镜诊断符合率稍高于2D-TVS,但是二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D-TVS联合3D-TVS检查诊断宫腔粘连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及与宫腔镜诊断符合率较单独2D-TVS、3D-T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超声成像对宫腔形态,宫腔病变显示更直观,能显示二维超声无法显示的子宫冠状切面宫腔内膜情况,因此在宫腔粘连的诊断中更有优势,但在部分宫腔粘连严重的患者,三维超声难以宫腔成像时,不利于宫腔粘连诊断,本研究中三维超声漏诊的9例宫腔粘连中,有3例因三维超声难以宫腔成像,而二维超声显示为子宫内膜纤细,显示不清,因此对临床怀疑宫腔粘连,三维超声不能诊断时,应结合二维超声所见,提高宫腔粘连的检出率。二维超声漏诊的17例患者,经三维超声成像可见宫腔内膜边缘不规整,呈锯齿状缺损,与子宫肌壁分界欠清,三维超声提示轻度宫腔粘连,所以三维超声成像诊断宫腔粘连更敏感,能更早诊断。因此当临床怀疑宫腔粘连时,应在二维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三维超声成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提高宫腔粘连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2D-TVS联合3D-TVS检查诊断宫腔粘连更准确,更直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Berman JM.Intrauterine adhesions.Seminars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J].Disclosures Semin Reprod Med,2008,26(4):349-355.
[2]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7-238.
[3]陈欣林,张丹.妇科与产科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4.
[4]Foix A,Bruno RO,Davison T,et al.The pathology of postcurettage intrauterine,adhesions [J].Am J Obstet Gynecol,1996,96(7):1027-1033.